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将普通表改为分区表【转】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5-07 13:43:28
...
转自http://wenku.baidu.com/view/8591c149e45c3b3566ec8b04.html
Oracle的普通表没有办法通过修改属性的方式直接转化为分区表,必须通过重建的方式进行转变,下面介绍三种效率比较高的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特点。
方法一:利用原表重建分区表。
步骤:
SQL> CREATE TABLE T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表已创建。
SQL> INSERT INTO T SELECT ROWNUM, CREATED FROM DBA_OBJECTS;
已创建6264行。
SQL> COMMIT;
提交完成。
SQL> CREATE TABLE T_NEW (ID, TIME) PARTITION BY RANGE (TIME)
2 (PARTITION P1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4-7-1', 'YYYY-MM-DD')),
3 PARTITION P2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1-1', 'YYYY-MM-DD')),
4 PARTITION P3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7-1', 'YYYY-MM-DD')),
5 PARTITION P4 VALUES LESS THAN (MAXVALUE))
6 AS SELECT ID, TIME FROM T;
表已创建。
SQL> RENAME T TO T_OLD;
表已重命名。
SQL> RENAME T_NEW TO T;
表已重命名。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COUNT(*)
----------
6264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1);
COUNT(*)
----------
0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2);
COUNT(*)
----------
6246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3);
COUNT(*)
----------
18
优点:方法简单易用,由于采用DDL语句,不会产生UNDO,且只产生少量REDO,效率相对较高,而且建表完成后数据已经在分布到各个分区中了。
不足:对于数据的一致性方面还需要额外的考虑。由于几乎没有办法通过手工锁定T表的方式保证一致性,在执行CREATE TABLE语句和RENAME T_NEW TO T语句直接的修改可能会丢失,如果要保证一致性,需要在执行完语句后对数据进行检查,而这个代价是比较大的。另外在执行两个RENAME语句之间执行的对T的访问会失败。
适用于修改不频繁的表,在闲时进行操作,表的数据量不宜太大。
方法二:使用交换分区的方法。
步骤:
SQL> CREATE TABLE T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表已创建。
SQL> INSERT INTO T SELECT ROWNUM, CREATED FROM DBA_OBJECTS;
已创建6264行。
SQL> COMMIT;
提交完成。
SQL> CREATE TABLE T_NEW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PARTITION BY RANGE (TIME)
2 (PARTITION P1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7-1', 'YYYY-MM-DD')),
3 PARTITION P2 VALUES LESS THAN (MAXVALUE));
表已创建。
SQL> ALTER TABLE T_NEW EXCHANGE PARTITION P1 WITH TABLE T;
表已更改。
SQL> RENAME T TO T_OLD;
表已重命名。
SQL> RENAME T_NEW TO T;
表已重命名。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COUNT(*)
----------
6264
优点:只是对数据字典中分区和表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没有数据的修改或复制,效率最高。如果对数据在分区中的分布没有进一步要求的话,实现比较简单。在执行完RENAME操作后,可以检查T_OLD中是否存在数据,如果存在的话,直接将这些数据插入到T中,可以保证对T插入的操作不会丢失。
不足:仍然存在一致性问题,交换分区之后RENAME T_NEW TO T之前,查询、更新和删除会出现错误或访问不到数据。如果要求数据分布到多个分区中,则需要进行分区的SPLIT操作,会增加操作的复杂度,效率也会降低。
适用于包含大数据量的表转到分区表中的一个分区的操作。应尽量在闲时进行操作。
方法三:Oracle9i以上版本,利用在线重定义功能
步骤:
SQL> CREATE TABLE T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表已创建。
SQL> INSERT INTO T SELECT ROWNUM, CREATED FROM DBA_OBJECTS;
已创建6264行。
SQL> COMMIT;
提交完成。
SQL> EXEC DBMS_REDEFINITION.CAN_REDEF_TABLE(USER, 'T', DBMS_REDEFINITION.CONS_USE_PK);
PL/SQL 过程已成功完成。
SQL> CREATE TABLE T_NEW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PARTITION BY RANGE (TIME)
2 (PARTITION P1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4-7-1', 'YYYY-MM-DD')),
3 PARTITION P2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1-1', 'YYYY-MM-DD')),
4 PARTITION P3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7-1', 'YYYY-MM-DD')),
5 PARTITION P4 VALUES LESS THAN (MAXVALUE));
表已创建。
SQL> EXEC DBMS_REDEFINITION.START_REDEF_TABLE(USER, 'T', 'T_NEW', -
> 'ID ID, TIME TIME', DBMS_REDEFINITION.CONS_USE_PK);
PL/SQL 过程已成功完成。
SQL> EXEC DBMS_REDEFINITION.FINISH_REDEF_TABLE('YANGTK', 'T', 'T_NEW');
PL/SQL 过程已成功完成。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COUNT(*)
----------
6264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2);
COUNT(*)
----------
6246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3);
COUNT(*)
----------
18
优点: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在大部分时间内,表T都可以正常进行DML操作。只在切换的瞬间锁表,具有很高的可用性。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对各种不同的需要都能满足。而且,可以在切换前进行相应的授权并建立各种约束,可以做到切换完成后不再需要任何额外的管理操作。
不足:实现上比上面两种略显复杂。
适用于各种情况。
Oracle的普通表没有办法通过修改属性的方式直接转化为分区表,必须通过重建的方式进行转变,下面介绍三种效率比较高的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特点。
方法一:利用原表重建分区表。
步骤:
SQL> CREATE TABLE T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表已创建。
SQL> INSERT INTO T SELECT ROWNUM, CREATED FROM DBA_OBJECTS;
已创建6264行。
SQL> COMMIT;
提交完成。
SQL> CREATE TABLE T_NEW (ID, TIME) PARTITION BY RANGE (TIME)
2 (PARTITION P1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4-7-1', 'YYYY-MM-DD')),
3 PARTITION P2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1-1', 'YYYY-MM-DD')),
4 PARTITION P3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7-1', 'YYYY-MM-DD')),
5 PARTITION P4 VALUES LESS THAN (MAXVALUE))
6 AS SELECT ID, TIME FROM T;
表已创建。
SQL> RENAME T TO T_OLD;
表已重命名。
SQL> RENAME T_NEW TO T;
表已重命名。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COUNT(*)
----------
6264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1);
COUNT(*)
----------
0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2);
COUNT(*)
----------
6246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3);
COUNT(*)
----------
18
优点:方法简单易用,由于采用DDL语句,不会产生UNDO,且只产生少量REDO,效率相对较高,而且建表完成后数据已经在分布到各个分区中了。
不足:对于数据的一致性方面还需要额外的考虑。由于几乎没有办法通过手工锁定T表的方式保证一致性,在执行CREATE TABLE语句和RENAME T_NEW TO T语句直接的修改可能会丢失,如果要保证一致性,需要在执行完语句后对数据进行检查,而这个代价是比较大的。另外在执行两个RENAME语句之间执行的对T的访问会失败。
适用于修改不频繁的表,在闲时进行操作,表的数据量不宜太大。
方法二:使用交换分区的方法。
步骤:
SQL> CREATE TABLE T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表已创建。
SQL> INSERT INTO T SELECT ROWNUM, CREATED FROM DBA_OBJECTS;
已创建6264行。
SQL> COMMIT;
提交完成。
SQL> CREATE TABLE T_NEW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PARTITION BY RANGE (TIME)
2 (PARTITION P1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7-1', 'YYYY-MM-DD')),
3 PARTITION P2 VALUES LESS THAN (MAXVALUE));
表已创建。
SQL> ALTER TABLE T_NEW EXCHANGE PARTITION P1 WITH TABLE T;
表已更改。
SQL> RENAME T TO T_OLD;
表已重命名。
SQL> RENAME T_NEW TO T;
表已重命名。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COUNT(*)
----------
6264
优点:只是对数据字典中分区和表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没有数据的修改或复制,效率最高。如果对数据在分区中的分布没有进一步要求的话,实现比较简单。在执行完RENAME操作后,可以检查T_OLD中是否存在数据,如果存在的话,直接将这些数据插入到T中,可以保证对T插入的操作不会丢失。
不足:仍然存在一致性问题,交换分区之后RENAME T_NEW TO T之前,查询、更新和删除会出现错误或访问不到数据。如果要求数据分布到多个分区中,则需要进行分区的SPLIT操作,会增加操作的复杂度,效率也会降低。
适用于包含大数据量的表转到分区表中的一个分区的操作。应尽量在闲时进行操作。
方法三:Oracle9i以上版本,利用在线重定义功能
步骤:
SQL> CREATE TABLE T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表已创建。
SQL> INSERT INTO T SELECT ROWNUM, CREATED FROM DBA_OBJECTS;
已创建6264行。
SQL> COMMIT;
提交完成。
SQL> EXEC DBMS_REDEFINITION.CAN_REDEF_TABLE(USER, 'T', DBMS_REDEFINITION.CONS_USE_PK);
PL/SQL 过程已成功完成。
SQL> CREATE TABLE T_NEW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PARTITION BY RANGE (TIME)
2 (PARTITION P1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4-7-1', 'YYYY-MM-DD')),
3 PARTITION P2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1-1', 'YYYY-MM-DD')),
4 PARTITION P3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7-1', 'YYYY-MM-DD')),
5 PARTITION P4 VALUES LESS THAN (MAXVALUE));
表已创建。
SQL> EXEC DBMS_REDEFINITION.START_REDEF_TABLE(USER, 'T', 'T_NEW', -
> 'ID ID, TIME TIME', DBMS_REDEFINITION.CONS_USE_PK);
PL/SQL 过程已成功完成。
SQL> EXEC DBMS_REDEFINITION.FINISH_REDEF_TABLE('YANGTK', 'T', 'T_NEW');
PL/SQL 过程已成功完成。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COUNT(*)
----------
6264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2);
COUNT(*)
----------
6246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3);
COUNT(*)
----------
18
优点: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在大部分时间内,表T都可以正常进行DML操作。只在切换的瞬间锁表,具有很高的可用性。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对各种不同的需要都能满足。而且,可以在切换前进行相应的授权并建立各种约束,可以做到切换完成后不再需要任何额外的管理操作。
不足:实现上比上面两种略显复杂。
适用于各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