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对蜀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该不该这样做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作为三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诸葛亮一生充满传奇,历史上好评如潮,但近些年来却出现不少贬斥之意,其中最大的指责是蜀汉国力弱小,关羽败走麦城,张飞身首异处,夷陵之战又损失惨重........短短数年蜀国精锐尽失,值此存亡之秋,诸葛亮应该休养生息积蓄国力,而不该一再北伐虚耗国力,给蜀国第一个灭亡埋下祸根。
那么,诸葛亮屡战屡败之下不改初心,该不该一再北伐?今人对诸葛亮的指责到底对不对,蜀国灭亡与诸葛亮北伐到底有无关系?其实,在《后出师表》第一段中,诸葛亮早已道出原因,只是很多人不读书,不了解《后出师表》,从而胡乱指责诸葛亮,所以才会出现质疑诸葛亮北伐的笑话。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受到不少“非议”,认为应该暂停北伐,为此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前上书《后出师表》,文章立论于汉贼不两立与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北伐不仅是实现先帝遗志,而且也事关蜀汉生死存亡,不能因为一些人的不同看法而动摇,希望坚定后主刘禅的北伐决心。此表文体与《出师表》类似,由于时间晚于《出师表》,因此被称之为《后出师表》。
在表文的第一段,诸葛亮就揭开了北伐势在必行的原因所在:“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诸葛亮逻辑地清晰指出,首先刘备建立的国号是“汉”,以汉朝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志向是恢复汉室,而不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曹魏是*的贼,在大义上刘备集团与曹魏天然对立,两者势不两立,因此必须要讨伐曹魏;其次当前局势是贼强汉弱,占据中原的曹魏会越来越强,偏居益州的“蜀汉”会越来越弱,不讨伐曹魏的话,蜀汉王业迟早会败亡,那么究竟该坐等灭亡,还是奋起一搏?道理很明显,偃旗息鼓休战的话,早死晚死都是死,还不如如今拼一把。
随后,诸葛亮回顾历史与现实、展望未来指出,必须不畏艰险,坚定北伐决心,如此才可能实现先帝遗志。
从历史上看,刘邦谋臣如云,成为“汉王”之后立即挥兵东进,经历艰险身受创伤之后才平定天下,如今陛下你比不上刘邦,谋臣比不上张良、陈平,却还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根本就不可能。
从现实来看,曹操智谋出众,用兵犹如孙武与吴起,但即便如此,曹操还是多次遇险,差点身死沙场,然后历尽艰辛才建立曹魏。如今,蜀汉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怎么可能?更为严峻的是,离第一次北伐才一年,赵云等众多沙场宿将就已去世,所以诸葛亮指出“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
从未来来看,如今蜀汉的确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如果曹魏主动进攻蜀汉,那么还是要动员百姓士兵抵抗,“则住与行劳费正等”,即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因此,要么主动出兵消耗国力,要么等待曹魏进攻消耗国力,该如何选择一目了然。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曹魏西边出现*,北面辽东公孙渊谋夺官位,东面要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对于蜀国来说,当时的确是北伐良机。
问题在于,诸葛亮目标是平定天下,如果蜀国降低要求,只想作为一个割据政权苟且的话,那么可不可能呢?其实,不用看其他,就看一个人口数据就真相大白了,以益州一州之地,根本无法与曹魏长久相持,只有北伐才可能为蜀汉博取一线之机。
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丢掉荆州之后,蜀汉在籍户口分别为20万户与90万人,经诸葛亮治蜀,至蜀亡时(263年)共有1082000人 ,其中户数28万、民数94万、带甲将士10.2万、官吏4万。
东吴亡时,孙吴在籍人口有2562000人,其中户数53万、官吏3.2千、士兵23万、后宫0.5万余人、民口230万。
三国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田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曹魏在籍人口有443万人,灭蜀后达537万人。
史书记载的三国人口数据,都没有考虑到隐户、佃客、军户等,实际人口应该至少翻一倍。但无论怎么算,魏蜀吴三国中,蜀国实力最差,比曹魏、孙吴实力相差了一大截,看似是最不该挑起战争的国家,实质蜀国几乎注定迟早灭亡。在这种情况下,坐等灭亡还是奋起一搏,道理非常明显。
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继续执行北伐政策,但在古代诸葛亮北伐鲜少受到质疑,为何姜维北伐却受到不少质疑?其实,诸葛亮是一位治国、理财高手,由于蜀国人口稀少,于是就通过发展丝织等经济作物,与东吴进行国际贸易交换粮食物资,以此来积蓄力量北伐。诸葛亮掌握着军政大权,可以确保政令畅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蜀汉国力,但后继者姜维并不具备这种权力与能力,所以姜维一再北伐的确有些损耗蜀汉国力了。
《三国志》记载,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11次北伐。尤其250年之后到263年蜀国灭亡,姜维一共发动7次北伐,频率实在太高了。262年时,姜维又一次北伐时,连老将廖化都忍不住了,说:“‘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伯约就是如此呀。智谋并未超过敌人,力量比敌人要弱,但用兵却没有满足,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诸葛亮的智谋让司马懿都赞叹不已,远非姜维能比,诸葛亮掌握军政大权,姜维只掌握部分军权.......所谓此一时彼一时,诸葛亮北伐与姜维北伐面临的环境已然大不相同,姜维模仿诸葛亮一再北伐,对蜀国伤害的确甚大。
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如今人们可以纸上谈兵高谈阔论,指责诸葛亮一再北伐虚耗国力,但处在诸葛亮的位置,面临关羽、刘备尽丧精锐,蜀汉国力最为弱小,稍不留神就是灭国,又背负恢复汉室之志向,诸葛亮背负何其之重,压力何其之大,是空谈者难以想象的。在恢复汉室与蜀汉存续之间,诸葛亮思考之后,才挑选了一再北伐的战略路线。不设身处地,又如何理解诸葛亮的难处?
更何况,说句不中听的话,质疑者的智谋战略,能比古代李世民、房玄龄等人高明?古代无数名人对诸葛亮赞不绝口,难道他们都没有看到一再北伐对蜀汉国力的影响,而违心地称赞诸葛亮?不是没有看到,更非违心,而是他们知道诸葛亮一再北伐的选择,几乎是当时蜀国的唯一选择。
脱离时代背景评价历史人物是耍流氓,评价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历史名人,要根据其所处时代环境来看待。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名人,除了争议较大的之外,得到历史几乎一致的高度评价的名人,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今人欲要质疑需要慎之又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