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为什么没能守住宋朝?是他还不够努力吗?
崇祯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崇祯小哥哥本来当小王爷当地好好的,结果天下掉下来一个皇位,半路出家,干起了治理天下的营生。崇祯皇帝自己也算是勤勤恳恳,凡事亲力亲为,大明*虽然已经破旧不堪,但是崇祯小哥哥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大明的*传承下去。
于是崇祯继位之后,少年的崇祯踏上复兴之路。他用铁血的手段将魏忠贤等宦官集团悉数剿灭,也算是整治了朝纲。明朝后期的特色就是朝堂之上,党派林立,他把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整治了,结果文官集团为首的东林党缺失去了制衡,发展的尾大不掉。
崇祯小哥哥开始带着这一群“白银”选手踏上了晋级之路。话说崇祯是个王者的话,好歹也能秀一秀,但是崇祯错就错在,他本身就是个“黄铜”选手,但是有一颗王者的心。不管局势如何,仍旧要话语权,仍旧想“掌控雷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原本一些好的建议被崇祯否决,稍纵即逝的时机也没有被把握住,最终导致崇祯吊死在那棵大槐树上。
崇祯天子守国门,拒绝迁都南京
个人觉得崇祯小哥哥就是有点轴,老祖宗的话记得清楚,“天子守国门,君主死*”,这份骨气咱是无可挑剔。但是做事讲究方式方法,得灵活变通。明朝从南到北打下来天下,南京北京两座都城,多么得天独厚的条件。
当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从陕西一路杀过来,此时崇祯完全可以将统治班子搬到南京去办公,南京都是现成的,要啥有啥,何乐不为呢?历史上迁都又不是没有发生过,东周、西周,东汉、西汉,南宋、北宋,就这个机会,活生生的耽误掉了。他想迁都,但是又碍于面子,想让手下的大臣提出这个建议,结果手底下的大臣就没有一个愿意给崇祯小哥哥背锅的,气的崇祯说了句名言“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这是崇祯失去的一个绝佳的机会,如果迁都成功,明朝再活几百年也犹未可知。
拒绝“归化”葡萄牙大兵,最终清兵入关
说到底这件事也是个面子问题,还有就是分不清轻重缓急。当时明朝大臣徐光启建议雇佣葡萄牙火铳手来,携带火器来替大明打仗,抵抗后金,镇压农民起义军。
当时葡萄牙派来的火铳师与红衣大炮实力强悍,被明朝的保守派以水土不服为理由遣送回国。但是洋人遗留下来的火器,培训的队员依旧在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让八旗子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徐光启不甘心这回更有底气去推行雇佣洋人的战略思想。于是再次奏请崇祯,再次向葡萄牙请求支援,葡萄牙也挺厚道,再次派兵前来支援,并且这群军人在对战八旗子弟的战斗中表现得相当出色。
这样,让这群葡萄牙人当老师,组建火铳队的战略思想就被提了出来,也得到和崇祯帝的认可,好吃好喝的伺候着。这支火铳队的战斗力堪称*,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直接是吊打满清的皇太极与李自成。试想如果这样的军队训练出来,试问天下谁能敌?恰恰就是这样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还是没有干成。公元1632年,孙有德发动“吴桥兵变”,葡萄牙大兵被自己训练的这支特种部队打的死的死伤的伤,带着人和装备直接投奔清军去了,你说倒不倒霉?
徐光启计划照方抓药,接着去葡萄牙搞一波大兵回来接着练就行呗,而且葡萄牙那边也答应了,但就在这时,却出现了变数。崇祯小哥哥耳根子软,听信大臣的建议,怀疑葡萄牙这样鼎立相助是有利可图,担心“请神容易送神难”,担心洋人入侵造成更大的影响,于是崇祯小哥哥拒绝了这次的提议。他乐观地估计了眼前的形势,于是放弃这样一个靠着“归化”大兵,抵抗满清与农民军的机会。这可能是众多机会中的一个,但是崇祯就这样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机会。
时也命也,大明灭亡是各方面的原因,也是历史车轮发展的结果。仅仅将大明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崇祯帝是有失偏颇的,但不可否认,崇祯帝在处理与大臣关系上,以及和处理国内外矛盾上,还有在重大的决策上面与一个优秀的帝王是存在差距的,因而专家声称,崇祯葬送良机也是有道理的。
不可否认的是,崇祯可能是一个努力的帝王,但是他毕竟接手的是一个贫困破败的大明。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可能已经足够努力,但是仍然不具有力挽狂澜的能力。这种中庸勤勉的帝王是一个典型的守业之君,如果让他来挽救即将倾覆的大明,未免有些难为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