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云平台如何构建(构建数据分析云平台完整方案)
大数据时代,几乎每一个企业都对数据分析平台趋之若鹜,尤其是今年,更多的企业主意识到了数据所具有的的极大商业价值,以及其作为支撑企业信息智能化的无形资产。
通常来说,企业内部的运营和业务系统每天会积累下大量历史数据,很多企业最多是对一些零散的数据进行浅层次的分析,真正的海量数据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分析利用。
同时随着系统的不断增加和积累,沉淀在系统深处的数据也更加难以提取和整合,后期的报表展示和可视化分析也就成了空壳应用。
所以数据分析平台的建设就十分必要了,一方面它可以汇通企业的各个业务系统,从源头打通数据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从数据提取、集成到数据清洗、加工、可视化的一站式分析,帮助企业真正从数据中提取价值,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
不得说阿里很有战略远见,2015年底就宣布搭建“中台事业群”,在缩减开支,优化内部架构,提高工作效率,精细化运营产生了不小的作用,这也就是数据分析平台的作用。
神秘的数据分析平台究竟是什么?
通俗一点说,数据分析平台就是将公司所有的数据进行进行收集整理,包括系统数据、业务数据等等,在统一的数据框架下实现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最后通过可视化的手段进行数据展示。
因为数据分析平台涉及的组件众多、功能复杂,如何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其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核心。我们不妨以某集团的数据分析平台为例,来看一下具体的数据分析平台架构是什么样的:
在搭建数据分析平台之前,要先明确业务需求场景以及用户的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想要得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需要接入的数据有哪些,明确基于场景业务需求的数据平台要具备的基本的功能,以上图为例从下至上可分为四个层次:
- 数据采集层:底层就是各种数据源,主要是对企业底层数据的采集和解析,将零散的数据整合起来,包括企业的核心业务数据、用户数据、日志数据、集团数据等等,通常有传统的etl离线采集和实时采集两种方式;
- 数据储存和处理层:有了数据底层的数据,然后根据需求和场景的不同进行数据预处理,储存到一个合适的持久化储存层中,比如说olap、机器学习、数据库等等;
- 数据分析层:这里就要用到bi分析系统,比如finebi、python等,如果是传统的数据挖掘还有spss,这一层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加工,然后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
- 数据应用层:根据业务需求不同划分出不同类别的应用,主要是对最终的数据进行展示和可视化,如上图的数据报表、仪表板、数字大屏、及时查询等等。
总结来说,企业对数据、效率要求的逐步提高,也给大数据提供了展现能力的平台,企业构建大数据平台,归根到底是构建企业的数据资产运营中心,发挥数据的价值,支撑企业的发展。
数据分析平台真的有必要吗?
在企业在进行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之前,经常会有一个疑问:企业数据系统每天都在正常跑数据,业务系统也都正常稳定,那我们还需要数据分析平台吗?
答案是当然需要,在实际的企业数据管理中,业务系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源的。
业务人员看似每天都在用业务数据,但实际上彼此的数据都是相互割裂、不打通的,如果想要实现数据分析,就要从多系统中取数,然后手动整合分析,这个显然是不能靠人力就能做到的。
这就叫做数据孤岛,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需要跨数据源进行分析,不同数据源之间的对接很难打通;其次,企业的数据一定是海量的,有的还需要二次加工,如果没有数据分析平台的支撑很难实现
另外从企业业务系统的角度看,我们如果把数据分析的工作直接单独放在业务系统上,一来系统的性能支撑不了这么耗费资源的事情,系统压力会很大;
二来随着数据的积累,单独的业务系统很难承受大数据量的处理,所以重新构建一个大数据处理平台就是必须的了。
所以,一个数据分析平台的出现,不仅可以承担数据分析的压力,同样可以对业务数据进行整合,也会不同程度的提高数据处理的性能,基于数据平台实现更丰富的功能需求。
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流程
数据分析平台的建设流程基本上可以从数据分析流程来理解,比如数据采集、数据整合、数据加工、数据可视化等等,一般的大数据平台都会包括这些流程,叫做一站式大数据平台。
这里要注意一点,很多企业通常把基础数据平台建设错以为是一站式数据平台,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架构上有没有实现业务探索式分析。
比如一站式数据平台架构有很多类型,现在比较流行的是自助式分析,也就是主动式的企业数据分析平台,让业务人员直接参与数据分析,借助于bi平台充分分析探索数据,并能将庞大的任务分解为小任务处理。
下面就以finebi为例,简单梳理一下自助式数据分析平台的具体建设流程:
1、数据采集
我们首先通过finebi的数据连接功能连接多个数据源,比如如果企业有oracle、sqlserver、mysql等多个业务系统数据库,就可以通过finebi的服务器数据集进行多维数据库的对接。
此外,如果是excel、csv、txt等常规文件数据,直接导入和读取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实现多数据源数据的采集。
这样就得到了企业业务系统的底层数据,但是这些来自不同系统的数据指标基本是混乱的、不统一的,所以下一步就要对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彻底打通。
2、数据整合
finebi中是通过业务包的形式进行数据存储,业务人员将不同来源的数据基于需求进行分类管理,通过设立表间的关联关系和多路径设置来进行数据整合。
数据整合完毕,我们需要将各平台的历史数据采用kettle完成etl数据抽取、清洗、转换等处理操作,以保证高质量的数据进入数据仓库进行储存。
在数据库性能尚可,或者业务的实时性要求很高,可以使用finebi的spider分布式引擎进行大数据完美对接,将数据基于业务分类整理成主题业务包,供业务人员前端进行固定报表查看以及自助分析使用。
3、数据加工
我们整合过的数据往往也是异构数据源中的,因此要先对关系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比如说指标的筛选等等,将处理后的表存到业务包中作为数据分析的基础,这就叫做自助数据集。
通常在业务人员创建了数据连接和业务包以后,数据处理用户负责构建bi基础的数据模型,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为分析用户配置好关联关系,分配好权限和设置好数据更新的频率,提供一层可供业务理解的基础模型。
然后我们再在数据集中对这些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比如筛选数据、过滤数据、数据分组汇总、数据行列转行等等,经过清洗后的数据就是我们进行分析的最终数据了。
4、数据分析和展示
得到了清洗后的数据,我们就要进行分析和最终的可视化展示,首先要依靠bi系统的探索式分析功能进行特定业务场景的分析,然后对数据进行拖拽式数据可视化操作。
当然了,数据展示的内容和方式包含很多,比如通过数据报表工具,根据需求制定多样的,针对性的数据报表,其他主要应用还有仪表板、数字大屏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给大家看一下finebi的可视化分析:
总结
总的来说,无论是大数据平台的流程,还是业务分析平台的建设,必须要注意涵盖两个要点:
一是要保证大数据处理性能的高效,比如finebi提供的fineindex+finedirect双数据引擎则分别满足实时和大数据量的计算需求;
二是要打破传统业务系统的沉疴,比如传统信息部门开发报表,最好避免使用重型bi来搭建企业平台;
最后在大数据时代,大多数企业的数据分析平台架构必然向着分布式、可扩展及多元化发展,这样才能通过对数据流程的梳理,去推动公司梳理整个业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