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把孟子赶出文庙,背后原因是什么?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公元1372年,距离朱元璋做皇帝已经过去5个年头。
有一天,为了恶补科学文化知识,朱元璋拿来一本《孟子》,在灯下细细品读。
然而,一直对于学习如饥似渴的他,却对这本书大发雷霆:“若此老(孟子)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
究竟孟子说了什么话,竟然让朱元璋对他动了杀心?
原来,是《孟子》中如“民为贵,*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等经典名言,触动了朱元璋脆弱的神经。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话是孟子思想的最大闪光点之一,也就是所谓的民本思想。
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孟子未免太不把君王当回事了。
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如此荒谬之言,哪里像臣子说的话。”
于是,他当即命令将孟子的牌位驱逐出文庙殿外,永久取消他的配享文庙,与孔子一起享受瓜果梨桃等祭品的资格,并且还说:“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御林军)射之。”
当时,有一个名叫钱唐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非要“逆风而上”,找到朱元璋为孟子鸣不平,他竟然还说:“臣为孟轲而死,死有余荣。”
朱元璋在奉天殿见到了钱唐,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只见钱唐坦着胸,殿外竟然还有一口他事先准备好的棺材,以彰显他必死的决心。
于是,朱元璋也不客气,让卫士接连用弓箭射击钱唐。钱唐身中数箭,但仍然挣扎着向皇帝身边爬去。面对此情此景,原本就已经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朱元璋也终于屈服了,下令马上为钱唐救治,并于后来恢复了孟子的配享。
然而,朱元璋与孟子的账还没算完,《孟子》这本书后来惨遭腰斩,原本让朱元璋感到刺眼的85条内容被悉数删除,而且永远不能作为科举考试命题的来源。在剩下的《孟子节文》中,不光“民贵君轻”等相关内容被悉数拿下,就连孟子批评商纣王的内容,也因“敏感”而被删节。
其实,这并非朱元璋第一次与儒家发生冲突。早在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他派大将徐达攻克山东,在占领曲阜后,他诏令孔子第55代孙、时任元朝国子监祭酒的孙克坚来南京朝见,就已经拔了一场冷战。
由于此时山东以北尚在元朝皇帝统治之下,明朝尚未继承大统,从法理上讲,朱元璋是朝廷叛贼。于是,左右为难的孙克坚就派了自己的儿子孔希学替自己去南京见朱元璋。
可谁知,此举却惹来了朱元璋的雷霆之怒。他认为,贵为“衍圣公”的孔克坚,是看不起他这个流民出身的草根皇帝的。于是,朱元璋用威胁的口吻下了这个一封圣旨:
“吾虽起庶民, 然古人由民而称帝者, 汉之高祖也。尔言有疾, 未知实否。若称疾以慢吾, 不可也。”
意思是说,我虽然是平民百姓出身,但是古代由草根而成帝王者,汉高祖便是。如果你是用装病来怠慢我,那走着瞧!
孙克坚接到这份“死亡威胁”,顿感惶恐不安,马上日夜兼程,来见朱元璋。
朱元璋看到孔克坚如此识时务,这才转怒为喜,诏令孔家“衍圣公袭封及授曲阜知县”,还赐给土地60万亩。
但是,朱元璋与孔家的恩怨,还没算完。洪武二年,朱元璋再次找孔家的麻烦,不过这回轮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公元1369年,也就是朱元璋当皇帝的第二年,他下诏说:“孔庙春秋释奠, 止行于曲阜, 天下不必通祀”,也就是说,祭孔大典的实施范围,仅限于曲阜一县即可,不必传至其他地区。
这道诏令的结果是——“朝野大哗”。朱皇帝上任后的第二年,就技惊四座,惹得满朝文臣老大不高兴。
而最突出的代表,还是那个钱唐,他说:“孔子垂教万世, 天下共尊其教, 故天下得通祀孔子, 报本之礼不可废。”
而朱元璋也觉得这样实在过意不去,于是便勉强压下了怒火,但是他在几年以后,还是把火发泄到了孟子的头上。
朱元璋为何要和孔子、孟子过不去呢?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宣扬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下,理应是一派君臣相和的和谐场面。
然而事实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们,不但不觉得自己是君王们的工具,反而觉得自己是整个国家的主人,甚至为自己该坚持的“真理”而至死方休。
更令人诧异的是,为了所谓的“真理”而放弃自己的生命,乃至同族的生命者,大有人在。
明初的方孝孺,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不仅为了自己坚持的“真理”,放弃了自己的生命,甚至敢于舍弃自己同族亲友800余口的性命。
于是可想而知,朱元璋不再满足于做一个人世间的皇帝,他想当一个超越儒家的“教主”,而他对臣民思想的钳制,也开始变得无孔不入。
朱皇帝的发号施令,不仅限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也渗透到这个国家的文教、习俗等各个领域。
即便是统治中国上千年的儒家思想,一旦不顺朱皇帝的意思,也应该被禁止和修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