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文字是怎么书写的 夏朝文字大致分为部分
文字关系
从文字整体来看,夏、商、周三代文字可大致分成为祖孙三代,属于同一个体系,一脉相承,同根同源,都来自于时代的造字,来自同一个家族,属于近亲,是割不断的“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近亲。
为什么古代学者总是将夏、商、周三朝连在一起,相提并论,就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不可分割的东西,那就是——相同的文字,相同的文化,相同的文明将它们紧紧的扭在了一起。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商朝的先民原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并无文字,当商王成汤赶走夏之后,并没有继承和使用的官方文字,因为他们对文字与文化并没有多少认识,也并不重视。到了盘庚时期,将都城迁至殷以后,才大范围的使用夏朝遗传下来的民间俗体文字,这也正是造成夏朝的官方文字与商朝的民间俗体字之间相差悬殊的真正原因。
尽管相隔三百多年,夏朝的官方文字仍保留着比商朝的民间俗体字先进的一种优势,用一个不确切的比喻,尽管是三百年前的京城女子,也要比三百年后的乡野丫头时尚得多。这正是为什么造成夏朝文字比商朝甲骨文进步的根本原因所在。
的甲骨文是沿习和继承了商朝的甲骨文,并无多大发展。周人原是生活在岐水一代的民族,农耕发达,与姒姓同根同源,人少无文字,夏时使用夏文字,商时使用甲骨文,周武王讨纣伐商时,是打着“奉帝命复有夏”的旗号,当把商纣赶走,建立周朝的时候,周天子又恢复并且使用了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这就是周篆为什么与夏篆如此接近和相似的真正原因。
成熟进步
这些夏篆字体非常的成熟,非常的规范,笔道圆润,讲究对称,是一种非常进步的文字。而相比较之甲骨文则显得很原始、很落后,异体字很多,这正是民间俗体字的重要特点。文字和人一样,不进则退。不常使用,或者很少使用,文字就会落伍,就会退化。尽管商朝有国六百余年,但在前三百多年里,商朝各王一直在东拼西杀,处于经常迁都的状态,商民族人较少,又是以游牧为生,无文字,又不重视文化,所以造成了整个夏朝文字的荒废。后,由于占卜的兴盛,这才让夏朝的民间俗体字派上了用场,将占卜过程及结果,用夏俗体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才有了甲骨文。
夏篆帖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夏朝的官方文字的本来面目,它不但不比商朝甲骨文原始,落后,还比商朝甲骨文进步,成熟,美观。
部分现存
公元九百九十二年,翰林学士王着受赵匡义之命编著刻印[淳化阁帖]十卷,其中在卷五内,有[仓颉书]二十八字,[书]十二字。另外在湖南衡山岣嵝峰有[岣嵝碑文]七十七字,总共一百一十七字。
其中[仓颉书],历史上曾有记载,南宋郑樵[通志。金石略]说;‘仓颉石室记],有二十八字在仓颉北海墓中,士人呼为藏书室。周时自无人识,后识其八,识其十三,至齐尝访焉’。至于衡山[岣嵝碑文],最早见诸魏人张揖选编的[广博]一书。内有‘岣嵝峰上有岣嵝碑’之句。北魏郦道元的一文中,也记载了‘禹碑皆蝌蚪字’的内容。举例如下:
苍颉书
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草米并刈,乞少子左互。学耒,弢雨水,儿纠叔兵朱。
[苍颉书]释义:
身体变化,需要庇护。于是尼山是的好地方。[老有所养]
杂草庄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帮助。[壮有所用]
学使农具,取水灌地。小儿缠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红飘带。[幼有所长]
[苍颉书]的内容,与‘[礼记礼运]篇所讲的以前的社会情况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为大同’。这就是从孔子到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响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论,原来出自于时代的[仓颉书]。
夏禹书
出鸟,聂子坐引参,
屯矢尚干巳。
[夏禹书]释义:
进入鸟地,夏禹跪下并引导众人参拜[列祖列宗]。
储存弓箭是为了崇尚捍卫疆土和祭祀活动。
[夏禹书]记述了就已经将对外战争和祭祀祖先神灵列为帝王最重要的活动。[左传·成公十三年]中明确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实际上,在夏朝已经是这样了。由此可见[夏禹书]的内容是研究夏代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岣嵝碑
承帝冢然,翼辅雝卫。灾降矢发, 沮洹往行。三河飞涌。北过冀而奠,似若忘鸟。宿岳麓庭,昶溢酉祈,水庐弗长,往求永定。华岳泰衡。崇楚事裒,劳余神禋,鬯曼吉徙。南渎衍昌。衣则食备,万邦皆宁,疆无漾漭。
[岣嵝碑]释义:
受帝命冢宰答应,辅助治理灉水卫水。水灾降临,誓师出发。在沮水恒水之间奔忙。三河洪水泛滥,北过冀州而祭奠祖先神灵,姒忙于浚水忘记故乡鸟地。治水在外常宿高山庭院,用酒祭祀天地,祈望河水畅通不在外溢,水到房前不要再涨了,希望洪水平定。从华山到恒山再到泰山衡山,非常推崇有才智的人疏导河流,从此洪灾减少。平时治水之余以烟祭祀神灵,用芬芳的美酒以享神,神灵昭示;迁徙大吉。南方的沟渠已经顺畅,草木兴盛,丰衣足食,万邦安宁,从边疆到中原,再不见洪水泛滥。
[岣嵝碑]记录了大禹受命于舜帝,从冀州出发奔波四方,随山刊木,导水入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治平了洪水。[岣嵝碑]的内容与[禹贡]的文章一致。与[]中的[夏本纪]篇中关于的历史内容十分吻合。另外,与保利集团收藏的青铜器[遂公盨]上的大禹治水的詺文,很接近,但从字体上看,[岣嵝碑]的詺文要古老许多。辨认难度大。文学家杨慎在释读[岣嵝碑]碑文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其中有的字释的不准,有的字释错笔者作了一些纠正,不妥之处,还望读者和专家
学者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齐桓公的结局早就被预言了?这个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