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赵昚继位后的境遇如何?空有一身抱负却只能输给现实
宋孝宗赵昚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宋孝宗赵昚,整个南朝最想有所作为的君主,也是整个南朝唯一志在恢复的君主。然而这一生的志向,终究是慢慢地败给了现实
孝宗即位的时候,他的父亲宋高宗仍然健在。金主南侵渡江之后,宋高宗说是要御驾亲征,实际却是做好了南逃的准备
等到金主因内乱被杀之后,高宗才同皇子赵玮一起北上建康,象征性地做了一次御驾亲征的举动
随驾的过程中,赵玮便协助处理朝章奏疏,尽守臣子之道,这些所谓,让他赢得了随行群臣的普遍赞美
高宗也了解到了这种人心转向,金主南侵使他的求和政策丢尽颜面,返回临安之后,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就下诏宣布禅位,立赵玮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高宗此举,可是深思熟虑后的决策,孝宗对他很是孝顺,让一个听命自己的继承人早点处理朝政,他既可安享富贵,有些时候又能以太上皇身份左右大局
遂对宰执称:“今老且病,久欲退闲”,然实际上他退位之后,还健康地活了二十五年
这二十五年的时间,高宗并未完全退出权力中心,时不时的会跑出来干预孝宗的政策,为主和派撑腰
孝宗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君主,即位第二个月,便为岳飞冤案平反,对秦桧构陷的其他冤案也进一步做出处理
并且主战派也大大地受到了孝宗的重用,让他们入京,共商恢复大事。主战派代表张浚被任命为江淮宣抚使
高宗很是不以为然,对孝宗道:“毋信张浚虚名,将来必误大计,他专把国家名器财务做人情”
对于孝宗的恢复大计,更是直接反对:“等我百年以后,你再筹划这事吧”
不过此时的孝宗,抗金决心坚定,张浚等人正是符合他内心所想的,并没有听高宗之言
君臣同心勠力下,组织了一场隆兴北伐,然国力在高宗时期便已羸弱下去,此时朝臣更无大将之才
这一次隆兴北伐,南宋还是以失败议和而告终,当然还是有一点不一样的,这一次议和的时候,南宋的地位有所改善
这一次议和之后,南宋和金朝之间倒是有了四十年左右的和平。然这个结果,并不是孝宗想要看到的,准备用武力恢复的同时,外交上孝宗也想索取更多的东西
乾道元年,金使入见,孝宗要求按金主南侵后的敌国之礼,由閤门转呈金使国书。金使不同意,坚持按绍兴和议的旧仪,由宋朝皇帝在殿上亲自从使者手中接受国书
外交之上,谁都不愿意让步,僵持了多日,最后太上皇发话,孝宗才不得不遵循旧例
乾道九年岁末,南宋在受书仪式上再次想要改变形式,金使严厉谴责南宋破坏十年来的受书仪。双方再次僵持,还是太上皇出面干预,一如旧仪
高宗退居幕后,对于朝政还是想要把控,对于自己从前主导的议和以及对金人的态度上,更是从未想过改变,还多加干预孝宗的抉择
孝宗虽然听从了太上皇的话,然而内心的屈辱却是越积越厚,北伐恢复的信念愈发坚定,然而终究没有等到良机
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志向相投的能人虞允文,在他任四川宣抚使的时候,孝宗与他约定,从东西两路出兵收复中原
“若西路出而朕迟回,即朕负卿;若朕已动而卿迟回,则卿负朕”
然用兵岂是儿戏,虞允文入川后虽积极筹备北伐,但孝宗每每询问,他都以军需未备回绝
此时的南宋,确实还支持不了北伐收复的战争。孝宗心心念念的北伐,最终在虞允文积劳去世之后告终
虞允文一死,隆兴北伐后孝宗唯一的支持也就没有了,北伐的锐气便慢慢的消减,守成的风气占了上风
这之后,孝宗也知道北伐收复无望,主要的心思便放在了控制朝政、掣肘宰相上。然而为此重用心腹潜邸旧臣
孝宗本意是为将朝政掌控在自己手里,然而这些人,却造成了朝政上的另一种混乱,奸佞之臣反而在孝宗朝抬头
太上皇更是一到关键时刻,便出面干涉,多加掣肘。孝宗在位二十七年,二十五年的时间都被太上皇约束着
就连新任命的宰执,都必须去太上皇那里“入谢”, 面听圣训。更是常常告诫孝宗:一旦用兵,对方不过事关胜负,我们去时关乎存亡
在自己的议和之策上,太上皇那是寸步不让。等到太上皇去世之后,孝宗却也已经无复当年的锐气
后世评价:高宗之期,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
如今看来倒不无道理,孝宗这一生,终是没有遇到北伐恢复的良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