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纵深抓运营,ofo扩张求规模,增量VS存量
科技新闻的头条,共享单车占了一小半:互怼、补贴、对刺、*,以及时不时冒出来的合并传闻。今天又有俩新闻。ofo创始人戴威昨天说,年底要把单车的投放量提升到 2000 万,还是把单车看作一个绝对的增量市场,之对应,ofo走的依然是简单粗暴的规模扩张的路子。
相比戴威张扬的大目标,摩拜的新闻显得不那么勾人:赠送 1000 万张月卡,推出免费骑行 30 天的活动。免费月卡,当然是短期的营销手段,未来收费的月卡才是常态。但背后其实表明,摩拜团队认为,共享单车从增量上半场,进入下半场存量市场的角力。因此在ofo铺量扩张时,摩拜纵深,精细运营存量市场。
存量优先vs增量优先
两条路径的选择,其实必须厘清一个前提。
目前共享单车,到底是提升投放量,以提升绝对增量为主,还是提高运营效率以挖潜存量为主?
先来算算,市场到底投放了多少辆单车吧。
官方数据显示,ofo投放了 600 万辆单车,摩拜则在 100 个城市投放投放超过 500 万辆智能共享单车。如果再加上其他 20 家左右的共享单车,以及永安行的无桩单车,预计共享单车的数量至少达到了 1500 万辆以上。
到年底,如果ofo的单车投放量达到 2000 万辆,就算其他单车只是小幅增长,共享单车累计数量有望达到 3000 万以上。
那么到底整个城市人口能匹配多少单车?
关于每个城市到底能匹配多少单车,其实要考量城市的具体情况,比如人口结构,地理状况、气候条件、以及政策门槛。
但或许我们可以取个平均值作为参考。根据腾讯创业报道,上海自行车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建荣层透露,上海市可容纳单车数量约 60 万辆,城市居住人口约为 2420 万;如此算来,上海的共享单车的渗透率为2.5%左右。
位于长三角的上海,其实是中国最适宜骑车的一线城市之一,常住人口规模超过 2400 万,而且人口密度极高,四季气候相对适宜,空气优于北京等北方城市。 3 月份,上海共享单车的数量已超 40 万,三个月过去,应该趋近饱和。
目前,摩拜、ofo都在中国进入了上百个城市,因此,可以说在适合骑行单车的一二线城市以及部分三线城市,单车数量已经趋于饱和。
而四五线的基层市场,原本城市面积就比较小,家庭保有的自行车市场原本就比较充足,而且,拥堵问题也没那么严重,对共享单车的渴求,或许并没有那么强烈。
如此来看,共享单车的竞争,其实到了下半场,从增量市场到了存量市场阶段。因此,ofo和摩拜会继续下沉到更基层的市场,并争相出海。但短期来看,最激烈的厮杀,依然会发生在国内的一二线城市。
不过,尽管投放量看似饱和,但是,存量市场单车的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依然机会很大。
在共享单车刚进入城市的时候,总理的鼓励,人民日报的点赞,都把共享单车视为创新行为。
但是现在,随着共享单车带来的后续问题,主管部门对创新单车在包容、鼓励之外,监管倾向有所反弹。
比如上海市交通委发布的《上海市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指导意见(试行)》(公开征求意见稿),共享单车必须有智能锁才能上路、必须有保险、必须对押金设专门账户且不得挪用等。可以说,监管部门,也对提高存量单车的管理效率、技术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未来,可管可控的智能锁、已及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后台调配系统,或许会成为广泛应用的政策门槛。
综上,可以说,共享单车在一二三线城市的存量单车投放量,正从绝对的增量市场,正在缓缓过渡到存量市场的竞争阶段。同时根据上海市的征求意见,未来智能单车对高损耗单车、机械锁单车的替代上,也就是说存量单车的结构化升级方面,应该还有不小的增长空间。
也是摩拜团队,并没有豪言壮语,像ofo团队一样,高调抛出“ 2000 万辆投放量”的原因。
ofo横向求扩张,摩拜纵深做运营
ofo投放 2000 万辆单车的豪言壮语,其实有以下个原因:
第一,其认为共享单车依然是一个人找车、供不应求的增量市场。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因为造车成本只两三百元的ofo,其实损耗率较高,因此需要更换新车来补上损耗。
第三个原因,因为ofo单车造价低,而且戴威说了ofo要像安卓一样搭建平台,所以未来的单车可能来自第三方投放,不需要ofo掏钱。
第四,前端,朱啸虎和马化腾互怼时,谈到ofo未来也要用基于token机制的所谓智能锁,因此,ofo需要对当前的机械锁单车更新换代。但更换原本低质的单车,其耗费并不比投放一辆新单车成本低多少,因此,戴威所称投放 2000 万辆,可能也包含对现有数百万辆机械锁单车的更换。
如此说来,戴威继续加大投放量,其实也是理所当然。
摩拜的战略重点,建立在其现有业务规模上。注册用户量超过 1 亿,每天提供超过 2000 万次出行务,摩拜团队可能认为,下一步业务的扩张,对存量市场对用户的抢夺上,是个不可忽视的增长点。
当然,摩拜也在不断提升投放量,但无论是最初相对高价上线共享单车,还是胡玮炜在大连达沃斯谈到摩拜的下一步计划,胡对于粗放的规模的追求,似乎并没有戴威那么渴望,看似低调的月卡,其实就是摩拜下一步战略重点的序曲。
让我们来拆解一下摩拜战略。
第一,从抢夺用户的角度。摩拜推出月卡,目前是免费赠送一月,未来常态下, 20 元骑行 30 天,其实很像运营商模式,通过预交费用,来圈住存量用户,也从友商那里拉来新增用户。月卡是提高用户粘性忠诚度的手段,因为以前单次付费,用户是一锤子买卖,办了月卡,就相当于设置了围墙,把用户圈进来,形成对竞争对手的周期替代。
第二,从成本的角度。摩拜单车的一次性投入高,但长期运营成本低,所以可以通过月卡的方式,以持久的价格战来绑架对手,而ofo虽然一次性投入成本低,但运营成本很高。
今年 2 月,朱啸虎在混沌研习社演讲时说:“一辆自行车两百块钱,在校园里面,每骑一次*钱,每天能骑十次,就收了五块钱,两百块钱可能四十天就赚回来了。加上维护成本,以及偷窃啊、损坏啊,可能三个月时间,成本就赚回来了。”
以此粗略测算:每 40 天一辆ofo单车能挣 200 元,正好够本;假如这辆单车没有偷窃、损耗、运维成本,那么三个月能挣 450 元。但是朱啸虎说三个月只是刚赚回车辆成本,说明在这 450 元中,有 250 元是损耗、偷窃、运维成本。换句话说,一辆单车的年运维成本达到了 1000 元左右。
也就是说,小黄车的一年的更换、损坏成本,就差不多等同于摩拜一辆整车的价格。
而摩拜的日常运营成本很低,日常损耗率相对较低,因此,免费让用户骑行一月,其实付出的折旧代价很低。
第三,从提升运营效率的角度,最开始是人找车,现在车多了。比如在杭州,之所以 2 万多辆单车,无人认领,很可能是因为共享单车通过后台数据监测,杭州并没有哪个区域单车存在供不应求、明显短缺的情况,所以迟迟没有把单车搬走。
此外,共享单车公司,除了早晚高峰的潮汐阶段,其他阶段大量单车闲置。在地铁、道路两旁,密密麻麻的单车,如同蚂蚁雄兵,无人骑行,因此,摩拜通过月卡通过留存用户,可以激活非高峰时期单车的使用效率。
第四,从资本的角度,摩拜刚融资 6 亿美金,不缺钱,可以通过让利消费者,来与对手打一场持久战。
第五,当然是基因和惯性使然。摩拜从创业时期,就准备打一场持久战,通过月卡留存用户也符合其一贯风格。而ofo团队及其创始人,一直对短期可见的速度和规模相当迷恋,因此,讲一个 2000 万辆单车投放量的故事也符合其出发点。
基因不同,路径不同,在合影照流出之后,摩拜的胡玮炜和ofo的戴威,双双否定合并传闻,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