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面临亡国向大唐求救,李世民为什么拒绝?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波斯面临亡国向大唐求救,李世民为什么拒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波斯帝国是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波斯人曾经建立起多个王朝,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萨珊王朝。
波斯萨珊王朝建立于公元224年,崛起十分迅速。但后期暴政肆虐,国内起义不断,终于在公元651年被阿拉伯帝国推翻,走向覆灭。
萨珊波斯走向灭亡时,中国正处于大唐盛世,两个国家的往来不绝于书,这一时期它们的对比就很有意思,今天我们就一起聊一聊。
萨珊波斯以强大的实力在西亚称雄多年,但公元7世纪初,崇尚*的阿拉伯兴起。阿拉伯军队想要扩张领土,于是频繁向近邻波斯进攻。
一开始两个国家互有胜负,并无大碍,但公元637年卡迪西亚战役之后,萨珊波斯一溃千里。公元637年,阿拉伯军队到达卡迪西亚,当时的波斯国王伊嗣俟派出鲁斯塔姆出兵迎战。
两军僵持不下许久,天空忽然刮起大风,逆风作战的波斯军队土崩瓦解,节节败退。此战后,象征波斯帝国荣誉的卡维战旗被撕碎,百姓崇敬的英雄统帅鲁斯塔姆被杀,国王伊嗣俟弃都逃跑。
卡西迪亚是波斯都城泰西封的西部防线,得胜的阿拉伯军队轻取波斯国都。都城被攻陷,伊嗣俟愤恨却不敢抵抗,于是派人向大唐求救。
《新唐书·波斯传》记载:“贞观十二年(伊嗣俟)遣使者没似半朝贡,献活褥蛇,状似鼠,色正青,长九寸,能捕穴鼠。”紧接着贞观十三年,“波斯遣使朝贡”。
贞观十二年即公元638年,波斯国都泰西封距离长安城两万多里,大约需要一年多才能抵达,所以伊嗣俟应该是在战败后立刻连续两次向大唐请援,可见事态之紧迫和对大唐付出的信任。但唐太宗两次都予以回绝。
阿拉伯军队乘胜追击,势如破竹,打得波斯节节败退。直到萨珊波斯大部分土地沦丧,伊嗣俟退守木鹿城,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派使者以“贺正”为名到长安城诉说国内战争困境,唐太宗依然拒绝出兵救援。
众所周知,盛唐海纳百川,与许多国家保持着友好往来,波斯也不例外。当时波斯的商人大量活跃于长安城以及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波斯的琥珀、犀牛、狮子等特产在长安时常能见到。
正如王国维诗中所写:“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祅寺建波斯。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因此唐朝不出兵并非出于狭隘或者敌意,而确实是以全唐大局为重。
贞观年间,大唐一派繁荣昌盛,国力之强大无可比拟,但树大招风,大唐边疆其实四面受敌:北方有东突厥、薛延陀、回纥、仆骨侵扰;西北有西突厥不停作乱;西部的吐谷浑、党项,西南的吐蕃以及东北的高句丽都并不安分,试图挑衅大唐,从大唐王朝广阔的领土分一杯羹。
贞观初期,唐太宗解决了边境的许多问题,但萨珊波斯灭亡求救时边疆仍然存在许多祸患。
例如,东北边界的高句丽。唐朝立国初,朝鲜半岛的高丽、新罗、百济相互斗争但也相互制衡,不会对大唐构成威胁,唐朝一直采取安抚措施。
贞观十六年(642)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政变弑主,自己擅权,联合百济多次进犯新罗,不听唐朝劝阻。大唐不允许它们*失衡,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斩高丽军人四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
但由于当时气候寒冷,难以久留,唐太宗只好撤兵。此次东征震慑了东北诸国,但没有起到预期效果。
还有西突厥首领咄陆可汗也是野心勃勃,不断向东扩张。贞观十二年(638)他已经占据了西域的东部地区,攻击伊州,唆使处月、高昌、处密等共同进犯焉耆五城,侵犯大唐西部边疆的利益。唐朝进军西突厥,设立安西都护府,对西域的政策由间接控制变为直接控制。
随后大唐又多次派兵解决西域问题,并于贞观十四年(640)在高昌、浮图城设置西州、庭州,后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管辖西、伊、庭三州,牢牢把控西域。但之后西突厥又与安西都护府发生了多次直接或间接的冲突。
这些祸患直到唐太宗去世都没有完全解决,继位的唐高宗子承父业,慢慢解决这些问题。永徽年间,唐朝平定西域、剪灭西突厥后,在中亚地区的政策由消极防御变为积极争取,于是唐高宗先后立伊嗣俟之子卑斯路为波斯都督、波斯王等,帮他展开复国运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下一篇: 谁家的祖坟这么大面子?为它铁路绕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