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互联网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全隐私?

程序员文章站 2022-10-17 21:30:03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著,袁杰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版)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著,袁杰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版)

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 nberger),在其所著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就阐释所谓“大数据”的含义:不仅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有意义”的信息海量产生,相比以往呈几何数级的爆炸式增长,“无意义”的数据的膨胀速度也同样惊人;而且,*、企业已经具备了全面采集“大数据”并予以无遗漏分析的技术能力。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毫无疑问会给人们带来空前便利。以往依赖于采样分析而得出的公共政策决策、消费者需求调查、美学设计,都将让位于基于全面数据的分析,将更趋于科学化、精准化。而信息存储和利用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互联网、“云”储存可以让人低成本的查找和利用文献资料,实现“足不出户、洞察天下”。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人不仅是信息、数据的使用者,还是生产者。有关我们的信息,有些是我们自身愿意让他人了解、共享的,也有很多不乐意公之于众的隐私信息。但大数据体系本身,不考虑个体乃至群体是否愿意分享,而是自动自发的吸纳着所有可以吸纳的数据。

一个人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知心仪对象的底细,也将成为被搜索对象,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专员很可能通过他(她)的微博获悉简历之外更为真实、暴露出更多缺点的一面,甚至会因为几张搞怪照片就认定他(她)是一个轻浮的人,而做出拒绝录用的决定。同样,而今的企业已经不能通过公关传播等包装手段,来塑造所谓的完美形象;只要有过违法记录、违反社会责任履行要求的记录,就将持续付出形象代价。

有趣的是,与《大数据时代》形成参照,揭示大数据时代带给人的负面影响的另一本书《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也出自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之手。《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开篇即阐释了大数据时代带来的隐私非隐的问题,指出,“数字技术已经让社会丧失了遗忘的能力,取而代之的则是完善的记忆……Google对我们的了解比我们自己能够记住的还要多。”

基于技术形成的大数据体系,造成了隐私非隐,让人无法遗忘、舍弃信息,这也是对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记忆习惯、知识积累与传播方式的逆反。书中指出了数字化记忆发展的4大驱动力:第一,数字化,数据收集、信息复制的成本趋近为零,可以极为便利的大规模生产;第二,存储便利、廉价、趋近于永久;第三,易于提取;第四,全球性覆盖,瞬时实现全球共享。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提醒指出,人们之所以能够结成群体和社会,是因为接受一定范畴的共同信息,从而形成共享记忆和共同情感;如若而今及以后变得不会遗忘、不会对信息作出范畴限制,共享记忆和共同情感及其提供的基础作用就会消失。非但如此,大数据体系、数字化记忆还可能造成对公民的全景控制,进一步强化社会等级,巩固并加深现有的不平等的信息权力分配。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书中提出了对大数据体系、数字化记忆负面性的六种可能对策:数字化节制、保护信息隐私权、建设数字隐私权基础设施、调整人类的现有认知、打造良性的信息生态、完全语境化。

“数字化节制”指的是人作为信息社会的主体,要积极发挥能动性,在洞察到放弃“遗忘”的潜在影响后,审慎控制过多的个人信息对外发布。当然,这需要就此作出一种艰难的权衡抉择。积极分享个人信息毫无疑问可以为我们带来诸多便利,控制信息分享会减少部分便利。

保护信息隐私权、建设数字隐私权基础设施、打造良性的信息生态,需要*及互联网行业、法学界等方面加强协商。信息隐私权最基本的形式是给予个人选择是否共享信息的权利,严禁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在法律许可和信息所有者许可之外,滥用个人信息。尽管对“信息隐私权”这个概念的界定,必然将引起较大争议,但唯有通过广泛讨论,方能为共识的取得创造可能。在此基础上,*应建设数字隐私权基础设施,并推动相关的立法进程。

所谓“调整人类的现有认知”、“完全语境化”,指向的是数字化、互联网时代信息存储及形成记忆中容易被忽视的两大缺陷:无法被数字化存储的信息被忽视,可以被数字化的信息(数据)在被提取利用时会脱离原有语境,形成新的数字化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