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潜规则是什么?千年前的一则故事告诉你如何在“官场”之中生存?
“官场”潜规则是什么?如何在“官场”之中生存?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所谓的“官场”,旧时指:官吏阶层及其活动范围,贬义,强调其中的虚伪、欺诈、逢迎、倾轧等特点。现在的领导*队伍也称之为“官场”,照样偏贬义,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至今,官方却从未承认过领导*队伍为“官场”的说法。
说道官场,这里,我们先来看一则小故事。
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一位叫张詠官员,在任职成都父母官期间,和一位“诗人”之间发生的一段交往经历。在宋代,张詠可是一位“名人”,最大功绩是安抚了成都王小波、李顺*,平定了蜀地,由此,被重用,官至*担任礼部尚书,曾一度和寇准“相提并论”。
当时的他,刚刚到成都就职,按照一般规矩,下级官员要来参拜。张大人拿起花名册,人名和人脸一对照,咦?咋少一人?他就有点不喜了。当时的成都地界并不太平,*纷起,一些地方官员还伙同奸商,囤集居奇,大发横财。
一打听,没来的这位,果真有些背景,是隶属*部门的一个小*,在当地军队任职参谋。张大人的脾气有点硬,再说,这次来到地方,还特意从皇帝那拿到了“许可权力”——钦命。就当地平乱一事,他可以全权做主,就地免职都是小事。
他初来乍到,大家都在“观察”他,如果,此时不将“规矩”立起来,那么,今后自己的威信何在?以后,又如何顺利搞定当地的*?所以,他立刻传令,意思相当明确,要不你来,要不你直接走人。他还以为这名官员听闻后,会乖乖跑来向自己示好。哪知,对方也是硬骨头。
既然你要我走人,那么,我就走好了。于是,这个人就带着辞呈来见他,既不行礼,也不说话。张大人先开口了:“这是辞职呢?还是见我打算行礼呢?”那人哼哼两声:“我归*管,干嘛要给你行礼?”说完,就递上辞呈。
张大人接过来一看,怎么在辞呈后面,还附了一首诗:“秋光都是官情薄,出色不如归意浓。”他看后暗自叫好,亲自走*阶,拉着这位官员的手:“我居然不知道我的班子中,有如此出色的诗人,这是我的不对了。”
那么,真的是因为他,读了这两句诗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吗?更多的,则要从官场的一些潜规则去分析。
这两句诗很是清楚表达了这位官员,感慨自己被领导“欺负”,就如这万木凋零的秋意,所以,还不如回京城去。张大人当然明白人,表面上看,对方的官阶不如自己,但是,离开后可是要回到京城的,如果,在背后嚼自己的舌根,自己的仕途可就要先画上一个问号。
他虽然是宋太宗钦点来川平乱的,但是,在直属*管理官员眼中,自己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地方长官罢了。但是,他也不能这么轻易就向一位下属低头啊,以后还怎么管理团队?所以,这首诗,就成了很好的台阶。而这位官员,身份也变成了诗人。
既然是一介文人,当然会带着文人特有的“骄傲”,那“看不起”做官的也就不是什么大事了。最终,张大人利用“身份”的转变,除了化解了一次“危机”,还将自己“刻画”成了赏识文人的好领导了,这样,更便于自己更好在当地推进工作。
“(张詠)遂与之升阶置酒,欢语终日,还其牒,礼为上客。”,二人把酒言欢,畅谈未来,本来辞行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了张大人席上的贵客。那么,有多少文人是纯粹的文人呢?他们更多的是用“文人”身份,粉饰自己的外表,追求的依旧不离“仕途心”。
小官敢叫板钦差大人了,因为,拿捏了官场人员的心态,于是,一场惺惺相惜的“愉悦”场面就上演了。所以,也从另一个侧面“颠覆”了后人的“认知”。传统的场景是“智斗地方官员”,但是,现实中就会发生如上的故事。
由皇帝钦定大臣到地方办事自古有之,所以“钦差大臣”就成了一种特定称谓。
汉武帝设置监察区,每个区有一名刺史巡行监察,代表*监督地方。后来,这种制度沿袭下来,魏晋和隋唐就有设置“监察御史”,宋朝则设立“监司”,元朝则有“按察使”、“廉访使”。不过,直到明朝,钦差才作为代替皇帝巡守监察的临时官吏,主要是巡查盐务。
海瑞,就曾带队“巡查小组”,跑到南京,监察周边的应天十府。官员听闻后,个个小心慎言,行事一律从简,甚至,一些官员为了怕受牵连,提前“惩处”贪官污吏。所以,张大人用结交“诗人”的心态,抹去仕途上一个不确定因素,这何尝又不是一个为官的智慧呢?
仅举一例,就说明了:在官场混,要懂官场规则还要具备官场智慧,两者缺一不可。王者伐道,说到这里也许有点明白:拥有最高政治智慧的人是王者;其次,是智者。智者在运用政治智慧的时候,更多的,则是采用一种很隐晦的手段。但是,懂官场规则的人,一看就便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WP7:模拟开始屏幕Tile漂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