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友是什么人?朱棣为何要杀他?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方孝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因建文帝朱允炆主张削藩,次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率军南下,“靖难之役”爆发。此战历经三年多,建文帝连续几次用人失误,导致胜利的天平向朱棣倾斜。
建文四年,朱棣从北平再次出发,准备最后一次南征,姚广孝(道衍)一直把朱棣送到郊外,告别之时,姚广孝跪在朱棣面前,向朱棣提了一个要求:
“南京有一个叫方孝孺的人,此人学问极深。您占领南京之后,他必定不会投降,我请您不要伤害他!因为他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
朱棣早闻方孝孺之名,听姚广孝这么一说,立即对他点头,答应了此事。
随后,朱棣成功渡过长江,攻下镇江,大军直逼南京。南京城内的朱橞、李景隆等人看大势不妙,立即倒戈,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于是,北军杀入皇城,建文帝见大势已去,纵火失踪。
南京城破,建文帝的心腹大臣们都未能幸免,朱棣早已拟好了“逆臣”名单,让心腹将领按名单抓人。方孝孺在城破当天被抓进大狱。
接下来的事情果然如姚广孝所料,方孝孺宁死不肯投降,朱棣于是派了方孝孺的两个徒弟廖镛、廖铭到狱中去劝说方孝孺,没想到方孝孺却对徒弟们破口大骂:
“你俩跟着我这么多年,竟不知道什么是仁义是非!”
徒弟被骂得落荒而逃,再不敢劝老师投降。朱棣无奈,只得继续将方孝孺关押起来。
六月十六日,朱棣登基的前一天,登基前的准备一切就绪,就差一道即位诏书,大儒们都推举方孝孺来写诏书,毕竟,方孝孺是“读书人的种子”。朱棣连忙派人把方孝孺从狱中“请”来,只见,方孝孺“斩衰入见”,他穿着孝服来见朱棣,在大殿的台阶下痛哭建文帝。
接下来,朱棣和方孝孺进行一场“大辩论”,朱棣对方孝孺说:
“我是要效仿周公,来辅佐自己的侄子。”
西周时期,周成王年幼,其叔父周公呕心沥血辅佐幼帝,终成一代佳话。朱棣说自己是周公,方孝孺嗤之以鼻,他问朱棣:
“那你的侄子在何处?”
建文帝此时已经失踪,没有侄子的周公,就不是周公了,而是篡位者。朱棣回答:
“他*了。”
言下之意,侄子不在了,我这个叔叔可以直接治理天下了。
方孝孺对朱棣的回答充满不屑,继续问:
“那你为何不立你侄子的儿子呢?”
按照古代宗法,父死子继,断然没有侄子传位给叔叔的道理,建文帝的长子朱文奎已经失踪,次子朱文圭当时还在宫中,是完全可以被立为新君的。朱棣辩道:
“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侄子的儿子太小了。”
朱文奎当时只有2岁,朱棣说他太年幼。方孝孺又问:
“那你为何不立你侄子的弟弟呢?他并不年幼。”
建文帝的弟弟吴王朱允熥当年25岁。若朱棣以年幼为理由拒绝,是说不过去的。朱棣被方孝孺问得哑口无言,只能回答说:
“此乃朕的家事,就不劳先生操心了。”
可以说,朱棣和方孝孺的这场辩论,朱棣的立场在古代宗法上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朱棣结束了这场辩论,给方孝孺纸笔,对方孝孺说:
“我的即位诏书,非先生来写不可。”
方孝孺将笔扔在地上,墨水四溅,骂道:
“死就死了,我绝对不会给逆贼写即位诏书。”
朱棣气急,问道:
“你不怕死,难道不怕我灭了你的九族吗?”
方孝孺哈哈大笑,对朱棣说了一句震惊后世的话:
“便十族奈我何?”(这句话出自《明史纪事本末》,译:就算你灭我十族,又能怎样?)
朱棣怒不可遏,让左右侍卫把方孝孺的耳朵割掉,然后把方孝孺的亲属朋友逐一绑来,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一杀死。每杀一人,便问一下方孝孺写不写诏书,先杀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和他的几个儿子,然后杀方孝孺的母族林氏一族,再杀方孝孺的妻族郑氏一族。
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在自己面前,方孝孺始终不写诏书。史载:
“九族尽戮,亦皆不从!”
九族已经杀完,朱棣如方孝孺所愿,把方孝孺的门生廖镛、林嘉猷等逮捕到场,当场一个一个杀掉,至此,方孝孺的“十族”全部被杀。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倒在血泊中,这种凄惨和悲壮,连周围的官员都不忍直视。在杀方孝孺本族的时候,有一个人的表现值得一提,他就是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
方孝友被铁链捆绑着出现在方孝孺面前时,方孝孺内心是极其复杂的,没想到,方孝友主动在哥哥面前写了一首诗,曰:
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
然后,英勇地走到屠刀之下,准备接受接下来的屠戮。史载:
孝孺目之,泪下……不愧为孝孺之弟也。
方孝孺看着弟弟的诗,心中万分悲痛,泪流满面。这不愧是他方孝孺的弟弟,他对弟弟的表现非常满意,因此,这泪水虽然悲壮,但却充满欣慰。
而后,方孝孺就义,她的两个女儿联袂投河而死。方孝孺案,前后多达八百七十三人被杀,血流成河。
方孝孺的选择,值得敬佩,在儒家忠孝仁义的思想下,方孝孺选择忠于建文帝,斥责篡位者,从后人为方孝孺立忠祠,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认可。然而,也有人对方孝孺的选择表示质疑。
毕竟,有人认为,八百七十三人丧命,责任在于方孝孺太过“倔强”。笔者认为,这么评价方孝孺,是不公平的。杀人者,是朱棣,并非方孝孺,这个事实不容否认。只是,朱棣把杀人的行为强行归咎于方孝孺身上,方孝孺本无辜,忠义亦无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