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 Don’t List 中的商业奇迹
短视频,自媒体,达人种草一站服务
文 | 陆水月
“我用了一份三流的价格买了一间二流的商场,但是很快就发现了,其实我用了一份三流的价格买了一间四流的商场。”股神巴菲特表示看不懂零售业,也不看好零售业。
零售业被称为巴菲特投资史上的“阿喀琉斯之踵”。从1996年对美国巴尔的摩百货公司的收购,到2006年投资英国零售集团乐购,都是巴菲特投资史上的失败案例。去年年底,巴菲特抛售了持仓二十多年的沃尔玛股票,驱使他做出这一调整的是亚马逊对沃尔玛们碾压的态势。
一直以来,巴菲特都在强调零售业的脆弱,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优势。在他眼里,零售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最激烈的竞争,始终如履薄冰......
巴菲特的总结让他躲过了一些零售业陷进,但也因如此,他也和近些年回报率最高的部分投资擦肩而过,这其中包括亚马逊,包括阿里巴巴。
正如巴菲特所言,在某种程度看来,零售业是最难的行业。零售业是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最前沿地带,代表最广泛最激烈最先进的商业实践,高新科技的应用层出不穷,模式的迭代和变化极为迅速。回望世界级的零售企业的成功,从沃尔玛、好市多,到亚马逊、阿里巴巴,每一个都是奇迹中的奇迹。
每一个零售奇迹的背后,都是模式和技术的巨大成功;同时,每一个零售奇迹的崛起,都会裨益更多的社会群体。这一点,在后起之秀拼多多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日前,拼多多发布2018年农货报告,报告显示,2018 年度拼多多平台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订单总额达653亿元,较2017年的196亿元同比增长233%。根据上述数据表明,拼多多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之一。这是继三岁不到登陆纳斯达克之后,拼多多交出的又一份不俗的成绩单。
中国依然是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农业大国,面对土地相对分散,地区差异大等农村现状,“电商扶贫”是个常提常新的问题。作为电商的后进者,拼多多劈开的是怎样一条扶贫助农之路,有哪些革新?
起底新消费
“百香果柠檬蜂蜜水,谁要?”办公室里的北方姑娘小倩自从用了拼多多,每天必饮一杯自制百香果饮料。
如果说,广场舞大妈跳前拼一单成为了拼多多现象,那么像小倩这样的办公室白领的农货新宠也是拼多多现象之一。自从拼多多火了之后,百香果、雪莲果这些南方非传统水果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根据拼多多农货报告显示:2018年,拼多多平台累计诞生了 13 款销售过百万的冠军农货单品,超过 600 款销量 10 万+的爆款农货单品,由此孵化出了一批带有地理标志的新农货品牌。雪莲果、芒果、百香果、大蒜、小黄姜等都位于这些销量过百万的“冠军农货”的前列。
显而易见,农货爆款背后的真正驱动力是新消费。
与京东、阿里等货架式电商的最大的不同,拼多多开启的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购物模式。以前消费者缺啥买啥,没醋了要买瓶醋,过年了要买件新衣服。不论是大卖场还是传统搜索场景下的电商,本质都是“人找货”。这种模式,是在检索消费者已知、已掌握的信息库,考验消费者自身的商品“知识储备”,虽然满足了消费者的既有需求,但很难激发潜在需求。
拼多多通过“货找人”的去中心化交互,激发了消费者的需求,再通过社交裂变的方式代替传统的广告和市场教育,并将口碑传播的时间极限压缩。
拼农货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证明拼多多在培养新的消费习惯的成功。
当然,需求的激发需要高性价比保驾护航。低价在需求端触达的是价格敏感人群,而在供应端不能简单停留在“甩卖”意义的货品上。因而,在供应链端看到拼多多不遗余力。或许可以毫不讳言,拼多多的未来在于“拼工厂”、“拼品牌”。
在扶贫助农的道路探索中,拼多多能够深入到产业链中推进农业模式改革,其核心前提就是具备有庞大的需求聚集效应。通俗地说,拼多多能够把货卖出去,具有打造爆款的能力。
一边是需求端的介入,另一边是对供应端的改进,拼多多目前的状态是双管齐下。不难发现,融合的越深入,平台未来的价值和意义才凸显。
根据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12个月期间,拼多多平台活跃买家数达4.185亿,较去年同期的2.448亿劲增1.737亿。以活跃买家数计算,拼多多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
在行业内,拼多多对消费需求的聚集效应是其助农探索中不可替代的优势。需求端驱动供应链端进行改革,涉及到整个链路上的效率实现,也就是供需的匹配。
模式的优越之处在于,能够让更加直接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聚集需求,模拟预测消费者未来的需求,并且传递给上游的生产商,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实现计划生产。基于拼多多的数据,生产商也可以开发出符合他们目标客群的特定产品,“半定制化”“c2m模式”的发展路径得以成型,也就是用黄峥眼中的“半计划经济”。
这背后需要算法和技术的支撑,拼多多在首次农产品报告中披露的“农货*系统”就是解决的这个问题。它的创新意义在于能够推进4亿消费者对接2亿农户。
拆解新电商助农之路
以河南的大蒜卖到北京为例。
正常的产业链里,河南田里的大蒜到北京,要经历农民—原产地收购商贩—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地商贩—销地批发市场—终端(超市/菜市场)—消费者,从农民到消费者手里,中间一共经历了5个环节,各个环节都有物流、仓储的成本支出,并且形成了极高的损耗率。
由于下游市场的不确定性,加之各环节的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每个环节所增加的成本都在30%-50%左右。1元/斤产地价格的大蒜,到了超市或者市场就翻了3倍售价4元/斤。
由于农产品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这其中的每个环节挣的都是辛苦钱,没有附加值,更没有超额利润。所以经常出现农民贱卖、中间商不挣钱、消费者贵买的情况。
但是,如果通过拼多多的“直连采销”的模式,1元/斤+0.6元的物流成本,最后拼多多平台上的用户需要付的价格是1.92元/斤。
压缩中间环节,意味着成本能够降下来,同时,产销实现无缝的衔接,拼多多是如何能够实现的?
其实,扶贫助农这条路径阿里、苏宁等前辈们都有践行和探索。由于中国的农业现状,农产品上行注定是一条分散的产业链道路,电商扶贫都绕不开这样一些问题:
1. 由于分散的生产与分散的需求无法有效对接,很多地区至今无法做到有产有销,农户的收入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 由于“最初一公里”和流通环节无法实现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以次充好问题普遍,也存在灭虫、催熟、保鲜和储运过程中,过量使用各类化学试剂的质量安全风险。消费者如果想要买到有保障的产品,必须投入动辄十倍的价格;
3. 无法建立带有区域性标志的农产品品牌,形成有效的产业附加值。极个别的知名品牌,由于冗长的链条,很容易充斥各类李鬼,比如阳澄湖的“洗澡蟹”、发自全国各地的五常大米等;
4. 基础设施投入重,且收益不稳定。大部分农产品的成熟期非常短暂,必须在窗口期内对产能进行消化,这对物流、冷链等系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过高的投入和不确定的收益,使得很少有资本愿意进入农业,更勿论从根本上解决分散式农业的问题。
不难看出,如果没有需求的聚焦,单靠立项目的形式,产业链上的改造不具备可持续性。从目前看来,拼多多在一众电商平台中,其社交基因具备有优势。其次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推进供应链的标准化和品牌化?这是一个需要花大力气、花重去落地的一个过程。平台如何去直连商家和消费者,其中的标准不好建立。
那么,拼多多是如何克服这些问题的?这里有三个关键词:
1.技术
根据截至2018年底,拼多多技术团队共有2000余名工程师,其中超过250人专注于算法设计和开发。在此基础上,2019年公司将扩招2000名技术工程师,预计今年年底,公司技术团队工程师数量将超过4000人,其中超过1000人专注于算法设计和开发。
拼多多数千名技术和算法公司在做什么呢?
地歌网获悉,拼多多打造了一个“农货*处理系统”。这个系统归纳了全中国各大主要农产区包括地理位置、特色产品、成熟周期等信息,经由系统运算后,将各类农产品在成熟期内匹配给消费者。
回到巴菲特对零售的判断,零售业是最难的行业,互联网零售更是难上加难。零售业是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最前沿地带,代表最广泛最激烈最先进的商业实践。
这就是拼多多在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2.产销直连
与传统的产销模式不同,拼农货采销流程精简为“原产地→物流集散地→消费者”,这种产地直发的方式,将供应链压缩到了最短,大幅降低流通过程中的成本。
比如,农产品转运过程中最重要的冷链问题。如果不是这一全新的模式,冷链、仓储等都需要大规模的支出。
从“最初一公里”直连“最后一公里”模式才能用最低的成本实现了高效运转。
3.新农人
拼多多农货团队告诉地歌网,在助农的过程遇到了一个普遍难题:贫困地区懂电商的本土青壮年劳动力稀缺,大多经由外地客商收货这一环节,很难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所得,也无法形成该地区的‘内生动力’。
鉴于这些问题,并通过“多多大学”和“新农人返乡体系”,带动有能力的青壮年返乡。只有让新农人有钱赚,农户有增收,才能有效激发农村地区的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农副产品的升级。
同时,新农人还可以扮演连接生产和平台的角色。对电商普及以及平台政策落地等方面起到作用。
由此可见,拼多多的扶贫助农之路,,绝不仅仅只是消费者买到了更实惠的水果,农产品的流通更便利,而是对于农业整个生产要素的一次革命,对于改变中国分散的小农作业模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而对于拼多多平台对于技术创新带来的零售变革,它的很多奇迹是可以期待的。不过,巴菲特的那句话依然受用,零售业不容掉以轻心。拼多多的奇迹实现,还需要一以贯之的执行。
申请创业报道,分享创业好点子。点击此处,共同探讨创业新机遇!
上一篇: 进击快消:苏宁祭出重拳
下一篇: 凯钱哥:关于淘宝店群常见违规——重复铺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