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官至宰相,为什么只是个正三品?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狄仁杰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先说一下唐朝的官制,唐朝官制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职官、勋官与爵官之分,职官还配有散官(有名无实的称号),综合起来非常复杂。
在秦汉时期,官员的等级分化全靠俸禄,俸禄二千石以上就是大员。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官员品级制度。唐朝延续了这个制度,几大类官都有品级,但品级数量不同。
内史是职官,我们介绍一下职官的分级。职官有九品,有正、有从,自正四品往下,还有上、下,总共有九品三十等。职官里边也并不只有实权官职,还有一些荣衔,纯粹是表示地位尊崇,实际上不管事。
比如三师三公这些就算荣衔,他们都是正一品,一般给德高望重的大臣,但这个大臣要处理政务的话,得兼任其他官职,比如长孙无忌是太尉(三公之一),要兼任检校中书令才能处理具体事务。
接下来是二品,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最为重要的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就是正二品,可李世民当过这个官职,后来没人敢当了,尚书令下面左右仆射成了尚书省的实际长官。
左右仆射是从二品的,他们加上其余二省长官中书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就是唐朝的宰相班子。后面为了加强皇权,皇帝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也吸收进了决策机关,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官职。
从官名就知道,这个官职是三品的,还是正三品。在初唐之后,这个官职成了真正的宰相之职。像左右仆射官虽然大,却成了荣衔(下朝百官相送),如果不加上这个官职,那就跟太尉一样,只能旁边看着。中唐时中书令和侍中被提到二品,也成了荣衔。
这样一算,在初唐之后,唐朝最高实权官职就是正三品,狄仁杰能够做到这个官职已经是进入唐朝决策中枢了。
据《旧唐书》记载,狄仁杰第一次拜相是在天授二年(691年)九月,他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武周(武则天690年称帝)宰相。
为什么这个名字不一样?因为武则天是个改名爱好者,称帝后把原有的唐朝官职改了个名字。中书省改称凤阁,门下省改称鸾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变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既然官名都改了,长官名称自然不能不改,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就改成了内史,狄仁杰在圣历初年安抚河北回京后被授予这个官职,以示皇帝恩宠。
所谓换汤不换药,内史的职权其实就是中书令的职权。
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入则告之,出则奉之,以厘万邦,以度百揆,盖佐天子而执大政也。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二曰制书,三曰慰劳制书,四曰发敕,五曰敕旨,六曰论事敕书,七曰敕牒,皆宣署申覆而施行之。凡大祭祀群神,则从升坛以相礼。享宗庙,则从升阼阶。亲征篡严,戒敕百僚,册命亲贤,临轩则使读册。若命之于朝,则宣而授之。凡册太子,则授玺。凡制诏宣传,文章献纳,皆授之于记事之官。——《旧唐书·职官志》
简单来说,内史(中书令)的职权有四项。一是审核皇帝诏书,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这七种诏书,都需要中书省审核过后施行,发现不对的地方,内史是可以提意见的(改是肯定改不了的),至于听不听,那还是取决于皇帝。
二是祭祀典礼的主持,就连皇帝也要按照内史宣布的顺序来进行祭祀。
三是在皇帝外出时监督百官,这个最虚,因为皇帝不可能把大权交给大臣,一般都是太子监国,内史只是辅佐。
四是宣读册封重要人物的诏书,包括皇后、太子、亲王这种大人物,而不是像一般电视剧演的那样,由宦官宣读。
从狄大人的传记来看,他行使最多的就是第一项职权,而皇帝往往都会采纳他的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