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机器人之都 2020年产值达千亿规模
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纳入国家战略,其中以德国的「工业4.0」战略规划、美国的「先进制造业计划」和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最为抢眼。面对席卷全球的机器人产业浪潮,重庆在2011年就将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列入议事日程,並提出建设「全球机器人之都」的愿景,预计到2020年,产值达到千亿级规模。
香港《文汇报》报道,在长安汽车重庆第三工厂的车间内,有上百个机器人每日从事汽车的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序。记者走进冲压车间时,看到工业机器人的机械手正在封闭的玻璃罩内迅速运行,一只机械手从料架上抓取钢板,放置在冲压机的工作台上,「轰」地一声响,冲压机迅速将钢板精确地冲压成型,形成一个车门形状,一次冲压完成後机械手立即将材料输送至下一个流程,用时不过几秒。车间负责人说,一台机器人可以代替4个冲压工人──传统的人工生产拍次只能达到每分钟3冲次,机械手则可以达到每分钟10冲次,效率提高了2.3倍。
此番场景在如今的重庆並不少见,然而几年前,机器人市场在重庆还备受冷落。一家承接焊接机器人业务公司的创办人王政告诉本报记者,公司近年来焊接机器人收入十分可观,但2006年前,两三年才能卖1台机器人;当时企业在其他业务的盈利,勉强可以打平机器人业务的巨大亏损。
业内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重庆历年来的工业机器人销量仅500多台。随着全球产业发展的升级,机器人是从2010年起开始受到市场追捧。重庆市机器人专家组牵头人何国田认为,重庆市机器人产业几乎由零起步,这有利于快速形成产业链和规模生产能力,抢占市场先机。
重庆市经信委装备制造处副处长赵斌对本报记者表示,如今全国机器人产业高歌猛进,重庆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模式:一是由重庆市经信委牵头,与两江新区、永川区、大足区、璧山区和江津区等成立了联合招商组开展全球招商,全力建设智能装备产业聚集区;二是注重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商业模式、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等多种举措並用,以推动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的自主研发及应用普及。
根据市情,重庆确立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围绕工业市场发展工业机器人,並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到一定阶段再发展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最终形成全产业链。
目前,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领域,重庆已有超过60家企业从事相关研发及生产。2014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人民币,下同),今年将突破150亿元,到2020年达到千亿级规模。
在重庆两江新区的水土高新园,华数、海普洛和嘉腾等多家机器人企业已入驻。自去年以来,从这个园区走出的机器人数量已经超过1000台。华数机器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海滨说,根据国家工信部的有关规划,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万人拥有率将提高到100台,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蛋糕。
据杨海滨称,工业机器人大致可分为5大部分,即本体(机器人外壳,相当于人的躯干);控制器(指令输入系统,相当于人的大脑);伺服系统(指令传输,相当于人的神经);电机(提供动力,相当于人的心脏、血液循环系统);减速器(控制扭矩、速度、力量,相当于人的肌肉)。目前,已落户重庆的机器人研发、生产机构和企业,能完成本体、控制器、伺服系统、电机四大环节的研发和生产,只有减速器这一部分尚需从国外进口。即是除了「肌肉」外,机器人的「身体、大脑、神经、心脏和血管」,均可在重庆本地制造。
工业机器人以及自动化整体方案的应用,能够帮助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但动辄上百万元甚至更高的价格,加上未知的售後服务,令一些中小企业望而却步,重庆亦不例外。
重庆华数机器人副总经理韩坤表示,以其公司生产的直角坐标机器人为例,每台机器人售价大约在15万元至20万元。一个生产车间「机器换人」不仅需要一次过购买数十台机器人,还需要购买车间自动化智能服务,並招聘专门管理人才管理操作机器人,加上「机器换人」的时间成本,企业车间想要完成「机器换人」需要一次过投入近千万人民币。因此,尽管汽车、电子讯息企业等潜在的机器人使用大户热情很高,但对当期一次过消化庞大资金感到压力,这制约了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重庆两江新区成立了机器人融资租赁公司,通过「金融+市彻组合,鼓励当地企业租赁使用机器人。重庆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洪军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重庆机器人融资租赁是一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商业模式,通过与意向客户签订租赁合同,再一次过购买客户所需要的机器人全部设备租给客户。
李洪军透露,重庆几家整车企业成为这一模式的最早获益者。目前,一笔3亿元的订单正交给两江新区融资租赁公司来做,下一步要扩大到4亿多元的机器人订单。至于「购买机器人的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李洪军毫不担心:重庆的银团十分看重这样的创新商业模式,已授信两江新区236亿元发展战略机器人产业。
不过,企业认为,虽然机器人租赁模式想法新颖,但目前还步履维艰,实施並不顺畅:首先是国人「租不如买」的理念根深蒂固,其次是部分企业担心机器人的租期不稳定或者质量不达标。两江新区机器人融资租赁公司方面表示,机器人租赁模式会愈来愈健全,等「先尝到甜头」的企业慢慢改变市场观念。
重庆市机器人专家组牵头人何国田告诉本报记者,随着重庆机器人产业链雏形初现,机器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未取得实质突破的发展瓶颈亦随之凸显。
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电控系统、伺服电机和减速机。与之对应的三大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帝人、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kuka和瑞士abb等少数国外机器人企业手中。受此影响,重庆机器人市场约90%的份额被国外机器人企业占据,95%以上的内地机器人企业则只能做系统集成。
由于缺少核心技术,企业在价格、订单数量等方面一直受制于国外上游企业,生存能力不强。据重庆社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社平透露,公司做系统集成仅能赚取10%左右的毛利,大部分利润则被国外上游企业赚走了。「研发机器人技术和资金的要求均比较高,没有两三千万就不要考虑入行。」一名重庆汽车制造厂商人士亦坦言,由于国产机器人在精度等方面难以与进口机器人匹敌,目前还不敢完全信任国产品牌。
重庆华数机器人负责人承认,国产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确实无法比肩进口机器人。最直接的体现在寿命方面,国产机器人理论寿命约为10年,进口机器人的寿命可达15年至20年。
不过企业目前找到了一条应对措施:精耕细分市尝加强售後服务。他举例说:「比如你的生产车间有一台机器人出了问题,臂展、高度需要调试,如果是从我们企业购买的,我们保证24小时之内赶到现场维修调试,这是国外企业做不到的。」此外,国外的机器人大多是「流水化」生产,国产机器人却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度身定做」,这亦是差异化竞争的一大策略。
重庆广数机器人企业负责人表示,中国机器人发展趋势虽如雨後春笋,但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统一标准、专业人才匮乏、核心技术不足等。有见及此,重庆方面去年引入了内地第三个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据两江新区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的检测评定中心带有强制性,可以对机器人的材料、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机器人的本体进行全方位检测。同时,针对内陆地区机器人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投资5.6亿元的重庆两江机器人培训及应用中心(学院)已正式开建。
目前,重庆市工业高级技师学院最受欢迎的专业当属「工业机器人运用与维护」,这是内地首批开设这一专业的学校。副院长杜江表示,这些学机器人专业的学生「俏」得很,一年级时他们的班级就会被企业冠名,二年级全班同学均会被企业抢光,就业後的工资亦十分可观,大部分能有6000元至8000元的月薪,还有1/3的同学可以拿到一万元以上月薪,完全没有就业压力。
读机器人专业大二的学生李学文说,学校里几乎所有的教室均与设备有关,尤其是在实验室,价值上百万的三菱机器人随时给大家演示机器人颗粒上料、加盖拧盖、成品检测的流程,「我觉得这就是『高大上』,学这个专业是很值得的」。
上一篇: 如何让云计算战略更适合虚拟数据中心?
下一篇: Go语言实现的一个简单Web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