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应熊为什么必须死?孝庄是怎么替吴应熊求情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吴应熊为什么必须死?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电视剧巜康熙王朝》中有一幕,康熙杀了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就连太皇太后孝庄求情也没有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康熙杀吴应熊的原因
在《康熙王朝》中,吴应熊想杀死康熙和孝庄来制造混乱,来呼应自己老爹吴三桂的*,事败后被康熙投入大狱,后来被处以绞刑。
而在云南那边,吴三桂也开始起兵*,这父子俩泡制的刺杀和*,都是杀头诛九族的大罪,吴应熊就算有九条命,也是必死无疑了。
而且清朝对平西王一直都有暗中提防。吴应熊好好的不呆在云南做他的平西王世子,而跑到京城皇宫中行刺,都是拜他老爹吴三桂所赐。
都说时势造英雄,但吴三桂最后能成为一方枭雄,却是时势逼出来的,这得从明末崇祯时说起。
吴应熊
1644年三月初,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大同、真定,兵锋真指京城。明帝崇祯气急败坏之下,连忙征诏全国军队回京师勤王,其中就包括辽东总兵吴三桂。
到了三月二十二日,已行军至山海关一带的吴三桂,惊闻京城已被李自城攻破,李自成已建立了‘大顺政权’,崇祯自缢于煤山,回京勤王已暂时失去了意义。
“三月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巜明史·流寇》载。
李自成把吴三桂老父吴襄及家属作为要挟,曾几次招降吴三桂,但吴三挂一直犹豫不决,李自成一怒之下把吴家三十余口已全部杀死(也有传闻说爱妾陈圆圆也被掳,待考证),吴三挂自此便断了投降李自成的念头,转而致信向虎视眈眈的清朝求助,借清兵入关来达到共歼李贼的目的,来报家破人亡的大仇。
时间来到1644年四月,吴王桂联合清军于一片石战役中大破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李自成*向西逃窜。
李自成
‘一片石战役’标志着清朝终于成功入主中原。但清朝此时根基未稳,八旗军队虽是精锐,但数量以及财力方面还比较溥弱的。
另一方面,西逃跑路的李自成、四川张献忠余部、南方的‘南明’小朝廷,始终是清朝统一全国的绊脚石。
再加上手握重兵的吴三桂,这位爷在清军入关后一直与明朝残余*,南京的‘福王政权’暖昧不清。这么多因素加在一起,稍有不慎,就可以让好不容易才得以入主中原的清朝阴沟里翻船。
在这样的因素背景下,清朝急需快速稳固政权,就必须要平定局势。而重用吴三桂去平乱,让他彻底为己所用,既可以达到平乱的目的,也绝了他可能存在的反心。
接下来从1651到1661十年间,吴三桂先后平定了四川张献忠余部、南明‘永历政权’,还杀到缅甸擒杀了桂王朱由榔 ,为清朝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吴三桂也因此晋封为平西亲王镇守云南,成为了地位独特实力雄厚的一位藩王。
清朝得以统一全国,吴三桂*得以达到巅峰,看起来是双赢的局面。
但吴三桂始终是明朝旧臣,而且从当初引清军入关时清朝就明白,吴三桂始终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钻营的投机份子,并没有什么忠心可言。
所以清朝一直对吴三桂是有防范操作的。
1653年多尔衮为媒,将皇太极的皇十四女和硕公主下嫁给吴三桂儿子吴应熊,封他为‘和硕额驸’,但条件是吴应熊必须长留在北京,挟制吴三桂。
康熙
由此可见,吴应熊就是清朝和吴三桂互相挟制的政治牺牲品。
而康熙是一位比较有能力的帝王,他知道吴三桂野心不小,撤不撒藩吴三桂都会反叛的,时间上的差别而已,还不如先发制于人占得先机。
1673年,康熙决定削藩,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提出“兴明讨虏”,起兵*。
作为回应,作为人质的于1674年被康熙诛杀。这就康熙杀吴应熊的前因后果。
而孝庄作为太皇太后,一直都得到康熙的尊敬,为吴应熊求情为什么没有效果呢?
谋反威胁到皇权,吴应熊必死无疑
在《康熙王朝》中,吴三桂*,吴应熊夜袭皇宫刺杀孝庄失败被擒拿,刺杀孝庄是为了配合响应父亲,如果能连康熙也刺杀成功,朝廷必定会大乱,这样就可以为吴三桂争取更大的胜算了。
吴三桂
吴应熊作为一名政治质子、筹码,娶了和硕公主后,婚后生活得挺美满,已没*之心,但父亲吴三桂那边既然已经起兵*,无论吴应熊是不是刺杂孝庄,吴应熊都会被株连死路一条了,横竖都是死,倒不如试着刺杀一下,万一成功,那对吴三桂的帮助就太大了。这也是吴应熊刺杀孝庄的主要原因。
吴英雄被擒拿的时候,孝庄对他说了一句话:“你有罪,但没有错”。
其实这句话也不是孝庄替吴应熊求情,‘你有罪’这句话就为这件事下了定论,没有错又能怎么样呢?因为就算孝庄真的为吴应熊求情,无论哪个朝代,对于谋反威胁皇权的大罪,皇帝都是零容忍的,所以,吴应熊必死无疑。
吴三桂是大清功臣,同时也是大明国贼,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当有一天吴三桂企图想回头扭转这种事实,想当一个匡复明朝英雄的时候,因为此时清朝根基已稳,那就不像原来像做清朝功臣那么容易了,必须得堵上自己全家人的性命。吴应熊作为吴三桂的儿子,被康熙杀掉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