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晚年坚持要废太子,真正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的口碑,是被历代史学家公认、文学家歌颂、政治家垂范的历史明星。然而司马光却在《资治通鉴》里,不厌其烦的用大量笔墨,专门写了汉武帝和长子刘据的事情。叫"戾太子事件"。戾是谥号,意指蒙冤受屈之意,加"水"为淚(繁体)。太子指刘据,武帝长子,卫夫人生。刘据因“巫盎"之祸拒绝被捕受辱自杀,孙子汉宣帝刘询继位后追谥"戾",重修陵寝,供奉祭祀。实际上,这段冤案是汉武大帝一手造成,既不显山露水保全自己,而又了却心中夙愿的一大"力作"。常说"虎毒不食子",况人乎?帝王心事深似海,清官难断家务事,其中的缘由,唯大汉*作证。刘据、江充之辈只是匆匆过客,正如刘彻手中运筹帷幄的一枚棋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而立得子,七岁封谪
汉武帝即位后十余年无子,直到宠幸卫夫人生下三位公主后,时年二十九岁才得第一位皇子。而立之年得子,自然欣喜异常。又是作《皇太子生赋》,又是建祠大赦天下。元狩九年将年仅七岁的刘据立为皇太子,册立卫子夫为皇太后。请当时有威望大儒石庆,石德,周勃之孙周建德等人先后做太子傅,教习礼义,研读《公羊传》治国经略。
平衡朝中力量,起用外戚,军权不旁落。
匈奴是汉朝的一大顽疾,前朝多以“和亲“方式稀释矛盾争端。武帝力主克匈,多次对匈奴用兵,收效甚微。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重用外戚力量。这样的想法,一是军权不旁落外人之手,二是平衡朝中力量。卫夫人当了皇后,儿子立为储君,自然引起他人不满,武帝异母同父兄弟十三人皆封王,各怀心胎,咄咄逼人。特别是"金屋藏娇“的陈皇后,是刘彻姑姑的女儿。因陈未留一子半嗣,被武帝疏远,陈常去姑姑处诉苦,姑姑拿卫家人出气拆刘彻的台。于是派卫青去边疆立功,凯旋而归被封关内侯。霍去病是卫青外甥,跟随卫青屡立战功,被拜为大司马。自此,卫,霍家地位显赫,门庭若市。权势灸人,引起武帝不安。
再得四子无忧,太子羽翼渐丰,禀性仁厚,办事认真,难驭群臣。
太子为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武帝嫌他不像自己,"及长,性仁恕温慎,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加之又得四子,心里渐渐对皇后,太子疏远"宠漫衰,(皇后太子)常有不自安之意“。武帝常巡视在外,政事交太子处理。武帝用法严厉,多用酷吏,冤错假案多,被太子平反,从而得罪了这些人。皇后劝太子不应该擅自有所纵容而宽赦罪人,武帝听后赞赏太子,而对皇后的说法不以为然。很明显是欲擒故纵,只是太子不知其中奥妙,以己孤行,武帝等待时机。
侫臣构陷,巫盅案发
太子为政时得罪了不少酷吏,卫青,霍去病相继去世后,外戚*大减。侫臣蜂拥构陷太子,据说太子鼻子大,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时,江充告诉太子说“太子不要进去,陛下有诏说厌恶太子的大鼻子,进去须用纸盖住鼻子“。等太子走后,江充对武帝说“太子不想闻陛下身上的味道,故此掩鼻"。招致武帝迁怒太子。这就是"太子岳鼻"的典故,可以看出父子之间已有间隙。此时恰好太子的一位叫公孙敬声(丞相公孙贺之子)的表兄弟,因贪污军饷犯事待处理,有一位叫朱安世的通缉犯被捕下狱,上书诬告公孙敬声和阳石公主(卫皇后之女)私通以及行巫蛊诅咒天子之事,因这事,公孙丞相父子,皇后两位公主均被斩杀,刘据在朝堂上再无外家相护。想想看,一个通缉犯的上书能直接呈送御案,还居然知晓公主和谁私通,知晓丞相等人在甘泉驰道埋偶人(木偶人),诅咒皇帝这种应该是隐秘至极的事情?
外戚*殆尽,太子抱恨悬梁
武帝派宠臣江充查巫盅,先从其他嫔妃查起,延至皇后宫内一无所获后,终于在太子东宫挖到了桐木人偶,班固《汉书,五子传》载:"充遂至太子宫掘蛊,得桐木人。时上疾,避暑甘泉宫,独皇后,太子在“。太子矫诏用兵欲斩杀奸臣,势单力薄出走,后官兵追捕,在民宅饮恨自尽(上吊)。皇后卫子夫自杀,抗击匈奴功臣公孙贺族灭,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牵连而死。江充查案用酷刑和栽脏认罪,大臣和普通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数万人死于非命。
两点思考
一是用一位网友的话:"而这(戾太子事件丿件事情无不在无声中向人们诉说,国无二主,也就是为何中华几千年封建社会为何经常出现少帝?而上一位皇帝为何不在有生之年,直接辅助下任皇帝上位的原因之一"。
二是:班固评曰"巫盅之祸,岂不哀哉!此不唯一江充之事,亦有天时,非人力所致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