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被权臣架空之后 皇帝为什么和他们斗智斗勇而不是派人斩首他们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皇帝和权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古代皇帝是天下之主,是九五之尊,可谓是言出法随生杀予夺的至高存在,但是今天我们读史书或者看古装剧的时候,会经常发现皇帝竟然会被权臣架空,而且皇帝往往是小心翼翼的应对,是敢怒不敢言,只能是斗智斗勇,或者干脆是一直隐忍不发,等到合适时机到来才反击。
那么既然权臣架空了皇帝,那么皇帝身为天下之主,实施斩首行动一剑杀了权臣,不就天下太平了吗,为什么皇帝还要小心翼翼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一般来说,皇帝是天下之主,可谓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表面来看是拥有绝对权力,对于下面臣子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但本质上来说,权力来源于下级对于上级的服从和配合,然后一级一级的传递下去。
再通俗来说,皇帝是既得利益集团或者说是统治集团的最大代表,他统治的基础在于获得这个特权群体的支持,如果权臣窃取了其中部分人或者大部分人的支持,等于是实际上的最大代表,皇帝自然被架空,更不可能跳过统治集团,去实质控制这个国家。
而权臣成为实际上的统治集团最大代表,不只是截断了下级对皇帝的服从和配合,更是成为最大的利益分配者,也就是说他拥有了人事任用权,等于他可以利用这种权力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重用自己的亲信党羽,进而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纵观史书,哪个权臣不是党羽遍布天下,或者说遍布朝廷要害部门呢,所以即使是皇帝也不得小心翼翼的应对,这个时候就不是斩首行动的问题了,而是如何对付这个利益集团的问题了。
因为如果安抚不了,或者说平定不了这个利益集团,即使杀了权臣,那么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要利益集团在一天,就会疯狂反扑,也不是说利益集团对权臣忠心耿耿,而是既然站队权臣一方,那么就站在了皇帝对立面,权臣死了,他们自然害怕被赶尽杀绝,认为如果他们不反扑,下一个死的就是他们。
那么下面宋安之就具体来说说历史上皇帝面对被权臣架空的几种应对情况。
一、使用斩首行动成功,却遭到权臣背后利益集团的疯狂反扑,最典型的例子是北魏孝庄帝。
北魏孝庄帝是个傀儡天子,不过他不甘心坐以待毙,因此冒险幼杀了诱杀权臣尔朱荣,但实施斩首行动成功以后,他并没有掌握大权,反而遭到了拥有兵权的尔朱家族的疯狂反扑,兵败后被尔朱兆俘虏北上,最后缢杀于晋阳三级佛寺,时年24岁。
说起来孝庄帝也是下场凄凉,最后被缢杀不说,在被俘虏以后,也是受尽了凌辱,被关押在寺院时,如同狗一般被铁链子绑着,还要忍受酷寒,一代天子沦落至此,最终也没等到拨开云雾见天日之时,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二、使用斩首行动成功,并且顺利亲政的情况,最佳例子就是康熙帝智擒鳌拜。
关于少年康熙帝智擒鳌拜这个典故,想必大家都清楚,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就说重点,为什么康熙帝清理了权臣,没有遭到其背后利益集团的疯狂反扑呢?
最大的原因在于权臣也有高下之分,也有三六九等,如果说三国时期的曹操是最强权臣,甚至说他都不是权臣,而是自己开基建业,自己打天下,只不过借用了汉献帝的正统旗号来更好的打天下,所以汉献帝根本反抗不了他,而清朝的鳌拜呢,只能说是最弱的权臣,或者勉强说是权臣罢了。
因为鳌拜当权时期,其实并没有实质性掌握大权,不算架空康熙帝,主要原因在于康熙帝年幼,不能独立行使皇帝大权,而且他是顺治帝留下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的确有着擅权的空间。
当然即使鳌拜擅权,也只是相当于顺治帝与清初摄政王多尔衮的恩怨斗争延续,像鳌拜最有名的事情就是擅杀同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的苏克萨哈,而苏克萨哈是正白旗,曾是多尔衮的心腹,在多尔衮死后虽然及时倒向顺治帝,但多尔衮背后的两白旗和顺治帝背后的两黄旗多年斗争下来,已是恩怨极深。
再加上顺治帝留下四个辅政大臣,除却苏克萨哈,包括辅政第一大臣索尼,还有遏必隆和鳌拜都是两黄旗,所以形成三比一的局面,因此鳌拜一直打压苏克萨哈,先是在镶黄旗与正白旗圈换土地上,杀了出身正白旗兼管户部尚书的大学士苏纳海等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共同利益,索尼和遏必隆自然是没有反对,后来鳌拜更是矫旨杀了苏克萨哈。
所以说白了,鳌拜看似擅权,并且不顾康熙帝反对杀了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实则是清初两黄旗和两白旗在康熙初期的斗争具体表现,而其他两大辅政大臣之所以没有反对他这么乱来,主要还是因为他们都是两黄旗,有着共同利益,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鳌拜其实并末真正的掌握大权,更何况宫中还有一个威望颇高的太皇太后孝庄。
正因为鳌拜是最弱的权臣,因此即使党羽不少,但并未形成真正的利益集团,所以康熙帝实施斩首行动,将鳌拜擒拿下来以后,自然是顺利的掌握大权,得以真正的亲政。
还有明朝的崇祯帝杀权臣(权阉)魏忠贤,也可以视为斩首行动成功,并且顺利亲政的典范。
魏忠贤同鳌拜一样,其实都是最弱权臣,虽然表面来看魏忠贤权力更大,是权倾朝野,党羽遍布天下,甚至逼的崇祯帝刚刚进宫都小心翼翼的,还要自己带吃的进来,但本质上来说,魏忠贤还不如鳌拜,因为天启帝任用魏忠贤其实主要起平衡作用,以阉党来压制文臣集团,一时闹得是腥风血雨,而魏忠贤一党看似占据上风,实则只是皇帝平衡的工具罢了,更是得罪死了文臣集团,与其是不死不休。
正因为如此,所以崇祯帝要除掉魏忠贤时,是相当顺利的,因为得到了文臣集团的鼎力支持,魏忠贤是墙倒众人推,自然就被轻松收拾了。
不过崇祯帝看似是顺利亲政,实则与康熙帝大为不同,康熙帝亲政时期,清朝刚刚入关,正是蒸蒸日上之时,官僚机构也没有坏到根子里,崇祯帝亲政以后,明朝已是日落西山的末年,内外一堆烂摊子不说,官僚机构更是膨胀,而且烂到了根子里,所以他杀了魏忠贤,并且弃阉党于不用之,看似是亲政了,还肃清了朝中奸佞,实则是破掉了天启帝留下的阉党制衡文臣集团的格局,而且还没有能力控制文臣集团,等于并没有真正的亲政,使得文臣集团一家独大,对于朝廷的控制力度其实很低,以至于来了后面,又起用太监,来试图破局,可惜随着明朝亡国,意味着崇祯帝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整体来说,实施斩首行动成功,并且顺利亲政的皇帝其实并不多,多见于面对没有形成利益集团的权臣身上,所以可以除掉权臣以后不怕反噬。
三、最稳妥的方式就是稳住权臣,利用年龄优势耗死他,再掌握全局,最佳例子为汉宣帝
汉宣帝刘洵为西汉的中兴之主,西汉12帝,只有4个皇帝有庙号,其中就有汉宣帝,庙号为中宗,足以可见汉宣帝的优秀之处。
但就是这么一位精明皇帝,遇到了霍光这个大权臣也是无可奈何,面对霍光,汉宣帝是极度不安,甚至生出了如芒在背的感觉,虽然他不甘心当傀儡皇帝,可是霍光正是如日中天之际,更是刚刚废了昌邑王刘贺,立了他为新帝,汉宣帝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
所以汉宣帝审时度势,选择隐忍,对霍光是相当信任重用,稳住了霍光,利用年龄优势耗死霍光以后,再慢慢夺回实权,重新进行权力分配,两年以后,坐不住的霍氏一族开始*,被汉宣帝轻松镇压,至此汉宣帝彻底亲政,扫清了障碍,开始了自己的中兴之路。
还有明朝的张居正和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也可以视为皇帝利用其年龄优势耗死权臣,再亲政慢慢掌握大权的例子。
四、大多皇帝面对权臣其实连反击机会都没有,因为权臣已经完全替代了他
皇帝被权臣架空,反击的方式其实也不少,比如像北魏孝庄帝那般,走一步看一步,先想办法杀掉了权臣,哪怕事后憋屈而死,但没有坐以待毙,也是个有血性之人;亦或康熙帝智擒鳌拜,得以顺利亲政;再或者利用年龄优势耗死权臣,再进行秋后算账。
但大多数皇帝,往往连反击机会都没有,或者说即使是反击了也是连一朵浪花都掀不起;诸如前文中交代的最强权臣曹操,这位权臣实际上都不能用权臣概括,因为他并非是在东汉朝廷中一步步爬上高位,进而窃取皇帝大权的,而是自己建功立业的主儿,只是借用了汉献帝的正统旗号,所以下面人只认曹操,只认曹氏一族,所以汉献帝的衣带诏反击什么用都没有,所以即使汉献帝利用年龄优势熬死了曹操,但曹操死后,权力也没有回到汉献帝手中,而是到了曹操的儿子曹丕手中。
而历史多有重复之处,曹氏一族,至曹操到魏文帝曹丕,再到魏明帝曹叡三代,竟然一代不如一代,一代比一代短命,汉献帝耗死曹操没夺得大权的事情,竟然奇迹般在耗死曹氏三代人的司马懿手中实现,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是掌握了曹魏大权,历经三代人的经营巩固,最终司马懿孙子司马炎时期篡魏立晋,在此期间,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魏帝曹髦不甘心做傀儡皇帝,率数百仆从想要杀死司马昭,结果连司马昭的面都没有见到就被杀了,可见其反击有多么无力,
所以说皇帝如果面对有着自己利益集团,并且彻底窃取了利益分配权的权臣,往往根本没机会反抗,要么拼死一搏,有骨气的死,要么等着这个权臣或者权臣的后代篡位时好好配合一番,以禅位方式将皇位传递过去,以图活命,诸如汉献帝和曹魏末代皇帝皇帝曹奂就是这般。
而这类皇帝往往是最悲催的,哪怕就是秦皇汉武在世面对这样的权臣,也无法翻盘,像亡国之君中的汉献帝,放在平世应该是个不错的守成之君,但遇到了曹操,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只能憋屈的过完一生。
最后总结来说,历代的权臣,能被称之为权臣能架空皇帝,要么是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或者直接代替皇帝成为统治集团的最大代表,诸如曹操;要么即使没有那么强大,也是拥有很大实权,背后有着一股不小*的,拥有不少党羽的,诸如鳌拜。
当然具体细分来看,权臣可以分之为三个阶段:
一是初级权臣,因为各种原因勉强可以说是权臣,诸如文中交代的鳌拜、魏忠贤,虽然党羽不少,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还有其他忠于皇帝的*存在可以与之抗衡,并没有真正的控制朝局。
这类权臣其实张居正也可以算一个,毕竟他之所以掌握大权一是万历帝年幼,没有亲政权力;二是实际当家人李太后全力支持张居正,所以他才可以在君权高度集中的明朝成为权臣。
像这种权臣,皇帝还是有机会翻盘的,平常虚与委蛇,趁其不备来个斩首行动,还是有很大机会顺利亲政的。
二是形成利益集团,或者说窃取了皇帝的利益分配权力,实际上是统治集团的最大代表的权臣,这类权臣皇帝基本没机会反抗,往往只能靠年龄优势将其耗死,在权力真空期趁机夺权。
诸如汉宣帝与霍光就是如此,最起码有机会翻盘。
三是在形成利益集团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使得利益集团一步步强大,最终完全转化为听从于自己的统治集团,并且消灭了忠于皇室的小部分力量,一步步深化自己的统治,使得庞大的利益集团只认自己,还有自己的直系后人,以此在自己这代,或者下一代,乃至下下代,完成*神器的最终易主,使自己或者后人从实际上的*者,更进一步成为皇帝。
像汉献帝和曹操,司马氏和曹魏皇帝,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皇帝遇到这种情况,是压根没有翻盘机会的。
可以说以上三种权臣,不论哪种都不是省油的灯,即使最弱的权臣,虽然不可能篡国,但也有很大可能行废立皇帝之事,或者说在权力真空期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皇位传递,也是一种巨大威胁。
所以皇帝自然是小心翼翼与其斗智斗勇,即使是实施斩首行动,也是虚与委蛇,一步步诱杀,但鲜少有成功的,因为杀了权臣,往往会遭到背后利益集团的疯狂反扑,会重新再选择一个权臣出来控制全局,而少之又少成功的那部分,基本上都是面对没有形成利益集团的最弱权臣,所以只要将其本人给控制,其他自然迎刃而解,所谓的党羽不成体系,失去了主心骨自然会土崩瓦解不堪一击的。
这也说明皇帝其实也是一个高危职业,看似天下之主,是高高在上,实则也要面对各种挑战,如果被强势的权臣架空,那么下场也很凄凉的,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但即使如此,也有太多人前赴后继的想要成为皇帝,因为权力的滋味,一旦尝过就戒不了了,反而会越发痴迷,乃至想要走向更高的位置,哪怕这条路上危险重重,哪怕坐上皇位,有无数人窥窃,有无数人虎视眈眈,也是义无反顾,权力二字就是这般神奇,造就了太多精彩而血腥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