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孙权明知结果为什么还要借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备和孙权,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孙权了解刘备借荆州,肯定是不会还的,孙权为什么还要借?孙权喜欢助人为乐吗?
很讨厌有些人拿着历史来做类比。甚至借着侃历史,把一些问题归结到民族性上。当然了,借古喻今不是说不可以。问题是脑补也要讲点依据妥否?要论据没论据、要论点没论点,论述便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你倒是拿点干货出来啊。
一、什么叫“御三家”?
难不成文言很难、《三国志》用英文没法翻?强调一下,刘备、孙权都是地方诸侯,古代军阀。至少类比于省部级以上,代表着一方利益,他们的很多言行、决策和考虑绝对不是欧洲小国王可比,从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县市作为出发点。
谁能称得?
魏蜀吴都是以一统天下为目标,这也是曹刘孙之所以能从汉末那么多诸侯里面脱颖而出的原因。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袁绍曾问过曹操,说:“孟德,我们打败了董卓,你的理想是什么?”曹操反问:“你是大哥,你先说?”
袁绍考虑了一会,曰:“吾南以黄河为凭,北以燕代为阻,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谁能匹敌?”曹操心里鄙视一匹:你也就这点眼力界。脸上却正色道:“吾任天下之智力,以天道御之,无所不可。”结果,袁绍最后确实占了4州。
就他?
而曹操却拿了大半个天下,还是踩在袁绍的尸体上实现的。历史给了你表演的机会,你不去抓,也只能“人为刀俎”了。同理,刘备实现隆中对,孙策借兵定江东,说明一个人吹牛不厉害,厉害的是能把自己吹的都实现了。
像曹、孙、刘这样的人做事,是你用一个普通人的是非曲直能去揣摩,用普遍的仁义道德能去衡量的吗?孙权“借”荆州,当然不是助人为乐。他至少也算当时全国排名前三厉害的,一个把荆州“借”给刘备,有着自己考虑和衡量的雄主,如果没点好处,他会“借”吗?
二、根本不是“借”
刘备本来就占据着荆州很多地方,何来借?以江夏郡为例。《先主传》:(刘备)走济沔,遇表之长子刘琦,领万人俱到夏口。《文聘传》:太祖定荆州,以聘为江夏太守。《程普传》:领江夏太守,治所沙羡,邑四城。什么意思?
先请叔父去江夏
赤壁之前的江夏,原本就是三家分治的状态。其局面为:刘备被曹操赶出襄阳后,凭着刘琦的关系入江夏,得其东南,所占郡土约为整个江夏郡的三分之一。相应的,曹操攻下襄阳后,得其北部,也派文聘当太守,同样占了三分之一。
再加上孙权靠打黄祖,很早之前便得其西南,以沙羡为首府,还是三分之一。就江夏而言,本来就是1个地方3套班子的问题。重镇夏口仍在刘备的控制之下。只是赤壁后,江夏郡的归属出现了变化罢了!
之前占的
《鲁肃传》:周瑜卒,权分荆州与刘备,(程)普复还领江夏。(孙蛟)代程普督夏口。也就是说,赤壁之战结束后,周瑜死了。程普继续担任江夏太守。但东吴这边,江夏的治所,从原来的沙羡改到了夏口。
这么分
说明什么?说明所谓的“借荆州”,实际上是“换荆州”。不过就是刘备拿着自己占的一部分”荆州土地“,换来了孙权的一部分”荆州土地“。易言之,南郡是孙权对刘备原本固有领土的补偿。
而且,不仅仅是江夏。《孙权传》:建安十五年,将长沙分为长沙和汉昌2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长沙是谁的?不上正史了,但凡是个中国人,也都了解长沙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不仅如此,还有。
靠本事
《周瑜传》:(孙权封)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周瑜食邑)。《鲁肃传》:(周瑜病逝后,鲁肃接)瑜士众四千馀人。四县奉邑,亦转给了继任的鲁肃。《吕蒙传》:肃卒。(孙权)又拜(吕蒙为)汉昌太守,食下隽、刘阳、汉昌、州陵。
其中”州“属南郡,”下、刘、汉“属长沙。说明了一个问题。从周瑜开始,一直到鲁肃,再到吕蒙,这四个郡全都牢牢地掌握在孙权的手上。所谓的”借荆州“,实际上就是刘备拿自己的部分江夏和长沙,换来了孙权的部分南郡而已。
叫我托付给谁?
再说了,夏口才是名副其实的江夏治所,刘琦还是长子呢。说刘备有借不还不讲信义的,我还说你孙权托拉斯,乱搞兼并呢?国法大还是民法大?大汉法理何在?
道理大对道理小
三、为啥要“借”?值不值?
前面说了,曹、孙、刘都是从血雨腥风里杀出来的。土地,国之根本也。再加上孙吴政权构成的特殊性,你觉得江南四大家族会放任孙家拿国土当慈善、帮扶刘备打天下?既然了解了,在此前提下,把”借荆州“的原因找出来不就完了?
赤壁之后,刘备确实到江东与孙夫人结亲(只不过是不是孙尚香我不了解)。顺带着孙刘两家沟通了联盟的下一步工作。但在此期间,吕范曾劝孙权扣留刘备。问题是被鲁肃否了——《鲁肃传》。
不能放
劝孙权,曰:曹公者,实严敌也,将军虽神武盖世,(但)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孙权的态度?“遂从之”。从大义上来说,联刘抗朝是基本路线,很重要,不可动摇。
从斗争策略来说,“多操之敌,自多树党”,搞好一统阵线,合纵抗曹。从实际情况来说,荆州对你孙权是快新地方。“恩信未洽。”倒不如让刘备先守着,共抗大敌。子敬分析得是否清楚?比吕范这些目光短视之徒又如何?
明明是自己没有实力,还需要刘备的帮助,这样的换地,怎么能叫借?怎么又不值了?曹操听说此事后,反应很强烈。《鲁肃传》: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连正在写字的笔都掉了!由此可见当时的心情可怖?
什么?
此外,看了几集高希希《三国》就敢脑补历史,扯什么周瑜和鲁肃有矛盾的,别被带歪了。周瑜遗嘱:主公啊,目前外有曹操威胁,内有刘备掣肘,我又半道中卒,天下之事还很难判断。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我死之后,接班人首推鲁肃,只有他才能处理好内外关系,否则我就会死不瞑目。人之将死,遗嘱基本上是给人定性,给事定方向的文件。这,也算是公瑾的“托孤”!——来自都督天国的肯定啊。
先去盖章
当然了,按照现代权谋论、宫斗论,结果倒推,谁获利越大谁就是罪魁祸首来扯,换得南郡,当然是刘备获利最大。但当时孙权“借”的时候是个什么情况,心理没点数吗?“不借”,你觉得会是个什么后果?不依靠刘备,就凭孙权,守得住吗?
四、不“借”,守得住吗?
赤壁之战结束于公元208年冬。但仅仅4个月后,也就是209年3月,曹操便开始大兴水师,欲再图江南。《武帝纪》:(建安)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听说对方很厉害?
期间可能觉得谯县的河还不够大。7月份,又把水军训练地点换到了淮河。而且查遍《武帝纪》的209年,曹操一年都再干这事。你觉得斥候从前方传来了这个消息的时候,孙权会咋想?站在他的角度,曹军从肥水上岸,进驻合肥。他会觉得这时全天下谁的威胁最大?
赤壁之后,曹操确实元气大伤。但论实力,仍然是天下第一雄主。以至于到了210年,孙权不得不在这样的态势下,完成了与刘备所谓“借荆州”的交易。有人说,赤壁之后,曹操不敢南下是因为西边有马腾骚扰。
事实上,早在赤壁之前,曹操就已经摆平了西凉。《张既传》:曹公将攻荆州。恐马腾有变。乃移县促偫,郊迎二千石。腾不得已,入京侯令。自己都已经到了洛阳为质,还跳什么?
其实是软禁
从战略位置来讲:孙权控制夏口,可控制“云梦泽”一带三江交汇处,充分发挥水军优势。从前沿和后方的关系来看。南郡比刘备的南四郡更靠近曹操边境,承受了更多的战略压力。刘备当然是以南郡为跳板图四川。但如果不换?
曹操南下第一个打的就是南郡。这可是周瑜苦苦打了一年,才得来的。不换好啊,如图所示,我刘备就藏到你孙权身后猥琐发育,反正吸引火力的又不是我。也难怪夺取益州后,先主会阴阳怪气地来一句:得了雍凉,再拿荆州相与吧。
在后面
五、小结一下
至于之后为什么会有“背刺”?我怎么了解,孙权被逼疯了呗。历数十万的外交策略,向来是东一榔头西一扁担。好端端的局面被他一次次的瞎操作毁于一旦,没被首先收拾,撞大运罢了。运气再好,不过一守成之主顶天,还能如何?
需要贝贝的时候,你倒是把本金(扬州)保住了;襄樊之战前,反而来眼红皇叔的利息(益州)。怎么没想起来,之前你连扬州都保不住呢?刘备不还荆州是本分,靠南郡赚发了,那是他的本事。
够不上
民族文化,深远流长。其实很多事情,主流专家们都总结出来,摆在那里了。有的人偏偏不去看、不去用,这叫蠢。有的人自己仔细看,认真用,却告诉别人这是假的,这叫坏。几千年的智慧,难道是100年的失足,就能掩盖得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三国历史上的三次著名刺杀行动,影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