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为相的赵普,后人对他毁誉参半,他到底做过哪些事?
赵普是贤臣还是“不仁之人”?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赵普是北宋初年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作为宋太祖、宋太宗的肱骨之臣,三度为相,屡出奇谋,对于北宋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赵普死后被追封王爵,“配飨太庙”,做到了人臣之极。
但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对赵普的评价也有另一面,《宋史赵普传》说他“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清代王夫之在《宋论》中评价他“阿附朋党,倾危善类”“密谋行险,戕害天伦”,是个“不仁之人”。如此毁誉参半的赵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北宋宰相赵普
情商极高,处事圆滑,善抓机遇。赵普是今天的天津蓟县人,出身于一个下层官吏家庭,在五代末年的乱世之秋,在局促困顿、风波不断的生活历练中,赵普的心智日益成熟,洞察人情世故,成为“社会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然后从基层小官吏干起,急切期盼得遇明主,干出一番事业。
当时是后周末年,赵匡胤已是显赫一时的领军大将,为了能攀上这高枝,赵普费了不少心思。有一次,赵匡胤的父亲病重,赵普鞍前马后、衣不解带地看护照顾,把老人家深深感动了,将同姓的赵普当做了家族子弟,赵匡胤对赵普自然有了不错印象,两人交往日渐增多。
此后发生了一件事,让赵匡胤对赵普更是刮目相看。公元956年,赵匡胤率军攻下滁州后,抓获了一百多名盗贼,正准备就地正法。赵普劝阻了赵匡胤,让他重新审讯一番。赵普在基层历练多年,深知基层事务的复杂,他怀疑这些抓获的盗贼中有无辜者。通过审讯,抓获的人中确实有许多无辜者,赵普此举,挽救了许多生命,也使赵匡胤免于犯下大错,心怀感激的赵匡胤就把赵普留在身边做起了掌书记(机要秘书)。
赵匡胤和赵普
学问不高,智谋一流,助力北宋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赵普是小官吏出身,没有受过系统正规教育,读书不多,学问不高,人们常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就是赵普。这句话既可以从正面理解,是赞扬赵普书读得少却读得精,能够活学活用,处理事务有谋略技巧。但也有反面解读,说这句话是讥讽赵普胸无点墨、不学无术,只会钻营取巧,不走贤者大道。
不管怎么解读,有一点必须承认:赵普虽然读书不多,但善观大势、智谋超群,堪称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的左膀右臂。赵普参与谋划的事很多,其中有三件大事至关重要,改变了历史走向。第一件大事是帮着赵匡胤谋划了“陈桥驿兵变”。让人假传辽国入侵,引诱后周朝廷调赵匡胤北上御敌,趁机在京城开封东北23公里处的陈桥驿发动兵变,赵匡胤不情愿地被“黄袍加身”,随后回师京都,胁迫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登基,北宋建立。这次改朝换代,没有喋血宫门,浮尸遍野,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作为主要策划者的赵普居功至伟。第二件大事就是策划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历经宋太祖、宋太宗两任皇帝,历时18年,先后剿灭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割据政权,基本完成了国家统一。
赵普参与谋划的第三件大事就是“杯酒释兵权”及一系列集权于皇帝的措施。赵匡胤当了皇帝后,马上面临着巩固政权的问题,毕竟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一直到五代十国结束,藩镇割据、武装*的硝烟此起彼伏,赵匡胤心里很不踏实。老谋深算的赵普此时从容献上“杯酒释兵权”之计,借一场酒宴威胁利诱,让石守信等高级将领主动交出了兵权,到地方上养老。
随后赵普又给皇帝献策,在*施行“两府三司制”,以枢密使、三司使分走了宰相的军权和财权,进而又设置参知政事(副相)、枢密副使来进一步分散宰相和枢密使的权力;收天下精兵组成禁军,把战时指挥权和平时训练管理权分设;罢除地方武将的统兵权,改让文官统兵;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将地方钱粮大部输送*,限制了地方节度使的财政粮饷权限……如此一套组合拳下去,*集权大大强化,北宋朝廷得以巩固。
以权谋私,飞扬跋扈,投机钻营,人品有亏。赵普一生行得大多是见不得光的阴谋之道,而非堂堂正正的圣贤之道,像策划“陈桥驿兵变”,逼着后周幼帝寡母让位,像威胁利诱开国功臣交出兵权,这些事都上不得台面。而且随着权力地位的蹿升,赵普性格中专横跋扈的一面充分显露,对同僚如此,对皇帝有时也是梗着脖子拗到底,不得私利不罢休,弄得周围人都很忌惮他。
赵普还特别贪财,对各方孝敬来者不拒,有一次,吴越王钱俶送了他十瓶“瓜子金”,恰好被来赵府串门的赵匡胤撞见,场面很尴尬;赵匡胤担心大臣们串联架空皇权,明令宰辅大臣之间不得通婚,赵普却视若罔闻,不管不顾与枢密使李崇矩结成儿女亲家;国家禁止私贩木材、私购土地,赵普却明知故犯,私买木材修建豪宅,私购土地扩充房产……如此不法之事,赵普还干了很多,弄得群情激愤、怨声载道,最后赵匡胤也生气了,把他从*弄到了地方任职,略作惩戒。
不过赵普在地方上没干多久,赵匡胤就突然驾崩了,他弟弟赵光义登基当了皇帝,把赵普又调回了京城。赵普自然闻出了这场皇权更替中的不寻常味道,也捏到了赵光义心中的痛点,那就是急着找一个“弟继兄位”的正当理由。于是在京城任闲职的赵普主动上书,陈述了一个他在场见证过的大事—“金匮之盟”,大意就是赵氏兄弟的母亲杜太后临终前,把儿子和赵普叫到跟前交待遗言,确定了一个皇位继承的顺序: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接任,赵光义死后赵廷美接任,再由赵廷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这段遗言是赵普记录的,由杜太后安排人“藏之金匮”。这个说法一出来,赵光义登基就天经地义了,赵普重获圣宠也就水到渠成了。
不过“金匮之盟”给赵光义也挖了一个坑,就是他死后要将帝位传给弟弟,这让他昼夜难眠。于是赵普又当了解惑人,与赵光义一起密谋,连施手段,对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侄子赵德昭等人不断地贬斥打击,使他们郁郁而终,彻底消除了皇帝心中的忧虑。如此赵普,怎能不得皇帝眷宠!
公元992年七月,三度为相的赵普病逝,终年七十一岁,宋太宗赵光义痛哭流涕。纵观赵普一生,体现的是人性之复杂,很难用一两句话精准评价,而且世易时移,后世人的评价也不一定客观,笔者的说法更是仅供一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下一篇: 韦昌辉血洗东王府,后来结果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