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名都有辈分讲究,为什么李世民的儿子们没有按“承”字辈分取名?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李世民的儿子们没有按“承”字辈分取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只有废太子李承乾一个儿子采用了“承字辈”而其他儿子却没有使用的问题,史籍没有给出答案!无论《旧唐书》还是《新唐书》、亦或是《资治通鉴》等等,几乎都没有提到唐太宗的其他儿子使用过“承字辈”。但史籍没有记载不等于没有!个人认为,唐太宗年龄较长的几个儿子应该还是使用过“承字辈”的,只不过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后来改名了……
叔伯兄弟皆为“承字辈”
史籍有明确记载,隐太子李建成共生六子——李承宗、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除长子李承宗于武德三年早殇之外,全部在“玄武门之变”时被二叔唐太宗诛杀!巢剌王李元吉共生五子——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全部在“玄武门之变”时被二大爷唐太宗诛杀!
以上是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唐高祖李渊除了唐太宗一脉之外全部的孙子。因为唐高祖的嫡出第三子李玄霸和庶出第五子李智云皆十几岁早殇,都没有留下子嗣;庶出第六子李元景生于武德元年(隋大业十四年),武德九年时尚未成年,自然也没有子嗣。因此,武德九年时,唐高祖只有三位嫡子有子嗣存在,简单说就是唐太宗杀绝了彼时唐高祖除了自己一脉之外的所有孙子!
中国古代不同于现代,古人极其讲究“孝道”,尤其是贵族、帝王之家,不管真孝假孝,表面文章都必须做起来!只要祖父在世,给孙子取名历来都是祖父的专利,不是父亲……这一点在帝王之家表现得尤为明显。换言之,武德九年之前,唐高祖所有孙子的名字都是他取的,或者儿子和有司拟好了,由他拍板!那么,问题来了,时任皇太子李建成和时任齐王李元吉的儿子们都使用了“承字辈”,时任秦王李世民的儿子们凭什么“与众不同”?要“与众不同”也应该是时任皇太子李建成的儿子,不是吗?否则也太不符合正常逻辑了,与制度也不相符!因此,个人认为,武德九年之前,唐太宗的儿子中不仅李承乾一人是“承字辈”,其他已经出生的儿子应该也是“承字辈”!
既然武德九年之前唐太宗的其他儿子也是“承字辈”,那么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后有为何要给儿子改名呢?又为何独独留下了李承乾的“承字辈”原名?
刻意淡化诛杀亲侄的事实
“玄武门之变”时,唐太宗杀绝了自己在世的所有亲侄子,这是唐太宗一辈子也无法洗刷的污点!如果儿子继续使用“承字辈”,提起他们的名字,人们自然时不时会想起他们那十位被唐太宗诛杀的“承字辈”叔伯兄弟,这显然是唐太宗不愿意看到的。为了淡化这一污点,唐太宗自然希望越少人提及越好……给儿子改名不失为一个让人淡忘“承字辈”的好办法。
既如此,唐太宗为何不索性将时任皇太子李承乾的名字一起改了?唐太宗不给李承乾改名,恰恰是为了更好地淡化诛杀亲侄之事。中国古代虽然只有“避帝讳”、没有“避储君讳”的说法,但时人、除了帝后之外直书或直呼储君名讳恐怕也是太不可能的!如此一来,“承字辈”反倒是成了“禁忌”。时人不能直书或直呼李承乾之名,“承字辈”自然更加容易被史籍与众人淡忘,不是吗?久而久之,人们只知道有皇太子李承乾,谁还会想到他那十一位“承字辈”的叔伯兄弟?
为将来“避帝讳”提供方便
除了淡化处理诛杀亲侄之事,唐太宗或许还有另一重考量。“避帝讳”历来都是中国古代的大事,新帝即位之后,不仅百姓不能使用皇帝名讳中出现的字眼,连皇帝的亲兄弟也不能使用!如清世宗雍正帝即位之后,他二十多个兄弟名字中的胤字就全都被改为了允字。唐太宗的情况比较特殊,他的兄弟中没有世这个字辈,前几位兄弟名字各异、没有字辈之说,后几位兄弟除了李灵蘷之外,一水儿都是“元字辈”,根本没有“避帝讳”的需要。但臣下还是要改名的,如英国公李世勣,后来就删掉了名字中的世字,改名为了李勣!
虽然后来李承乾因为“谋逆”被废,但在贞观元年刚刚被册立为皇太子时,唐太宗不可能预知后来的一切。换言之,在彼时的唐太宗心目中,李承乾就是未来的皇帝!既然是未来的皇帝,将来其他儿子为“避帝讳”改名几乎是必然的!与其等到将来改,倒不如趁着儿子们都还年幼、自己代劳算了,还省下了将来不少修改文字记录的麻烦……至于为何唐太宗不将巢剌王李元吉曾经使用过的“元字辈”索性一起改了,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彼时唐高祖还活着,虽然手里已经没有实权,但毕竟还是太上皇!唐高祖想给儿子取什么名字,恐怕唐太宗还做不到“越俎代庖”……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唐太宗李世民除了李承乾之外、其他几个武德九年之前已经出生的儿子很可能也曾经都是“承字辈”,“玄武门之变”后出于政治原因,才被唐太宗改为了后来的名字。当然,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只能进行合理化推测,至于这种推测是否就一定是事实,无法确认……只能一家之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小拉菲与大拉菲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