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施,看四代皇帝如何用“三刀两枪”驯服诸侯?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汉初皇帝的“三刀两枪”,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王莽代汉时,出现了比较奇葩的一幕:刘氏宗族二十八王,一百二十侯,只有三人站出来反对,其他宗室子弟要么装聋作哑,要么成了王莽的拥趸,帮助王莽镇压起义。
王莽给了他们好处?哪有那好事,王莽登基后,先将刘氏诸王降为公,后又全部废黜,列侯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肯定,除了个别搭上王莽政治快车的刘氏宗族子弟外,大多数是敢怒不敢言!
汉初的诸侯王数量大致维持在二十位左右,列侯(包括非刘姓列侯)一百五十位左右。到王莽代汉,刘氏宗族的王爷和侯爷,数量明显增长一大截,为何面临家族生死存亡的时候,胆气却矮了一大截?
刘邦
其实不能怪他们没血性,而是汉初的诸侯太凶悍,威胁到了帝国的生存安全,在历经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四代君主的严厉打击后,诸侯们成了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逐步被驯化成了小绵羊。和平年代他们吃草,战乱年代他们被吃,毫无还手之力!
这个驯化过程,整整经历了一百年!
异姓诸侯,历史遗留的隐痛,汉高祖刘邦的第一刀:非刘不王!
刘邦正式登基称帝前,他册封了八位诸侯王:韩王韩信(后改封代王)、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臧荼反,以卢绾代之)、长沙王吴芮、齐王韩信(后徙楚王)、梁王彭越。
七位诸侯王,没有一位姓刘,所以被称作“异姓诸侯王”。刘邦命苦呐,年近五旬才开始创业,为了革命,连生孩子时间都没有,等他登基称帝,放眼一看,嫡子刘盈才八岁,除了庶长子刘肥,娃娃们都是吃奶和满地打滚的年龄,谁也指不上。
儿子们太弱小,面对的可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骄兵悍将,尤其是七大异姓王,刘邦头皮直发炸!
刘邦斩白蛇起义,到攻入关中灭秦,只用了三年多时间。二次革命楚汉争霸打败项羽,也只用了三年多,七年时间两步跨越,他完成了从黔首到九五之尊的转变。而剪除异姓诸侯王,他竟然也用了整整七年!
斩白蛇
高祖五年,燕王臧荼*,刘邦御驾亲征,灭臧荼,改立发小卢绾为燕王;
高祖六年,韩王信投降匈奴,第二年刘邦御驾亲征,被围白登山差点回不来。高祖十年韩王信被柴武斩杀;
高祖六年,楚王韩信藏匿项羽余党钟离眜,被刘邦出其不意逮捕,降为淮阴侯,四年后以谋反罪诛杀;
高祖八年,受国相贯高谋反前连,赵王张敖被夺爵,改封宣平侯;
高祖十年,梁王彭越被太仆诬告谋反,在吕后建议下,刘邦斩杀彭越;
高祖十年,淮南王英布恐惧之下举兵反叛,刘邦御驾亲征,英布兵败被长沙王诱杀;
高祖十一年,燕王卢绾勾结陈豨、匈奴,被发觉后逃往匈奴。
自此,八位诸侯王仅剩长沙王吴芮躲过劫难!
在诛灭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刘邦又不断加封刘姓诸侯王,还与大臣们订立了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刘邦都封了哪些刘姓诸侯王呢?
卢绾
高祖六年,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
高祖六年,封四弟刘交为楚王;
高祖六年,封族弟刘贾为荆王(高祖十一年刘贾被英布所杀,国除);
高祖九年,封皇三子刘如意(时年不到十岁)为赵王;
高祖十一年,封皇四子刘恒(时年七岁)为代王;
高祖十一年,封皇五子刘恢为梁王;
高祖十一年,封皇六子刘友为淮阳王;
高祖十一年,封皇七子刘长(时年两岁)为淮南王;
高祖十二年,封皇八子刘建为燕王;
高祖十二年,封二哥刘仲的儿子刘濞为吴王。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同姓九王”(不含刘贾),其中七位是刘邦的儿子,一位是弟弟,一位是侄儿。
刘邦与刘如意
从分封情况不难看出刘邦的窘迫,七个儿子除了长子刘肥,在国相曹参的帮助下可以独当一面外,其他六个儿子都是“挂名占位”而已,无奈之下,连弟弟和侄子,甚至族兄弟都封王启用。
问题是,刘邦为何要勉为其难,甚至逆潮流而动,恢复在秦朝就已经被废除了分封制呢?有一种观点认为刘邦不自信,希望以藩王拱卫皇权。这个说法有点偏颇。
首先,历史环境决定了刘邦只能实行分封制。
秦末的起义就是打着“诛暴秦,复六国”的旗号,它是天下反秦武装力量的精神动力,也是项羽后来要大封诸侯的原因。事实上,刘邦就是靠着这些诸侯王的支持,才完成统一大业的,分封制的结果,他只能被动接受,缓慢改造,除非他愿意跟所有诸侯王为敌。
其次,广立同姓诸侯王,从力量对比上压过异姓诸侯王才是首选。
剪除诸侯王是一个相当凶险的过程,刘邦不大可能冒这么大风险,他的第一选择必然是安抚,从吴芮能生存下来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有人说,那是因为吴芮够忠心。对了,刘邦要的就是忠心,而不是一锅端。
韩信
最温和的办法就是,谁出问题就解决谁,以最忠心的同姓王爷替代。不替代行不行?把出问题的解决后,直接变成郡县不好吗?不行,太露骨!这么做很容易让人理解成,你的目标就是把所有诸侯王干掉,废除分封制。
所以,分封同姓诸侯王,其实也是告诉异姓诸侯王:分封制不会变,只要够忠心,你还是王爷!以卢绾代替臧荼就是明显的信号。
以上两条原因,导致分封制只能沿袭,只能广泛扶立同姓诸侯王慢慢替代异姓诸侯王,想恢复秦朝的郡县制,难度太大。
由庶变嫡,快乐并痛苦着,汉文帝刘恒的第二刀:众建诸侯!
刘邦解决了一个问题——异姓诸侯王,却遗留了一个问题——庶支诸侯王,这个问题随着汉文帝刘恒的上台,变得非常突出。
一是诸侯国的占地面积达到三分之二,形成了强枝弱干的局面
诸侯国地图
《史记》记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至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
汉初六十郡,**只控制了十五郡,还包括了很多公主和列侯的食邑。那时候的诸侯王有独立的经济、*,甚至有一定的军事权力。权力一大,就会失控,大地方小*的政治格局,导致汉帝国**处处受制于诸侯国。
二是汉文帝以庶系身份登基,引发了皇室内部的嫡庶之争
除了强干弱枝的政治格局,汉文帝的身份还受到诸侯王的质疑。我们知道,汉惠帝其实有六个儿子,但是在诛灭吕氏的政变中,都被功臣派杀光了,造成嫡系断绝。
谁最有资格承继嫡嗣呢?当时有三个备选方案:刘邦长孙齐王刘襄、刘邦第七子淮南王刘长、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三人各有所长,刘襄有两个优势:一是长孙,二是消灭诸吕贡献最大;刘长有一个优势:他是吕雉的养子,从法律上讲他也是嫡子;刘长也有一个优势:他是刘邦在世的儿子中年龄最长的。
汉文帝
客观来讲,刘襄是最有资格,也是最适合的人选,但中彩的是刘恒。这个结果让齐王系和淮南王系很不服气,大家都是庶系,平定诸吕你毫无贡献,凭什么由你摘桃子?且汉文帝违背承诺,从刘襄身上割地封给他的两个弟弟,让齐王系更加不满。
结果,刘襄和刘章兄弟俩不久郁郁而终,老三刘兴居愤懑之下直接举兵*。几年后,刘长也不甘心地举兵*。
齐王系和淮南王系不满,其他诸侯王恐怕也未必归心,汉文帝在享受继位的快乐同时,也承受着身份转变而遭遇的痛苦!
面对诸侯王们的发难,贾谊给汉文帝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众建诸侯少其力”!
意思是,诸侯王们已经坐大,不能跟他们翻脸,那干脆就多封一些诸侯,虱子多了不咬!怎么封呢?从诸侯王身上割肉,分给嫡子意外的儿子,不损*利益,让诸侯王自损。
贾谊的这个建议非常重要,是在汉帝国**弱小的情况下,解决藩王*最有效、最可行的策略。以文帝十五年,分齐为七国,逐步对*最强大赵国、梁国和淮南国开始实施“肢解术”。
贾谊
到汉景帝七国之乱后,齐国被分为七国,赵国被分为六国,梁国被分为五国,淮南国被分为三国。诸侯王数量由汉文帝初年的十四个左右,迅速增加到二十二个。随着*的衰减,王国的大老虎们,慢慢成了病虎!
国仇家恨,长痛不如短痛,汉景帝刘启的第三刀:削藩策!
在贾谊提出“众建诸侯”建议的同时,晁错提出了“削藩策”,直接从诸侯王身上动刀割肉: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削与不削,藩王们早晚都是个反,与其如此,长痛不如短痛,晚削不如早削!晁错的建议汉文帝没有接受,年轻的汉景帝显然更血气方刚,他不愿意钝刀割肉,希望快刀斩乱麻。
汉景帝之所以如此急切,其中既有诸侯王们尾大不掉的政治考量,也有皇家私怨的因素。除了上文所说嫡系与齐王系、淮南王系的矛盾外,还有汉景帝当年私杀吴国太子,造成的与吴王的矛盾。国仇家恨,汉景帝希望一刀解决!
结果,一刀下去,麻没有断,藩王们先反了!
七国之乱
汉景帝虽然勇气可嘉,但是没注意到晁错的话里,包含一个结果:反!既然注定是这个结果,就得做好相应预案才能动手。汉景帝显然准备不足,面对气势汹汹的藩王们,他竟然腰斩晁错,企图安抚藩王们的心,这件事让汉景帝丢尽了人设。
好在汉帝国有一根擎天白玉柱——周亚夫,仅仅三个月,他就平定了七国之乱。借着军事胜利的威力,汉景帝开始发威,他将参与*的吴国、楚国、赵国、济南国、淄川国、胶西国、胶东国,七国王室全部废黜,又一边对诸侯王大幅调动,一边加封自己的儿子补位。
*平定后的第二年,吴国、济南国、淮阳国、汝南国、庐江国先后被废国为郡,收归*。汉文帝和汉景帝嫡系藩王数量,由八个增长到十一个,藩王总数由二十二个削减到十九个。
汉景帝的“削藩策”以强硬的手段,达成了三个效果:一是扭转了庶系藩王*盖过嫡系的势头;二是藩王所占有的郡国土地大幅缩水,增强了*实力;三是从政治层面改革诸侯国管理制度,让藩王对王国失去控制权。
从此藩王们成了笼中困兽!
一剂无痛安乐死,汉武帝刘彻的两枪:推恩与酎金!
推恩令
汉景帝之后,藩王们变乖顺了,但诸侯国掌握大部分土地的现状依然没有根治,这个历史使命落在了汉武帝头上,他连发两抢,让诸侯国来了个安乐死。
第一枪叫“推恩令”,发明人叫主父偃,原创人贾谊。
贾谊的“众建诸侯”针对的是大国,结果将四个大诸侯王直接成二十余个诸侯王,推恩令则打着皇恩的温情旗号,将所有的诸侯王,割裂成若干个小的诸侯国,这是其一。
其二,贾谊的“众建诸侯”诞生的是小诸侯王,他们的土地依然在**管理范围之外,推恩令产生的小诸侯国,大多是列侯,而不是藩王,列侯的土地由**统一管理,让诸侯王的*范围迅速缩水。
诸侯王们虽然不高兴,但是有一群王室子弟欢呼雀跃,只能眼睁睁被温柔一刀!
更厉害的是“酎金夺爵”!
“酎金”是始于汉文帝时期的一种祭礼,要求所有诸侯(包括列侯),在每年的宗庙祭祀时,必须进献酎酒和黄金。向祖宗聊表寸心嘛,也是理所当然,诸侯们也没理由反对,这点钱财对他们来说是毛毛雨,谁能想到,这会成为汉武帝的子弹!
晁错
元鼎五年,汉武帝“大发雷霆”,说有人心不诚,进献的黄金成色不足,一怒之下废黜了一百零六位诸侯!
成色足与不足咋衡量?还不是皇帝说了算,诸侯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封地,进了汉武帝的腰包,欲哭无泪!回头一看,一半的诸侯都被“安乐死”了!
到这时候,诸侯国早就成了小绵羊,皇帝想哪天宰就哪天宰,想怎么宰就怎么宰,毫无反抗之力了!到汉武帝中后期,汉帝国**掌握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土地,诸侯王彻底沦为混吃等死的食客。
结束语
以上分析可知,西汉开国实行分封与郡国并行的制度,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异姓诸侯王的历史现状,是废除分封制的重大障碍。
汉高祖刘邦在完成统一大业后,用了整整七年时间,直到生命终点,才解决了异姓诸侯王问题。付出的代价就是,庶系诸侯王未来的隐患。
汉武帝
汉文帝采用贾谊的“众建诸侯”策,将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肢解成若干个小国,痛苦地化解着他由庶变嫡带过来的副作用。
汉景帝则采纳晁错的“削藩令”,以暴力手段,强行解决了以吴、楚为首的诸侯尾大不掉的局面,既改变了嫡庶力量的对比,又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
汉武帝以“推恩令”和“酎金夺爵”双管齐下,一面以温柔一刀,大面积削弱诸侯国的*范围,一面以凶悍的面孔,直接罢夺诸侯私产为己有,完成了对诸侯国的最后一击!
自此,西汉开国强大的诸侯王*,在四代皇帝一手软一手硬的打击下,慢慢从一头猛虎,被驯化成了温顺的小绵羊,由政治*蜕化成单纯的高级食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