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为官的重臣张廷玉,最后结局怎么样?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张廷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清朝有一位重臣叫张廷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在雍正元年加官为太子太保,命为诸皇子师傅,也就是乾隆皇帝的老师。作为典型的士大夫,做官做到如此也算是实现“兼济天下”的梦想。而最可贵的一点是,张廷玉为人谨小慎微,谨守黄庭坚的名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也是他为官五十年,历三朝而不倒的原因。但是老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做到如此的张廷玉,最后也没能落下一个好的结果。
张廷玉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张家在明朝时就世代为官。从张廷玉父亲张英开始,家族更是人才辈出,家族六代共出进士十三人,其中入翰林者十二人。张英本身是康熙朝的大学士,张廷玉本人也在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作为汉人的张廷玉奉旨习满文,御试满文一等第一,自称“得清书奥妙,同习之人实无出余右者”。
雍正元年时,张廷玉官至礼部尚书,更重要的是他加官太子太保,命为诸皇子师傅。中国自古崇尚尊师重道,成为帝王师更是知识分子、大儒和士大夫无上的荣耀,可见雍正对张廷玉的看重。到后来雍正甚至离不开张廷玉,成为皇帝的左右手,还把一些密旨交给张廷玉处理。
张廷玉年过花甲时,还要主持当时最浩大的文化工程:修《明史》。等到乾隆皇帝登基的那一年,张廷玉已经六十四岁,《明史》也修完了,他认为自己辛苦一辈子,也该歇歇了。于是在乾隆十三年时,已经是七十六岁高龄的张廷玉终于给皇上递交了退休申请。依照情理来说,一位德高望重、任劳任怨的大臣申请离职回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在《礼记·曲礼上》说:“大夫七十而致仕”,所谓“致仕”就是退休。但另张廷玉吃惊的是,乾隆拒绝了。
乾隆说:“你是获得了配享太庙殊荣的人,应该对朝廷贡献毕生的力量,哪有回家养老这一说?”一心想要告老还乡的张廷玉失了方寸,回答说:“配享的大臣,不见得都得干到死,比如明太祖就允许刘基回了老家。”
张廷玉没想到,他的这句触动了乾隆的逆鳞。刘基是明初开国功臣,但后来朱元璋过河拆桥,让他退休,后来又偷偷派人下毒,把他毒死了。乾隆认为,张廷玉分明是心怀不满,用这个典故讽刺自己对功臣不够意思。然而这仅仅是张廷玉错误的开始。
后来随着张廷玉年龄增长,乾隆也终于答应让他退休。然而当时的朝中形成了以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位顾命大臣为首的两派。鄂派的一位重要人物史贻直,在乾隆面前进谗言,说张廷玉这个人不够忠诚,又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没有资格配享太庙。配享太庙是雍正帝给予张廷玉的赏赐,张廷玉极为看重这个名誉,担心在他退休之后,乾隆听信诸如史贻的谗言撤销这个赏赐,便做出了第二个不明智的决定:让乾隆写保证书。
乾隆帝对此十分不悦,认为这分明是在质疑自己的人品。然而乾隆看在是自己的老师的份上,还是答应了下来,乾隆原以为,如此施与“特恩”,第二天一大早张廷玉肯定早早前来谢恩,便早早的等在那里。然而张廷玉却以年老体弱。不便奔走为由,让儿子替他去谢恩。这一下,乾隆的怒火彻底被点燃了。
乾隆被“放鸽子”后,马上命军机大臣写了一道圣旨,令张廷玉“明白回奏”!当天写旨的军机大臣恰好是张廷玉的门生,叫汪由敦。汪由敦知道张廷玉可能要倒大霉了,因此连忙派人告密让张廷玉好有所准备。
不料这事弄巧成拙,张廷玉看来是被吓糊涂了,结果又犯了错误。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他就勉强支撑着,跑到了宫中,到乾隆面前去叩头请罪。这真是一个再愚蠢不过的举动了,按常理乾隆皇帝的谕旨第二天上午才能到张家。张廷玉的这一举动分明是告诉了皇帝,你身边有我的人,乾隆对朋党极为敏感,心想:军机大臣当中,居然有人敢于泄露朝廷机密给你,这次我可不能留情了。
恰在此时,张廷玉举荐的官员朱荃犯了贪污罪,正好给乾隆以把柄,便下旨收回了三代皇帝对张廷玉的一切赏赐物品,以示对张廷玉的惩罚。乾隆深知自己老师的清廉,便特别吩咐抄家的官员找找有没有对本朝不利的言语和文字,好持以把柄判张廷玉重罪,但结果让乾隆失望了。
虽然这次没有达成乾隆的心愿,但这次“浩劫”相当于对张廷玉晚年生活影响很大,所谓的张派也树倒猢狲散。忠贞的三朝元老,哪怕一生谨小慎微也难逃因一时的错误而落魄收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杨延昭是家中长子,为何被称为“杨六郎”?
下一篇: Python爬虫学习-Day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