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作为当时最强大的王朝 为什么高丽王迎娶元朝公主还闷闷不乐呢
还不知道:高丽王去元朝公主为什么闷闷不乐呢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这个迎娶元朝公主的高丽国王叫王昛,他是高丽王朝第25任君主。
元朝建立之前,高丽国数年遭其侵扰。特别是蒙哥在位时,竟致“拔其城十之有四”,几乎使高丽到了灭国的境地。
高丽人相当顽强,尽管死伤惨重,却拼死抵抗。因此就形成了“蒙古一时半会灭不了高丽,而高丽也很难继续战争”的尴尬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蒙哥要求高丽高宗送世子王禃入蒙古,双方就此达成和议。
(王昛剧照)
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即位建元,正式给高丽高宗下诏:“完尔旧疆,安尔田畴,保尔家室。”确定了宗主关系。
王禃继位后,为了巩固王权,一度想和元朝和亲,求取元朝公主。但是忽必烈一方面嫌高丽是个国力贫弱的藩国,而王禃又年事已高,所以他拒绝了王禃的请求。
王禃为了能和元朝攀上姻亲关系,也是很拼的,既然拒绝了他,他便让世子王昛入元朝为质,并替王昛求娶元朝公主。
当时,忽必烈正计划东征日本,作为藩国的高丽,不仅是最合适的粮草补给站,还可以派出将士一同攻打日本。所以他为了笼络高丽国,应允了和亲一事。
1274年,对高丽国民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年世子王昛迎娶了元朝嫡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
王禃为显重视,不仅派朝臣率领迎亲队伍到元大都迎接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还让世子王昛率领朝中文武大臣在海边码头迎接公主,同时为了彰显举国之重视,他又命嫔妃、公主和命妇们在城外盛装相迎。
此外,全国的官员和百姓都穿上节日的盛装,秩序井然地立在沿途迎接这位从元朝来的高贵公主。如此隆重的场面,自然有元朝使者报告给忽必烈。忽必烈因此对高丽的忠诚非常满意。
(忽必烈剧照)
王昛在迎娶忽都鲁揭里迷失之前,已经有了正妃王氏,现在好不容易求娶到元朝公主,他立刻将王氏降为贞和宫主,而忽都鲁揭里迷失自然做了正妃。
不久,王禃病逝,忽必烈下诏册封王昛为高丽王,并允他改穿黄袍。
高丽国也因与元朝有姻亲关系,得到了元朝的保护,因此政权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大家无不额手相庆。
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唯有一人“涕泣而已”,他就是王昛。
王昛大哭不止的缘故,并非是好不容易娶到了元朝公主,而是他迎娶的这位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实在太过刁蛮跋扈,对他常常非打即骂。
忽都鲁揭里迷失由于是嫡长公主,从小就娇生惯养,任性妄为。
嫁给王昛,她是一百个不愿意。
一方面,她是宗主国的公主,高丽只是小小的藩国,且国力薄弱,她瞧不上这个国。
另一方面,王昛比她大了20岁之多,她看不上这个人。
但是,她不能违拗忽必烈的命令,只能下嫁给王昛。
当然,忽必烈为了补偿她,给她置办了非常丰厚的嫁妆。
(忽都鲁揭里迷失剧照)
忽都鲁揭里迷失嫁到高丽后,经常为一点小事便勃然大怒,辱骂两班大臣和达官贵人。至于王昛,他的日子就更苦了。
王昛对忽都鲁揭里迷失处处陪着小心,但是忽都鲁揭里迷失却动不动就拿手杖敲打他。
有一次,忽都鲁揭里迷失和王昛前往天孝寺许愿,途中她嫌陪同的人太少,对王昛责骂不止。到了寺中后,王昛先进入了大殿,结果忽都鲁揭里迷失竟边骂边追打王昛。王昛在躲逃中,竟连帽子都被她打掉了。
随行的大臣们眼睁睁地看着,也不敢上前阻拦,只能哀声叹气地说:“岂有辱大于此乎!”
还有一次,由于忽都鲁揭里迷失生下了世子王謜,王昛大摆宴席,文武大臣和嫔妃公主及命妇们都前往拜贺。
贞和宫主王氏也在宴席上跪着向忽都鲁揭里迷失敬酒致贺,忽都鲁揭里迷失突然看到王昛回头看了她一眼。于是大发雷霆,非说王昛对她翻白眼,必定是为王氏抱屈。
说完,不容分辨便将宴席撤去,并哭闹不休地催促下人,为她备轿要回元朝告状去。
王昛吓得一再向她陪不是,她却命人将王昛打开。
最后还是她的奶妈认为她太过失礼,以死相劝,才算止住了她的胡闹。
不过,王昛为了讨她欢心,还是将贞和宫主王氏打入了冷宫。
堂堂的高丽王王昛,由于常常受到忽都鲁揭里迷失的打骂,因此乾纲不振,“但涕泣而已”。
(王謜剧照)
不过,有所失必有所得。
王昛一向很重视和元朝的关系,所以他多次陪同忽都鲁揭里迷失回元朝探亲。
忽必烈很满意王昛这个驸马爷,除了每次在他们离开元朝时,赐给他们很多金银珠宝和良巴外,还经常称赞他有才干,并允诺他“凡其国不便事,皆奏罢之”。
于是,高丽国一些内外忧患之事,在元朝的干涉下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比如有一年,高丽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元朝竟给高丽国“一岁粮”。元朝对高丽的重视和照顾,让高丽的经济得到了提高,高丽国人为此“大悦”。
1297年,年仅39岁的忽都鲁揭里迷失突然暴病而亡,王昛悲痛之余给她上谥号庄穆仁明王后,并将她厚葬。
由于忽都鲁揭里迷失死得突然,一时流言四起,都说她并非病死,而是为人所害,世子王謜因此一再催促王昛彻查。
王昛惶恐不已,唯恐元朝听信流言怪罪于他,便向元朝上表恳请退位。在得到元朝应允后,他将王位禅让给王謜,而他成为高丽国第一位正式退位的太上皇。
(参考史料:《东国通鉴》《高丽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