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苏轼和王安石斗了大半辈子,登上名山各写下千年经典的诗词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5-06 16:25:56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王安石和苏轼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北宋文坛,有两个现象级人物——王安石和苏轼。一个是文坛领袖,朝中肱骨;一个是文... [详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王安石和苏轼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北宋文坛,有两个现象级人物——王安石和苏轼。一个是文坛领袖,朝中肱骨;一个是文坛骨干,词坛一哥,却因政见不合斗了半辈子。

苏轼和王安石斗了大半辈子,登上名山各写下千年经典的诗词

  为了变法,王安石没少在神宗面前说苏轼坏话,苏轼也不甘示弱据理力争,这场争斗以苏轼的失败告终。但能写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王文公和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东坡居士之间的种种争斗,不过是君子之争。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押入狱,危在旦夕时,是王安石千里外的一封书信,保住了他的命;当王安石被罢相归隐时,苏轼千里迢迢赶去探望。或许他们不是一个阵营,但他们的君子之交却让人感动。

  或许是因为两位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们的诗文一直被后世不断比较。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苏轼和王安石的两首诗,是二人先后登上名山时所作的千年经典,高下立判。

  1. 先来看王安石的千古名篇: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和王安石斗了大半辈子,登上名山各写下千年经典的诗词

  写这首诗时,王安石30岁,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他路过浙江登上了飞来峰,写下此诗。诗的前两句写景,首句点明自己的立足点是在千寻塔上,在塔上的诗人看见旭日初升之景。这两句看似信手拈来,全然不着力,但却平淡中见奇绝。诗人立于山之巅,塔之顶,正常是听不到鸡鸣的,但看到太阳东升,心中便有着“雄鸡一叫天下白”的豪情。

  三、四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在写景后诗人直抒胸臆。世人都说浮云蔽日,在诗人看来那不过是因为他们站得不够高,一个“不畏”道出了少年王安石的雄心壮志。而最后一句“自缘身在最高层”则充满着哲思,这是不畏的原因所在。诗人将因果关系互换,使得语言更加奇俊,有逼人的气势。

  2.再来看苏轼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47岁的苏轼登上庐山时所作,也是千年来写庐山的经典,既是一首写景诗,也同样充满着哲思。首句以不同的角度观山,庐山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呈现出不同的风光,这本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却引起了诗人的奇思妙想。后两句诗人在思索后,抛出了前两句疑惑的答案: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和王安石斗了大半辈子,登上名山各写下千年经典的诗词

  全诗充满着理性的思考,却一点不显生硬,这是因为诗人将这份哲思完美地融合在景物中。他用深入浅出、洗尽铅华的语句,将一个看似复杂的道理向世人娓娓道来,这是苏轼才有的笔力。

  不得不说,王安石和苏轼其实是心有灵犀的。这两首诗不论是从寓理于景的写作方式,还是俊朗的语句,都有几分相似。但个人觉得王安石的意境与苏轼的《题西林壁》相比,还是稍逊一筹,大家觉得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