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垃圾回收GC触发条件详解
版本: go version go1.13 darwin/amd64
在go源码runtime目录中找到gctrigger结构体,就能看出大致调用的位置
gc调用方式 | 所在位置 | 代码 |
---|---|---|
定时调用 | runtime/proc.go:forcegchelper() | gcstart(gctrigger{kind: gctriggertime, now: nanotime()}) |
分配内存时调用 | runtime/malloc.go:mallocgc() | gctrigger{kind: gctriggerheap} |
手动调用 | runtime/mgc.go:gc() | gcstart(gctrigger{kind: gctriggercycle, n: n + 1}) |
调用入口有了,再进入gcstart
func gcstart(trigger gctrigger) { ...省略 for trigger.test() && sweepone() != ^uintptr(0) { sweep.nbgsweep++ } // perform gc initialization and the sweep termination // transition. semacquire(&work.startsema) // re-check transition condition under transition lock. 这里做了双重锁,来判断是否符合gc条件 if !trigger.test() { semrelease(&work.startsema) return } ...省略 } //是否需要触发gc func (t gctrigger) test() bool { if !memstats.enablegc || panicking != 0 || gcphase != _gcoff { return false } switch t.kind { case gctriggerheap: //gc_trigger是触发标记的堆大小。当heap_live≥gc_trigger时,标记阶段将开始。 //这也是必须完成比例扫描的堆大小。 //这是在标记终止期间根据下一个循环的触发器的triggerratio计算的 return memstats.heap_live >= memstats.gc_trigger case gctriggertime: if gcpercent < 0 { return false } lastgc := int64(atomic.load64(&memstats.last_gc_nanotime)) // forcegcperiod = 默认是2分钟 return lastgc != 0 && t.now-lastgc > forcegcperiod case gctriggercycle: // t.n > work.cycles, but accounting for wraparound. return int32(t.n-work.cycles) > 0 } return true }
后面的代码就是正常的垃圾回收流程了,这里暂且不表,这里只关心gc的触发场景
关于golang垃圾回收,内存分配时何时会重新进入gc?
这里问题是gc的关键,比如当前用了10m内存,随着程序运行,使用内存不是一个固定的值,在当次gc标记结束后,会更新下一次触发gc的heap大小(gc_trigger),下次gc进入之后会在上述的test()函数中会进行heap大小的比较,如果符合条件就真正进行gc
func gcsettriggerratio(nexttriggerratio)
补充:go的垃圾回收机制(gc)
常用的垃圾回收算法
1.引用计数(reference counting):如python
2.标记-清扫(mark & sweep):如golang
3.复制收集(copy and collection):目前许多商业虚拟机都采用这种垃圾回收算法
golang 的三色标记法
golang 的垃圾回收(gc)是基于标记清扫算法,这种算法需要进行 stw(stop the world),这个过程就会导致程序是卡顿的,频繁的 gc 会严重影响程序性能. golang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三色标记清扫法与写屏障来减少 stw 的时间.
三色标记法的流程如下,它将对象通过白、灰、黑进行标记
1.所有对象最开始都是白色.
2.从 root 开始找到所有可达对象,标记为灰色,放入待处理队列。
3.历灰色对象队列,将其引用对象标记为灰色放入待处理队列,自身标记为黑色。
4.循环步骤3直到灰色队列为空为止,此时所有引用对象都被标记为黑色,所有不可达的对象依然为白色,白色的就是需要进行回收的对象。
三色标记法相对于普通标记清扫,减少了 stw 时间. 这主要得益于标记过程是 “on-the-fly” 的,在标记过程中是不需要 stw 的,它与程序是并发执行的,这就大大缩短了 stw 的时间.
写屏障
当标记和程序是并发执行的,这就会造成一个问题. 在标记过程中,有新的引用产生,可能会导致误清扫. 清扫开始前,标记为黑色的对象引用了一个新申请的对象,它肯定是白色的,而黑色对象不会被再次扫描,那么这个白色对象无法被扫描变成灰色、黑色,它就会最终被清扫,而实际它不应该被清扫. 这就需要用到屏障技术,golang 采用了写屏障,作用就是为了避免这类误清扫问题. 写屏障即在内存写操作前,维护一个约束,从而确保清扫开始前,黑色的对象不能引用白色对象.
gc 触发条件
1> 当前内存分配达到一定比例则触发
2> 2 分钟没有触发过 gc 则触发 gc
3> 手动触发,调用 runtime.gc()
以上为个人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如有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望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