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IT编程

实例讲解Java的设计模式编程中责任链模式的运用

程序员文章站 2024-03-09 11:34:11
定义: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类型:行为类模式...

定义: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类型:行为类模式
类图:

实例讲解Java的设计模式编程中责任链模式的运用

首先来看一段代码:

public void test(int i, request request){ 
  if(i==1){ 
    handler1.response(request); 
  }else if(i == 2){ 
    handler2.response(request); 
  }else if(i == 3){ 
    handler3.response(request); 
  }else if(i == 4){ 
    handler4.response(request); 
  }else{ 
    handler5.response(request); 
  } 
} 

       代码的业务逻辑是这样的,方法有两个参数:整数i和一个请求request,根据i的值来决定由谁来处理request,如果i==1,由handler1来处理,如果i==2,由handler2来处理,以此类推。在编程中,这种处理业务的方法非常常见,所有处理请求的类有if…else…条件判断语句连成一条责任链来对请求进行处理,相信大家都经常用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非常直观,简单明了,并且比较容易维护,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几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
代码臃肿:实际应用中的判定条件通常不是这么简单地判断是否为1或者是否为2,也许需要复杂的计算,也许需要查询数据库等等,这就会有很多额外的代码,如果判断条件再比较多,那么这个if…else…语句基本上就没法看了。
耦合度高:如果我们想继续添加处理请求的类,那么就要继续添加else if判定条件;另外,这个条件判定的顺序也是写死的,如果想改变顺序,那么也只能修改这个条件语句。
        既然缺点我们已经清楚了,就要想办法来解决。这个场景的业务逻辑很简单:如果满足条件1,则由handler1来处理,不满足则向下传递;如果满足条件2,则由handler2来处理,不满足则继续向下传递,以此类推,直到条件结束。其实改进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判定条件的部分放到处理类中,这就是责任连模式的原理。
 
责任连模式的结构
        责任连模式的类图非常简单,它由一个抽象地处理类和它的一组实现类组成:
抽象处理类:抽象处理类中主要包含一个指向下一处理类的成员变量nexthandler和一个处理请求的方法handrequest,handrequest方法的主要主要思想是,如果满足处理的条件,则有本处理类来进行处理,否则由nexthandler来处理。
具体处理类:具体处理类主要是对具体的处理逻辑和处理的适用条件进行实现。
 实例

责任链模式有两个角色:
抽象处理者(handler)角色 :定义一个请求的接口。如果需要可以定义个一个方法用来设定和返回下家对象的引用。
具体处理者(concretehandler)角色 :如果可以处理就处理请求,如果不能处理,就把请求传给下家,让下家处理。也就是说它处理自己能处理的请求且可以访问它的下家。
上述模式的测试代码如下:

package chainofresp;
/**
 *描述:抽象处理角色
 */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rotected handler successor;
 /**
  *描述:处理方法
  */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rrequest(string condition);
 
 
 public handler getsuccessor() {
  return successor;
 }
 public void setsuccessor(handler successor) {
  this.successor = successor;
 } 
 
}

 

package chainofresp;
/**
 *描述:具体处理角色
 */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1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request(string condition) {
  // 如果是自己的责任,就自己处理,负责传给下家处理
  if(condition.equals("concretehandler1")){
   system.out.println( "concretehandler1 handled ");
   return ;
  }else{
   system.out.println( "concretehandler1 passed ");
   getsuccessor().handlerrequest(condition);
  }
 }

}

 

package chainofresp;
/**
 *描述:具体处理角色
 */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2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request(string condition) {
  // 如果是自己的责任,就自己处理,负责传给下家处理
  if(condition.equals("concretehandler2")){
   system.out.println( "concretehandler2 handled ");
   return ;
  }else{
   system.out.println( "concretehandler2 passed ");
   getsuccessor().handlerrequest(condition);
  }
 }

}

 

package chainofresp;
/**
 *描述:具体处理角色
 */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n extends handler {

 /**
  * 这里假设n是链的最后一个节点必须处理掉
  * 在实际情况下,可能出现环,或者是树形,
  * 这里并不一定是最后一个节点。
  *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request(string condition) {

  system.out.println( "concretehandlern handled");
  
 }

}

 

package chainofresp;
/**
 *描述:测试类
 */
public class client {

 /**
  *描述: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andler handler1 = new concretehandler1();
  handler handler2 = new concretehandler2();
  handler handlern = new concretehandlern();
  
  //链起来
  handler1.setsuccessor(handler2);
  handler2.setsuccessor(handlern);
  
  //假设这个请求是concretehandler2的责任
  handler1.handlerrequest("concretehandler2");
  
  
 }

}

 
举这样一个例子,在玩具工厂的生产车间,流水线就是一条责任链,假如一个玩具飞机有外壳装配员,引擎装配员,螺旋桨装配员,模型包装员组成。当这个物件飞机流到谁那里,谁就负责安装他负责的这一部分,这部分安装完成后流到下一个环节,知道所有环境完成。这个是一生成的责任链。还有一个质量检测链,质量检测也分多部,外壳检测,引擎检测,螺旋桨检测,包装检测。当产品留到检测员那里检测自己负责的那一块,如果有问题直接拎出来,如果没问题则传给下一个检测员,直到所有检测完成。这两个都是责任链,但是区别是,生成责任链每个人都会处理,并处理一部分;而质量检测责任链经过判断,要么处理掉,要么不处理流下去。这就是责任链的两种分类,后一种叫做纯的责任链,前一种叫做不纯的责任链,纯的责任链在实际应用中很少存在,常见的为不纯的责任链,上面的模型是模拟纯的责任链来处理的。
 

责任链模式的优缺点
        责任链模式与if…else…相比,他的耦合性要低一些,因为它把条件判定都分散到了各个处理类中,并且这些处理类的优先处理顺序可以随意设定。责任链模式也有缺点,这与if…else…语句的缺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在找到正确的处理类之前,所有的判定条件都要被执行一遍,当责任链比较长时,性能问题比较严重。
 
责任链模式的适用场景
       就像开始的例子那样,假如使用if…else…语句来组织一个责任链时感到力不从心,代码看上去很糟糕时,就可以使用责任链模式来进行重构。
 
总结
       责任链模式其实就是一个灵活版的if…else…语句,它就是将这些判定条件的语句放到了各个处理类中,这样做的优点是比较灵活了,但同样也带来了风险,比如设置处理类前后关系时,一定要特别仔细,搞对处理类前后逻辑的条件判断关系,并且注意不要在链中出现循环引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