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材:镇南关大捷奠基人,最后他是怎么死的?
每当一提起冯子材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形象,那么趣历史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中法战争爆发时,本在老家颐养天年的原广西提督冯子材,激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情,以当时清*给他的帮办高、雷、廉、琼四府二十五州县团练的身份,以年近70岁的高龄召集旧部,积极招募兵勇组建了“萃军”共10营5000多人奔赴抗法前线。抗法援越的冯子材在镇南关一战中震惊中外,最终迫使法国侵略军退出广西境内,是近代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之一。
尽管我们说,在战争中良将的重要作用,但镇南关的胜利,乃至中法战争的胜利并非冯子材一人之功,如此前我们曾说冯子材得以被清廷启用乃是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启奏朝廷才得以实现的,并在中法战争中在粮饷、兵员、钱粮等方面多方给予支持。但我们今天要说人,也与中法战争有关,他实际上是夺取镇南关到凉山大捷的奠基人,但却常常被忽略,是因为冯子材镇南关大捷战功太傲人耀眼?还是别的原因?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就是当时任广西按察使的李秉衡。为什么说李秉衡是清军夺取镇南关到凉山大捷的奠基人呢?纵横国史说说自己的理由:
一是李秉衡稳定了当时广西的内部*。1884年初到任的李秉衡是得到了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举荐而得以升人广西按察使一职的。他到任时广西的局面是:思恩县被革职的生员莫梦弼率众滋事,严重扰乱抗法后方广西境内的地方社会稳定。李秉衡与时任广西提督的苏元春率军评定*,因平乱有功,李秉衡还被朝廷晋升为“二品”大员。
二是在当时广西一把手潘鼎新(巡抚)抗法战败,广西有被法军沦陷的危急情况下力挽狂澜,稳定战局及广西。1884年下半年,时任广西巡抚的潘鼎新率军出镇南关抗法,调李秉衡到龙州前线,以帮办广西后路军务之职主持西运局,广筹粮饷支援抗法前线。1885年初,潘鼎新抗法屡败,法军兵临镇南关城下,一度侵入广西,并把镇南关等地烧了个精光。朝廷震动,潘鼎新被革职,广西群龙无首。清廷以李在龙州前线,下令以李秉衡暂代广西巡抚职。临危受命的李秉衡持重办事,坐镇龙州调度事务, 并主要作了以下六项工作:
第一,命令边军堵截溃军,急运粮草接济,进行爱国教育,劝阻兵归队。第二是协调各军之间的矛盾,当时抗法的主要军队有淮系、湘系、楚系、粤系、桂系等方面的*,经李秉衡的“勉以大义”等的团结劝导,终使前线“人心粗安”,龙州则“稳人如长城”。第三是创设医药局,治疗伤兵,并没人亲自到医药局探视伤员。第四是安葬战死将士,团结军心,激励士气。以诚心亲迎杨玉科将军遗体并厚葬之,使“诸军感泣”。第五是努力筹措粮饷,充实主客各军,为持续作战作准备。第六是会同各派系将领商谈抗法方略,并以前两人广西巡抚消极抗法致战败被革职查办为经验教训,提出坚决打击法军。
三是李秉衡还提出“先战后和”的基本战略思想,在兵部尚书彭玉麟和两广总督张之洞支持下,会同苏元春、冯子材,以及楚军、淮军等,采纳冯子材镇南关关前隘修长墙挖深壕的建议,动员主客各军参加,迅速完成。
总之,李秉衡在稳定潘鼎新军溃败后的广西混乱局面, 并从思想、组织、物质、战略等方面都采取了极为坚决果断的决策和措施,为夺取镇南关到谅山大捷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往往大多数人知道的,均为直接指挥镇南关战役的冯子材。我们当然需要肯定冯子材老将军的功绩,但为夺取镇南关到谅山大捷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李秉衡,也不应该忘记,他也用该占一份功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