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大部分机器人并不具备人工智能
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新一代农民工结构的变化,招工难成为东南部发达地区的一大难题。中国先后在浙江、江苏、广东提出“机器换人”的战略,并给予财政补贴。有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获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引起了一些争论:什么类型的企业、什么工种、什么条件下需要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制造业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批量、不同的生产环境其生产制造装备大不相同。要解决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绝对不是依靠机器人代替人工就能解决问题的。要提高生产效率首先就要解决生产制造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在适合使用机器人的地方采用机器人。
企业一定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全面规划,看清方向,搞清楚利益得失,不能盲目追求自动化。首先要使用机器人的地方是那些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生产安全问题突出、生产效率低的工种需要使用机器人。例如铆焊、铸锻、炸药生产、危险品生产、频繁的重物搬运、批量装配等工种首先需要用机器人。总之用和不用机器人一定要进行投资效益分析、人力资源成本分析和安全风险分析,因为使用机器人要用高级技术工人。
而且,上了机器人生产线不等于你就实现了智能制造。一般工业机器人,它只能死板地按照人给它规定的程序工作,不管外界条件有何变化,自己都不能对程序也就是对所做的工作做相应的调整。如果要改变机器人所做的工作,必须由人对程序作相应的改变,因此它是毫无智能的,这样的机器人组成的生产线也不是智能制造系统。
另外,智能制造的范围很大,它包括智能设计、智能产品、智能经营、智能决策、智能制造。仅仅就智能制造而言,什么样的机器人生产线才是智能制造的生产线?首先机器人要像人那样具有感知、识别、自学习、推理和判断能力,有可以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自我修正、自己决策的功能。作为整条生产线,要有智能管理和控制系统,感知加工对象的物流状况、质量、故障,根据生产要求,进行优化调度,协调机器人之间的工作,这才够得上智能制造。否则就是一条自动化生产线,这种生产线几十年前就有。
对于企业走向智能制造如何做,笔者有几点建议:
一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建设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工厂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效益为先”的原则进行规划。首先要将其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5~10年企业发展的愿景是什么?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在国内和国际上我们在某一特定领域占有什么位置?制定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抓住获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这条主线,从而知道我们需要创新研发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制造技术,什么样的经营模式,什么样的服务。在这样清晰的战略目标指引下制定总体规划,分析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排出先后顺序,制定分阶段的目标和内容。
二是抓住获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这条主线。
什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能为客户创造高的价值,超越竞争对手,很难复制和模仿的竞争能力。降价竞争从来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引进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获得的竞争优势并不是可持续的。拥抱互联网,走智能制造的路,逐步实现研发设计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经营管理智能化、制造智能化、服务智能化、决策智能化,这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三是智能制造也要进行投资效益分析。
建设一个自动化、智能化的工厂是要花费大量资金的,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不进行投资效益分析是不行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在逐年上升,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仍然是低的。在企业的若干生产活动中,仍然有许多活动用人比用机器更合理、更便宜。要首先选择那些质量、效益、安全综合效益好的环节实施智能化,不要盲目追求全盘自动化、智能化。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所处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上一篇: 试验证明机器人已经通过自我意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