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乾隆为什么那么喜欢给名画盖章呢?
乾隆为什么那么喜欢给名画盖章?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乾隆三十七年,农历新年的大年初四,清高宗乾隆下发了一道长长的谕旨,详细介绍了其登基以来在整理编纂文献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对康熙时期编纂的《古今图书
集》的成果表示不满,因为这部书“因类取裁,不能悉载全文。”鉴于大清王朝财政水平已经空前提高,“此时部库所积,多至八千余万,朕每以存积太多为嫌。”并进一步阐释说:“天地生财,止有此数,现在和乾隆初年相比,财政收入水平已超过初年的一半还多,我实在不想再多攒钱了。”《乾隆实录》
于是正式决定,国家出巨资进行编纂修书巨大工程,要穷极古今所有合法图书,做到“四库七略,益昭美备”,第二年将这件巨大工程正式命名为《四库全书》。在决定以纪晓岚为总编纂负责人后,协调300多名高层文化官员、学者参与进来,光负责抄写人数就高达3800人之多,创造了编书规模历史之最。
乾隆向各地进行征书,尤其对江南藏书之家亲自做动员工作,并许诺说:“在篇首用翰林院印,并加”钤记,载明年月姓名于书面页,等将来用完后还给原主。”《四库全书总目》
其实乾隆表面说国家不差钱编纂图书,以此浩大工程彰显不俗文化功绩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搜寻并销毁遗留下来的反清著作。虽然此前在乾隆的亲自参与发动了数百件文字狱并株连大批知识分子,但乾隆却过度认为形势上虽然表面平静,但私藏私刻禁书屡禁不止必然大量存在。为了让藏书家们尽快上交图书,乾隆数次下发谕旨进行保证不会惩罚任何借书行为,然而出乎意料,各省送往京城的各类图书均未出现乾隆所要寻找的禁书。
两年后,乾隆对此依旧不能释怀,认为“从明末以来,野史很多。虽然销毁许多,但是必然有抵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并威胁说:“这次传发谕旨后,如果有隐晦存留,必然是因为有心藏伪妄之书,日后如果发现,其罪断不宽容,承办的督抚也难辞其咎。”就是在这种乾隆引蛇出洞的“阳谋”下,在熊熊大火之后,乾隆觉得他推动的《四库全书》是百炼成钢,是护卫帝国最高大的文化城墙,从此必然一劳永逸,根本上杜绝任何反清不利思想。
乾隆非常注重这项文化工程的质量,鉴于宁波藏书楼天一阁的成功经验,乾隆专门委派地方官到天一阁学习藏书防护办法,“看其房间制造之法,烫成准样,开明丈尺呈览。”这部煌煌巨制在十年后终于完成第一部缮写工作,并将其分别存放“北四阁”、“南三阁”。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编纂陆续完成,到乾隆晚年才宣告此项工程全面结束。
在乾隆不断加压下,陆续收到地方官上报各种禁书2629种,毁掉2453种,至此,《四库全书》以绝对优势替代民间禁书,在乾隆看来囊括了前人所有知识成果,是最专业、最庞大的帝王式文化业绩工程。
乾隆曾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列于士大夫之林矣。”除了官方修书藏书外,乾隆自己更是打造了天下第一的藏书规模,其收藏内容之广泛庞杂,却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力度,其收藏珍品书画就多达一万多件,其它更不可胜数。包括宋元明时期的绘画名家作品,每天都会在书斋中进行观摩欣赏,并将这些作品盖上自己印章,以显示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独自占有的帝王式心态,并彰显自己鉴定书画水平,证明被他盖章后的作品是珍品,以显示其超高的鉴定水平。除了印章之外,许多画上还有乾隆题写的诗,或是咏叹画作之美,以显示其超高的艺术欣赏水平,并要外国画师实时画出其书斋的他,俨然塑造一出一位饱学诗书的读书人形象。
为了进一步浓缩一切文化产品,乾隆大量接受各地进贡,一位朝鲜使臣亲眼目睹乾隆收礼物的车辆就有三万之多,大清各地的宝物如同潮水般疯狂涌进了乾隆的藏宝楼。其收藏的瓷器、书画等等珍宝最后无不体现出“乾隆风格”即华丽、奢侈,精美绝伦,最终大量的古人“原创作品”“洗成”了乾隆的第二次加工后“乾隆作品”。
乾隆性格在现在看来应属于完美主义、天生的高己卑人心态,在权利的不断作用下,使其心态逐渐膨胀,自认为古今以来帝王中成就最大、盛名最高的“十全皇帝”,有充分理由在各种排名表中名列第一,当历史云雾逐渐散去,乾隆留下的一切文化产业蒙上了厚厚的灰尘,挥散不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