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不单是“天灸”
炎热的盛夏已离我们越来越近。在这个特殊的季节,人体经络气血通畅,诸如哮喘、肩周炎、冻疮等寒冬时节易发的病症明显得到缓解,于是很多人将治疗搁置一边,药暂时不吃了、病也暂时不治了。
专家认为,这种做法很不恰当,其实“冬病夏治”往往效果更佳。但“冬病”该如何“夏治”? 除了“三伏天”贴灸之外,还有哪些防治的好办法?各种疗法是否百无禁忌、人人适宜?就此,记者采访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友章教授,据他介绍:其实,“冬病夏治”自古有之,在此季节治疗“冬病”,不但可趁“伏天”阳气旺盛之势祛除体内沉积的寒邪宿疾,还有助体质虚寒者调节和补充体内亏损的阳气,提高免疫能力,增强机体在一年四季的抗病能力。他还指出,本来多发于老年人身上的“冬病”,近年在城市中已有年轻化的趋势,可能与城市生活环境和冷冻饮食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变化有关。
“冬病”患者年轻化
不少人每到寒冷的冬天,身上的老毛病就会突然发作或加重,如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慢性咽炎和过敏性鼻炎、冻疮、肩周炎、风湿性筋骨痛等等。但夏天一到来,这些患者的症状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在临床上,一般将这类冬季易于发作或加重的疾病俗称为“冬病”。
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友章教授介绍,“冬病”原多发于体弱的老人和儿童身上,但近年来却呈现出向青壮年扩散的趋势。有报道称,这两年一到夏天,谋求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支、肺气肿等“冬病”的人群中,有约1/3是青壮年。
刘教授称,“冬病”之所以年轻化,主要是由于城里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在不断加重,导致青壮年人群平时生活作息和饮食都很不规律,加上冷冻饮食增加、城市环境污染加剧、空气质量差等各种原因而造成的。专家提醒:无论是哪个年龄阶层的患者,“冬病夏治”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因为“冬病”多由寒邪引发,寒邪若在人体内积久不散,便易伤阳气甚至导致人体虚寒。这种有“寒证”或虚寒体质的患者一到春夏,尤其是三伏天,由于气温升高,体内阳气上升,经络相对通达,气血也较充沛。
因此,在夏季抓紧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的驱风祛寒,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至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这也是我国传统医学提倡“冬病夏治”的道理。
而治疗原则归结起来有两条:一是驱寒邪,二是调阴阳,改变虚寒体质。
夏季食疗助治“冬病”
据刘教授介绍,“冬病夏治”适合的5大类疾病依次是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鼻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频发感冒尤其是小儿反复感冒咳喘;虚寒性胃痛、腹痛、慢性腹泻;寒湿性关节痛、老寒腿、冻疮。
“冬病夏治”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天灸”外,还包括起居、饮食调摄、养生等对阳气的保护。刘教授建议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体质进行食疗,其中不少普通食物通过精心配搭同样也能达到治“冬病”的目的。为此,刘教授推荐了以下的食补和药补配搭,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就其不同的功效,“对号入座”尝试一下:
[食补]
- 鲜鲫鱼一尾(约250克)去鳃、鳞、内脏,20克生姜切片,与砂仁、胡椒粉同纳鱼腹中,加水适量,用中火煨熟,用盐少许调味。当菜佐餐。适于脾虚型、胃寒型胃痛。
- 五爪龙50克,铁包金30克,水鸭一只,煲汤饮用。补益脾肺、平喘之效,适用于肺脾两虚的哮喘病人。
- 猪肺一个,反复灌洗干净,加百合15克、银耳15克(先用水浸泡),置于锅中蒸熟,取其汁服用。一个猪肺可蒸2~3次,蒸时不放盐等调味。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阴虚型的老人可以食用。
- 姜丝炒鸡蛋,花生油烧开,先加姜丝,再打入鸡蛋1-2个,炒至鲜嫩即可食用。每早一次,适于慢性咳喘、慢性腹泻患者。
[药补]
- 百合10克、莲子芯10克、香薷10克、佩兰10克、熟地10克、当归12克、淮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有祛暑健脾养阴润燥的作用,肺肾阴虚的老人可以选用。
- 太子参10克、五爪龙15克、茯苓15克、花粉15克、白扁豆10克、陈皮5克、麦冬10克、北沙参10克、金银花10克,甘草5克,水煎服。可益气健脾,滋阴润燥,增强体质,防止中暑。
- 蛤蚧一对,巴戟15克、沉香5克(后下)、陈皮5克、益智仁10克、五爪龙30克、甘草5克,水煎服。可补肾纳气,健脾止咳,用于脾肾亏虚、肾不纳气之咳喘。
提醒:“冬病夏治”有禁忌
许多人都认为人人都可“冬病夏治”,其实不然。专家明确指出:“冬病夏治”并非包治百病,有其严格适应证和禁忌症,以下人群都不适宜通过敷贴治疗:
- 孕妇及两岁以下的婴儿;
- 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患者;
- 对药物过敏的人;
- 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的人;
- 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
- 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的病人。
“冬病夏治”时,要注意的是,不能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贴后6~10小时内不能洗澡。
特别要提醒的是,冬天易患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的病人,夏季夜间不要在室外露宿,以免风寒湿气蓄积于体内;而一遇风寒就会犯“头风症”的患者,夏季忌用冷水洗头,禁止直接对着电风扇和空调长时间吹风;而对冬天手脚冰冷的体质虚寒者,夏季则应少食生冷瓜果和饮品,在大汗淋漓时更不要贪凉去冲冷水澡,以免因此大伤阳气。
验方: 三伏敷贴疗效佳
“冬病夏治”的疗法很多,其中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重要手段之一,这一疗法是在夏季三伏天,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采用中药制剂,敷贴于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到达经络和脏腑来达到治疗目的。一般坚持3年以上者,多可有明显的疗效。以下是部分常见“冬病”的敷贴验方:
易发冻疮者:可用桂枝25克,红花、紫苏叶、附子、荆芥各10克,生姜30克,加水适量浓煎,取药液熏洗冻疮好发部位,每天1剂,连用10天为1疗程。
老慢支或哮喘患者:可用白芥子、苏子、元胡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研成细末。每次用1/3的药粉,加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摊在6块直径5厘米的塑料布上,贴在背部的肺俞、心俞、膈俞(即第三、五、七胸椎棘突下旁外开1.5寸),用胶布固定,约3-4小时去掉。每隔10天贴一次,即头伏、二伏、三伏,共贴3次。
“老寒腿”患者:用川乌50克,吴茱萸30克,艾叶、透骨草各9克,细辛6克,研为细末。把药末用纸包后,外用纱布重包,用线缝好,垫在脚心上。从初伏开始使用,二伏换一料药,三伏再换一料。
风湿性关节患者:肉桂、干姜各50克,白胡椒、细辛各50克,公丁香20克,乳香30克,黑老虎50克,共研为细末。再将200克蜜熬成膏,将药末纳入蜜膏内拌匀,摊在白布上,在初伏第10日开始贴患处,每天贴6-8个小时,到三伏末日为止。
肩周炎患者:可取桂枝10克,透骨草20克,石楠藤、豆豉姜各30克,伸筋草、片姜黄、川芎、威灵仙各15克,羌活12克煮成药汁,再用麦麸皮300-400克放锅中炒黄,趁热加入药汁和一匙陈醋,拌后盛入纱袋内热敷肩关节痛处,每袋可用一周。从初伏起,每日1次,每次6-8小时,一直敷到三伏末。
下一篇: 夏季游泳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