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Web3.0与虚拟人时代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3-03 20:55:13
...
1、前天,我抽空梳理了关于未来互联网趋势发展的看法,提出了一个观点:呼唤虚拟机器人时代的到来。陆陆续续,收到一些有意义的反馈,继续整理如下。
2、问:Web3.0=机器智力+Web2.0的群体智力?
答:将机器智力放入web 3.0,整合web2.0中的群体智力,就是这个新时代?听说google做gmail就是为了获得人的这些信息来做人工智力。
本质的东西不完全是这个,web2.0也能做到这种层面了,问题的关键在于web3.0的虚拟人本身,是足以让人信任的,这个虚拟人必须拥有个性、情感。这种个性、情感并不完全是机器智力来扮演的,当然,机器智力将在其中充当非常大的分量。
3、问:虚拟人与虚拟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原文评论参考小容的blog:讨论:软信息,硬信息,浅交际,深交际
答:小容提到的虚拟人与虚拟机器人的区别。在我看来,两者会没区别。虚拟人的来源,主要由:
1)既可以是算法推演的;
2)也可以包含类似于程乐华老师所说的,由大量长尾志愿者构成的虚拟人;
3)还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人的代理人;
4)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中的某人的角色扮演者…..
诸如此类,一一不等。无论背后是什么,这个东西必须足够智能化、足够操作简单、足够人性化。对于用户来说,他并不需要关心的虚拟人背后是算法还是志愿者,或者角色扮演者,他关心的是这个虚拟人是否能帮助自己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帮助自己开拓与管理自己想要的可信任的人际关系。
严格地讲,在我的前文中,定义为虚拟机器人,可能容易引起误解,如果换成虚拟人,则更好理解一些。但是,在我心目中,还是更倾向于主要由算法构成的虚拟机器人。程乐华老师眼中的虚拟人更多是人来扮演的,而在我看来,这并不足以成为伟大的技术创新。一旦,新型的创业公司,很好解决了大部分算法问题,能通过算法构造一个很人性化的虚拟人,再稍微补充人扮演的虚拟人。那么,这个东西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另一个角度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也往往是螺旋式前进。google是真正的技术创新,而facebook的技术创新较有限。同样,google更多是关注算法、关注机器的运作,而facebook是关注人的交际行为,到了第三代,则肯定又会回归技术创新。
4、问:虚拟人与im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答:虚拟人的技术肯定是在im机器人基础之上发展,但是,正如我上文中说,
im机器人的固有思维模式以及对别人的平台的依赖,不足以挑大梁。
具体而言,虚拟人与im机器人的主要区别会在于:
1)虚拟人具备情感、人格等心理特征。可以说是im机器人的必然高级进化阶段。传统社会,交际行为附带的情绪体验、心理体验,很难具象出来。而 facebook则初步将其具象化了,变成可以分享、可以扩展、可以买卖的东西。到了虚拟人时代,我们可以进一步具象化这个东西。对于信息、资讯的代理,那是虚拟人必然的使命之一。然而,那种单纯的代理人,我并不看好。一位从来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的老奶奶渴望的并不只是一份互联网上的报纸,而是能陪她说话、给她介绍新的老头的乖孙子。在传统现实社会,孤独感、亲密感,这些东西都很难具象化,到了互联网上,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很容易将这些东西具象化。这样的虚拟人就足以伟大了。反过来,当互联网真正发展到这个地步,我想那才是开始更深度地卷入我们的现实生活的开始。
2)虚拟人可以由背后的角色扮演的人来构成。这是与现有im机器人有所不同的地方,也是现有im机器人的技术架构很难实现的目标。程乐华老师博士论文提及的三类网络自我:现实我、补偿我、补充我。也是可以由大家*扮演的。比如,张小盒从小就缺少母爱,整天在唧唧歪歪谈工作。在真实世界中,他就是个早年失去母亲的人。那么,他反过来,可以通过虚拟人的认定,去充当某位失去孩子的母亲的虚拟人,体验与众不同的母爱。
3)虚拟人可以主动在人际层面出击。虚拟人当然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帮助用户收集与整理资讯。但是,这还不是最有趣的。虚拟人同时还可以按照用户的意愿,主动去facebook等结交新的朋友、发表新的文章。这是现有聊天机器人很少研究与攻克的技术。现有的聊天机器人更多是在被动地等待,而非主动。我心目中的虚拟人,可以去facebook、第二人生,这些虚拟人活动的舞台,根据用户的心理行为推演或者特定指令,去干一些好玩或者有意义的事情。
5、问:现有的技术能够实现你所期望的虚拟人吗?
答:目前的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对情绪情感、言语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只是这种研究关注点,往往放到线下的机器人的研究上了。当我们一旦转移注意力,反过来,先从线上机器人研究开始,我们会发现,人类对虚拟人更容易接受。而不会像对线下机器人那样苛求,比如什么皮肤系统、动作系统、言语系统都需要大量的专家攻克难题。即使在这些难题上稍有进展,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碰到一个机器人,会觉得很别扭。这个人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孙子、亲戚、爱人……还不如一个狗听话。
在互联网空间中生活的虚拟人,则会让用户体验以言语、文本为主,会很自然地接受,用户本身也不会太苛求。传统的现实世界的机器人,由于涉及到的面太广了,既要动作,还要皮肤,更要语言。所以我估计短期之内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而虚拟人,在目前的带宽条件下,以文本为主,很容易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最终到了一个足以聪明的程度。
6、问:关于虚拟人的研究,你有何打算?
答:初期,肯定是选择一个非常小、但是又非常具备挑战性的难题来攻克。这问题,就是,在互联网上的sns社区或者IM中,判断不出来,这是虚拟人还是真人。人工智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图灵测试。就是怎么鉴别人与机器人的区别。如果通过算法控制的虚拟机器人,在海内\facebook这样的sns社区,能交到大量朋友,并且真实发展关系,会产生一些什么东西呢?
通过人如何在sns社区里面,如何识别虚拟人与真实人的区别,那么,这样的研究成果,可以反过来指导人性化的虚拟机器人的设计。计算机领域的专家联合心理学家,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家,与社会心理学家、情绪心理学家组成一个团队,系统合作,分别研究人如何识别的以及人如何发展交往的。这样的成果会非常有趣。
归根结底,还是算法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则在于,如何让虚拟人产生情感,拥有情绪识别、人格判断、人格识别等技能。这些必须有一个非常简炼的算法。通过用户有限的输入获得尽可能大的输出,这是这个研究问题的本质。
从实务层面而言,我希望能够联络到更多对虚拟人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一块推动虚拟人时代的到来,我的Email可以参考这里。
2、问:Web3.0=机器智力+Web2.0的群体智力?
答:将机器智力放入web 3.0,整合web2.0中的群体智力,就是这个新时代?听说google做gmail就是为了获得人的这些信息来做人工智力。
本质的东西不完全是这个,web2.0也能做到这种层面了,问题的关键在于web3.0的虚拟人本身,是足以让人信任的,这个虚拟人必须拥有个性、情感。这种个性、情感并不完全是机器智力来扮演的,当然,机器智力将在其中充当非常大的分量。
3、问:虚拟人与虚拟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原文评论参考小容的blog:讨论:软信息,硬信息,浅交际,深交际
答:小容提到的虚拟人与虚拟机器人的区别。在我看来,两者会没区别。虚拟人的来源,主要由:
1)既可以是算法推演的;
2)也可以包含类似于程乐华老师所说的,由大量长尾志愿者构成的虚拟人;
3)还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人的代理人;
4)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中的某人的角色扮演者…..
诸如此类,一一不等。无论背后是什么,这个东西必须足够智能化、足够操作简单、足够人性化。对于用户来说,他并不需要关心的虚拟人背后是算法还是志愿者,或者角色扮演者,他关心的是这个虚拟人是否能帮助自己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帮助自己开拓与管理自己想要的可信任的人际关系。
严格地讲,在我的前文中,定义为虚拟机器人,可能容易引起误解,如果换成虚拟人,则更好理解一些。但是,在我心目中,还是更倾向于主要由算法构成的虚拟机器人。程乐华老师眼中的虚拟人更多是人来扮演的,而在我看来,这并不足以成为伟大的技术创新。一旦,新型的创业公司,很好解决了大部分算法问题,能通过算法构造一个很人性化的虚拟人,再稍微补充人扮演的虚拟人。那么,这个东西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另一个角度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也往往是螺旋式前进。google是真正的技术创新,而facebook的技术创新较有限。同样,google更多是关注算法、关注机器的运作,而facebook是关注人的交际行为,到了第三代,则肯定又会回归技术创新。
4、问:虚拟人与im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答:虚拟人的技术肯定是在im机器人基础之上发展,但是,正如我上文中说,
im机器人的固有思维模式以及对别人的平台的依赖,不足以挑大梁。
具体而言,虚拟人与im机器人的主要区别会在于:
1)虚拟人具备情感、人格等心理特征。可以说是im机器人的必然高级进化阶段。传统社会,交际行为附带的情绪体验、心理体验,很难具象出来。而 facebook则初步将其具象化了,变成可以分享、可以扩展、可以买卖的东西。到了虚拟人时代,我们可以进一步具象化这个东西。对于信息、资讯的代理,那是虚拟人必然的使命之一。然而,那种单纯的代理人,我并不看好。一位从来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的老奶奶渴望的并不只是一份互联网上的报纸,而是能陪她说话、给她介绍新的老头的乖孙子。在传统现实社会,孤独感、亲密感,这些东西都很难具象化,到了互联网上,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很容易将这些东西具象化。这样的虚拟人就足以伟大了。反过来,当互联网真正发展到这个地步,我想那才是开始更深度地卷入我们的现实生活的开始。
2)虚拟人可以由背后的角色扮演的人来构成。这是与现有im机器人有所不同的地方,也是现有im机器人的技术架构很难实现的目标。程乐华老师博士论文提及的三类网络自我:现实我、补偿我、补充我。也是可以由大家*扮演的。比如,张小盒从小就缺少母爱,整天在唧唧歪歪谈工作。在真实世界中,他就是个早年失去母亲的人。那么,他反过来,可以通过虚拟人的认定,去充当某位失去孩子的母亲的虚拟人,体验与众不同的母爱。
3)虚拟人可以主动在人际层面出击。虚拟人当然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帮助用户收集与整理资讯。但是,这还不是最有趣的。虚拟人同时还可以按照用户的意愿,主动去facebook等结交新的朋友、发表新的文章。这是现有聊天机器人很少研究与攻克的技术。现有的聊天机器人更多是在被动地等待,而非主动。我心目中的虚拟人,可以去facebook、第二人生,这些虚拟人活动的舞台,根据用户的心理行为推演或者特定指令,去干一些好玩或者有意义的事情。
5、问:现有的技术能够实现你所期望的虚拟人吗?
答:目前的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对情绪情感、言语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只是这种研究关注点,往往放到线下的机器人的研究上了。当我们一旦转移注意力,反过来,先从线上机器人研究开始,我们会发现,人类对虚拟人更容易接受。而不会像对线下机器人那样苛求,比如什么皮肤系统、动作系统、言语系统都需要大量的专家攻克难题。即使在这些难题上稍有进展,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碰到一个机器人,会觉得很别扭。这个人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孙子、亲戚、爱人……还不如一个狗听话。
在互联网空间中生活的虚拟人,则会让用户体验以言语、文本为主,会很自然地接受,用户本身也不会太苛求。传统的现实世界的机器人,由于涉及到的面太广了,既要动作,还要皮肤,更要语言。所以我估计短期之内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而虚拟人,在目前的带宽条件下,以文本为主,很容易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最终到了一个足以聪明的程度。
6、问:关于虚拟人的研究,你有何打算?
答:初期,肯定是选择一个非常小、但是又非常具备挑战性的难题来攻克。这问题,就是,在互联网上的sns社区或者IM中,判断不出来,这是虚拟人还是真人。人工智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图灵测试。就是怎么鉴别人与机器人的区别。如果通过算法控制的虚拟机器人,在海内\facebook这样的sns社区,能交到大量朋友,并且真实发展关系,会产生一些什么东西呢?
通过人如何在sns社区里面,如何识别虚拟人与真实人的区别,那么,这样的研究成果,可以反过来指导人性化的虚拟机器人的设计。计算机领域的专家联合心理学家,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家,与社会心理学家、情绪心理学家组成一个团队,系统合作,分别研究人如何识别的以及人如何发展交往的。这样的成果会非常有趣。
归根结底,还是算法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则在于,如何让虚拟人产生情感,拥有情绪识别、人格判断、人格识别等技能。这些必须有一个非常简炼的算法。通过用户有限的输入获得尽可能大的输出,这是这个研究问题的本质。
从实务层面而言,我希望能够联络到更多对虚拟人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一块推动虚拟人时代的到来,我的Email可以参考这里。
上一篇: javascript阻塞问题
下一篇: 用情感化交互为你的产品注入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