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冯子材是晚清名将,他是如何打赢镇南关之战的?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8-16 20:27:20
冯子材是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中法战争时,已年近70,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取得了镇南关之战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形势,若没有这场胜利,中国西南边疆的形势将不可想象... [详细]...

  冯子材是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中法战争时,已年近70,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取得了镇南关之战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形势,若没有这场胜利,中国西南边疆的形势将不可想象。

  清末,夕阳西下,群鸦乱飞,已呈衰败之势。各国侵略者见有机可乘,仗着火器的锐利,纷纷而来,逼迫清*坐在谈判桌前,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赔款、割地、开放口岸。法国内阁见此情景,也跃跃欲试,急忙派出自己的军队,一路战火硝烟,占领越南,逼迫越南成为其附庸。然后,长驱直入,刀锋直指大清西南雄关镇南关。一时,西南烽烟陡起,鼙鼓如雷。大清西南边陲已岌岌可危。

  此时,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再也坐不住了,怒目圆睁,拍案而起,自募军队,自行训练,开始了一场卫国之战,也开始了一场传奇之战。他,就是清末名将冯子材。当时,他已经“称疾归”,躲在乡下,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当地方官前来,看到昔日的广西提督穿着短衣,赤着脚,正带着孩子吆喝着牛从田里回来,方才明了,他真的已锄豆南山、采菊东篱了。

  可是,冯子材最终还是出山了。他脱下身上的短衣,以年近七旬的高龄,离开故乡,离开田野,马蹄哒哒,一直走向战斗的最前沿,走向镇南关,掀开救亡图存的一页。一个老人,长须飘飘,仗着一根雪亮的长矛,走向关口,走向炮火硝烟里,让人想象中都有几分悲壮,也有几分自豪。

  但其实在出山前,冯子材心里是有着强烈不满的。首先,官场污浊,尔虞我诈,让他愤恨,让他不屑。生于普通百姓家庭的冯子材,自幼父母双亡,生活极为艰苦,但也形成了他嫉恶如仇、不畏强权的性格。早期,冯子材加入“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后被招安。因治军有方,御下有术,曾屡屡翦除各地反清武装,立下赫赫战功。还曾率三千兵士镇守镇江,抵御贼寇的多次攻打,表现出色。

  此事后,冯子材即被任命为广西提督,并获得黄马褂赏赐,予以世职。然而,也是在任提督期间,嫉恶如仇的他,弹劾贪官污吏、伸张正义。可惜,官场风云险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弄得他晕头转向,冯子材只好告病还乡,暂时结束显赫一时的提督生涯。

  其次,法人来攻时,朝廷所下圣旨,更让他生气。《清史稿·冯子材传》记载,“朝命佐广西边外军事,其时苏元春为督办,子材以其新进出己右,恒悒悒”。冯子材之前的官职是提督,换言之,也就是省军区司令,现在,却命他成为一个后进之人苏元春的下属,老人有点不高兴。自己好歹也算一代名将,为何落得如此待遇?但是,当冯子材听闻谅山情况危急,便大手一挥,将所有的不满都像烟云般拂去。他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还有乡勇,“亟赴镇南关”,走上了抗法战争的最前沿。

冯子材是晚清名将,他是如何打赢镇南关之战的?

  冯子材赶到前线时,镇南关已被法军攻克并毁掉,形势十分危急。法军当时用的是火器,清军大多还是刀矛,最先进的也只是鸟铳。冯子材敏锐地认识到,要抵抗法军火器进攻,必须凭借关隘,进行阻击战,疲劳敌人,然后趁着其弹药告罄时,再进行反击。

  于是,冯子材首先相度地势,“以关前隘跨东西两岭,乃令筑长墙,萃所部扼守”,在镇南关前东西两道山岭间修筑长墙,集中部队,进行防守。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非常必要的,它挡住了法军最初的一轮凶猛进攻,以至于“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寸许”,但法军愣是没有攻入这道关隘。将士们也是凭借这道关隘,保护了自己,消耗了敌人的弹药,还有他们进攻的势头。紧接着,冯子材来到军前,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进攻。当关隘修筑完毕时,法军有些慌神,就纷纷扬言,将于某日前来攻关。

  冯子材一眼看穿他们的把戏,笑笑说:“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他料到,法军如此宣扬,一定是想故意误导自己,很可能会提前来进攻。于是,冯子材决定先发制人,亲自率军袭击文渊城,靠近法军的老窝,多次进攻,斩杀诸多法军。此战,无疑打击了敌焰,振奋了士气,也为镇南关大捷打下坚实的基础。

  真正的镇南关大捷发生于1885年3月23日。当法军拖着大炮,气势汹汹来攻关时,冯子材对将士们振臂高呼:“法军再入关,何颜见粤民?必死拒之!”在他的鼓舞下,大家借着新修的关隘,阻击了法军第一轮炮火袭击。法军攻关不下,灰溜溜地再次拖着大炮,败退下去。

  见到法军惨状,所有士兵都欢呼着,可是,冯子材心里明白,法军并没有受到重大打击,他们还会再来的。因此,他要求大家厉兵秣马,做好准备。果然,第二天天一亮,借着山雾的掩护,法军拖着炮车悄悄靠近,到了关隘前,被清军发现。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员老将,身着短衣,脚穿草鞋,持矛冲出,扑向法军,这就是冯子材。他的身后,紧跟着他的两个儿子,也仗矛冲锋,刺杀敌人。史书记载,冯子材“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

  有人说,他将二子带在身旁,就是准备为自己收尸的。在他的感召下,“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关外游勇客民亦助战,斩法将数十人,追至关外二十里而还”。这次作战,不只是清军奋勇杀敌,镇南关百姓也拿起武器,自动加入到打击侵略者的行列里。

  在大清军民的合力沉重打击下,法军仓皇逃走。因此一战,也令法军内阁倒台。趁着战胜之威,冯子材没有停止脚步,他带着军队,旗帜招展,一路凯歌,继续进取,“越二日,克文渊,被赏赉。连复谅城、长庆,悉返侵地”。法军占领的土地,被陆续全部夺回。

  将法军赶出国门后,冯子材便驻军中越边境。此时,越南百姓一再哀求,冯子材也打算将法军彻底赶走,于是再度投袂上马,挥军出征,开始援越。史书记载,“越民苦法虐久,闻冯军至,皆来迎,争相犒问,子材招慰安集之,定剿荡北圻策”。他的军队,沿路受到越南百姓的欢迎,面对此情此景,老人热泪盈眶,订下作战计划。越南兵勇也纷纷响应,他们“树冯军帜,愿供粮运作乡导”,冯子材的大军,于是金戈映日,攻打郎甲、北宁。

  可是,已走向末路的清廷,此时却“罢战诏下”,开始和法国人讲和。无奈,冯子材只能带着自己的军队退出战场。离开前,当地百姓攀留哭泣,老将军也泪流满面,“挥涕不能已”。

  抬棺出征,表明的是一种拼死杀敌的决心,展现的是一种血战到底的豪情。抬棺出征,就意味着老将要战死沙场,这是一种无言的悲壮。晚清时期最著名的抬棺出征者,人们都知道是收复*的左宗棠。而另一位抬棺出征者冯子材却少有人知。作为同一时期的民族英雄,他们抬棺出征的壮举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

  先说相同的地方。首先两人都是老将出马。风烛残年的老将出征,尤显悲壮。1876年4月,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时年他64岁。1884年5月,冯子材抬棺出征抗击法国侵略者,时年他66岁。这个年龄,本应是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而他们二位却临危受命,保家卫国。当时,左宗棠一路征战,从太平天国剿匪,到西北回乱平叛,再到收复*,始终没有闲着。而冯子材已经解甲归田、退休在家,因张之洞的举荐才被朝廷重新启用。年逾花甲征战沙场,老将出征杀敌很可能就回不来了。两人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才有了抬棺出征。抬棺出征,同时也是鼓舞军心之举。统帅如此,全军将士必受到感染,士气定会大增。

  另外一个相同点是,都是抗击外敌之战。当时的*,有俄国与英国两国*插手,外国人阿古柏入侵并霸占*。左宗棠收复*,就是要赶走外国侵略者,扫清内乱,震慑俄国与英国*,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而冯子材则是直接抗击法国人的入侵,同样也是维护国家的领土与主权完整。所以,从这点来说,二人都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再说两人不同的地方。一是面临的国内形势不同。左宗棠收复*时,朝廷内有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认为,应重点守海防,*大不了可以放弃。而左宗棠等人则认为,海防、塞防同样都重要。重要当然是都重要,但问题是银子不多,精力也顾不过来。左宗棠就是在这种别人反对、嘲讽、拖欠军饷的情况下,顶着压力毅然抬棺出征收复*的。

  相反,冯子材抬棺出征比左宗棠晚了八年,他在阻击法国人时,已经没有了海防与塞防之争,朝廷看到了塞防的重要性,李鸿章也看到了,塞防不放弃也可以。所以,冯子材面临的形势与压力并没有左宗棠大。他抗击法国侵略者,是没有人反对的。李鸿章顶多质疑一下他“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另一个不同是,左宗棠是长途异地征战,他并不熟悉*当地情况。左宗棠的大军一路向西,大漠戈壁,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战线过长,补给困难。相反,冯子材是本地迎战,坐在家门口迎击敌人,相对难度就小了很多。冯子材本身就是广西人,而且还在广西当了二十年提督,威望很高,对本地情况,边境军务都非常熟悉。左宗棠长期在内地,一路杀到大西北,这对他来说,则是极大的考验。

  再一个不同是,*与广西的“省情”不同,虽然广西也有少数民族,但没有内乱,也没有什么宗教问题,汉族与少数民族可以同仇敌忾,齐心协力共御外敌。而*则不同,不仅有俄国、英国两股大*,还有中亚其他小国的*渗入。另外,*内部宗教问题严重,信仰*的少数民族也乘势作乱。左宗棠陕甘平叛回乱后,再到*仍然要面对这个棘手问题。

  还有一个不同是,军队组成的不同。左家军最初就是杂牌军,东拼西凑的一群乌合之众。这样的军队素质与战斗力可见有多么不堪。但左宗棠及时调整,将八旗兵全部裁撤,补充战斗力极强的湘军与满蒙骑兵等正规军。而且,左宗棠的手下还有刘锦棠、董福祥等大将协助。但冯子材不同,他的军队构成根本无法与左宗棠可比。当朝廷任命他为统帅时,他临时在广西征兵。士兵既有贫苦的农民,还有地痞流氓、散兵游勇。这样的军队还要进行集训,整编,难度可想而知。不过,冯子材手下虽没什么大将,但带了两个儿子在身边。带领一帮杂牌军去与法国人打仗,估计冯子材若不抬棺出征、不带儿子的话,那就难有号召力了。从这点来说,冯子材的难度要大于左宗棠。

冯子材是晚清名将,他是如何打赢镇南关之战的?

  抬棺出征,鼓舞军心,凝聚士气,这种景象发生在屈辱的晚清时期尤为可贵。在国家与民族的危难时刻,总有人敢于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不过,左宗棠与冯子材二人的这种精神,又让李鸿章很尴尬。假如李鸿章整个抬棺谈判,不知道会是啥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