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家寇准,为什么最后下场那么惨?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寇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历史上有不少在用人之际善于识人,善于用人。天下安定时过河拆桥,铲除功臣的皇帝,刘邦,朱元璋就非常典型。打天下时对大将宽容,得天下后翻脸无情,韩信就指责刘邦兔死狗烹。
为将者是这样,而为相者也不能完全避免这样的结局,宋朝名相寇准就是如此。
他督促皇帝与契丹和谈,达成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澶渊之盟"。自此宋辽休战,寇准可以说功在*。然而宋朝*者在签订"澶渊之盟"后就把寇准的功绩抛在一边,喝水就忘挖井人,那位有名的"狸猫换太子"的主角刘皇后对寇准进行严厉打击,过河拆桥。
寇凖(一作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一带)人。他是北宋宋太宗、宋真宗时期的重臣,也在北宋辞赋界占有一席之地。
寇凖出生于北宋名门,其祖上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寇家远祖苏岔生曾在周武王手下任司寇,因功勋卓越,故而被赐姓"寇"。而寇凖的父亲寇湘是五代时期开运二年(954)后晋的状元,后因功被封为莱国公。
在"博古嗜学,善于诗文"的父亲的影响下,寇凖可谓是少年成才,年纪轻轻就"通《春秋》三传"。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仅十九岁,尚未加冠的寇凖就金榜题名,考中进士,释褐出任归州巴东(今湖北省西南部)知县。
寇凖就任知县期间,他每次征收赋税,不会动不动就搬出朝廷颁布的敕命文书。除了会将还未交税的乡亲们的姓名张榜公示之外,寇凖不会再采取其他强硬措施。而他采取的这种打心理战的策略,反而使得百姓们都主动及时交税,他自己的政务也能高效地完成。
后来寇凖被调到*,进入学士院,先后授右正言、直史馆。后来他又调任三司度支推官,之后又转任盐铁判官。早年这些相对基础的工作,让寇凖稳扎稳打,培养出了不凡的为政能力。
一次,宋太宗召集群臣,了解他们对于政事的看法。相比于那些虚与委蛇的臣子,寇凖表现得就要正直得多。他直言不讳,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吸引了宋太宗的目光。之后,得到宋太宗赏识的寇凖被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寇凖性格刚直,即使身在朝堂也不太会那些弯弯绕绕的东西。一次,他向宋太宗汇报工作,结果和太宗意见不合,太宗愤然离席。结果寇凖居然直接跑过去拉住太宗的衣服,劝说太宗听完,处理完政事再走。
事后,宋太宗忍不住感慨:"朕的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然而这事从侧面也反映出,寇凖行事过于直接,缺少迂回的策略。而这样的寇凖,在文官当道的北宋朝廷,太容易结仇。
淳化二年(991)春天,天下大旱。宋太宗召集群臣,反思为政得失。众人都说这是自然的天象,并不是太宗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而寇凖却逆大流,回答说:"《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
这一次,太宗又被气到离席。不过随后冷静下来的太宗还是单独召见了寇凖,问他所谓何事。结果寇凖硬要太宗再召集群臣,然后直言参知政事王沔滥用职权,包庇受贿的弟弟,残害大臣祖吉。
因为这次仗义执言,寇凖被升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可他却和王沔等朝臣结怨。而后来因为与辽事宜、外戚事宜等,寇凖也招惹了宰相王钦若、宋真宗的皇后刘氏等内外朝一众有权有势之人,为之后自己的不幸埋下了种子。
寇准在宋真宗年间做了一件大事,就是督促宋真宗御驾亲征去打契丹。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入侵北宋,萧太后亲帅契丹主力包围了宋之瀛洲,举国震动。在这种情况下,王钦若与陈尧叟建议迁都避敌。宋真宗知道迁都的后果,那只是苟延残喘了。但是打,怎么打?他爸当年打契丹差点没回来,在这种左右为难之际,寇准分析了利害,力主抗敌而非逃避。这样,宋真宗在寇准的劝说与激将下,半推半就地开始了他的亲征。
契丹倒也没想到宋朝会动真格,战争中主帅萧挞览又被宋军的床子驽射死,所以,当真后的宋真宗,不久便迎来契丹的主动求和。宋真宗本就畏惧契丹,刚好借坡下驴,也就有了"澶渊之盟"。盟约签订后宋辽停战,居功至伟的寇准在民间威望极高,可也因为这样,宋真宗在王钦若的挑唆下开始对寇准不满和疏远。
宋真宗晚年时,由于病痛长期卧病在床,不问朝政。而前朝,就成了刘皇后和王钦若、丁谓等人的天下。丁谓升任宰相时,寇凖正因王钦若等人的排挤而在外任职。丁谓看中了寇凖的资历,准备拉拢他为年轻的自己撑腰。结果寇凖并不给面子,由此又和炙手可热的丁谓结怨。
天禧三年(1019),由于选定辅佐太子监国的大臣一事,寇凖与刘皇后彻底翻脸。而与丁谓有仇的宦官周怀政又密谋斩杀丁谓,让寇凖再任宰相。结果周怀政被人告发,而寇凖也因为这事被丁谓抓住把柄,被贬为太常卿,原本是要去相州做知县,结果最后被贬成了道州司马。
后来寇凖被得势的丁谓一贬再贬,于乾兴元年(1022年)被调到了偏远的雷州(今广东省湛江市境内)做司户参军。在这个被贬之地,寇凖连住处都是当地仰慕他的好心人帮他修建的。而当时寇凖也已年过六旬,忧愤交加,他很快便病倒。
察觉到自己时日不多,这位"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的忠臣就"沐浴,具朝服束带,北面再拜,呼左右趣设卧具,就榻而卒"。
在寇凖病故以后,他的妻子请求朝廷允许他归葬故乡。宋仁宗同意,并给了他们一笔补助。然而补助有限,行至半路,资金耗尽,其妻只能将寇凖就地埋葬在洛阳。直到十年后,明道二年(1033),寇凖才在朝廷的帮助下回到故乡。
寇凖,这位经历北宋三朝的老臣,用他的一颗赤子之心,为北宋勤勤恳恳地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然而命运这盘棋,不是自己一个人就能下好的。在周遭众人的插手之下,寇凖最终停下了为国效力的脚步,枉死雷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