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是怎么死的?真的是潘美做的吗?
潘美是北宋开国名将之一,潘美和赵匡胤两个人走得很近,后来他成为了拥护赵匡胤为王的人。为了建立北宋,他常年四处征战,立下的功劳是数不胜数的。那么,潘美为何被世人冤枉几百年?杨业之死到底是谁的责任?
中国历史悠久,曾出现过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有为人所熟知的,也有为人所不知的,但是,他们都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存在过,或多或少都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话说,“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它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在传统的“杨家将”剧目中,有这样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他残害忠良,卖国求荣,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他就是:潘美。那么,潘美是谁呢?他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形象呢?难道这就是他的真实情况吗?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潘美,并非如此之人。
在传统的剧目中,为了突出杨家一门的忠烈,就设定了这样一个反面角色。而潘美这个人物的设定,也只是一个奸臣的代表而已,但是,很不幸由于名字的相似,潘美背上了这个黑锅。据史料记载,潘美生于925年,卒于991年,是宋朝的开国名将。行武出身的潘美,参与了拥立赵匡胤称帝的陈桥兵变。之后,经历了三个朝代,它既没有做过宰相,也不是什么奸臣小人。民间流传的那些谣言,说:“潘美为了独占胜利的果实,想除去杨业。”其实,这些事情压根和潘美没有任何关系。
潘美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是河北大名府人,子继父业,他成了后周世宗身边的亲卫。但是,潘美的志向很高,他不想永远待在皇帝身边保护皇帝的安危,他想去外面闯荡一番,因此,他选择了从军。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将军,掌管着西部的边境军事。
潘美和赵匡胤是同学,对赵匡胤是非常崇拜的,赵匡胤对他也是非常好的。赵匡胤在决定兵变的时候,不想引起太多的伤亡,就想派一个人去宗室那边摊牌,想逼着对方主动放弃皇位。这可是一个掉脑袋的任务,所以,没有人敢站出来,当然,除了潘美。
由此可见,潘美处理事情的独到眼光,以及其做事的魄力,真是让人是刮目相看。潘美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非常的直截了当,就在皇帝召开朝会的时候,潘美就站出来说:“赵匡胤想坐这个皇帝位置。”结果,没有一位大臣站出来反对,然后,这件事情就这么简单的做成了。
除了这一件事情,潘美还替赵匡胤摆平的另外一件事。当时,想做皇帝的不止赵匡胤一个人,在那个动荡时期,有点实力的人都在惦记着这个皇位,袁彦也跃跃欲试。于是,潘美又去见他了,而且,还是一个人。潘美劝他要认清形势,袁彦居然也打消了这个念头。可见,潘美的口才也是非常出色的,他说中了对方的一些想法,从而打动了对方,让对方改变了主意。
虽然,潘美力挺赵匡胤坐上了皇位,但是,他并不是那种忘恩负义之人。后来,周世宗的儿子被找到了,按照常规的做法,是应该除去以免后患。但是,他却恳求赵匡胤,想将这个小孩带回去,认作自己的侄子。这个孩子就是潘惟吉,后来做到了刺史。潘美本来没有兄弟,潘惟吉只称潘美为父亲却不说祖父。这个版本出自王巩的记载,他声称听说自潘惟吉的后裔。可以说,在大是大非面前,潘美并不是冷血之人。
那么,历史上的潘美和杨业之间到底有没有交集呢?
答案是确定的,而且,他们之间配合的还非常愉快。在赵匡胤去世以后,潘美依旧被朝廷重视,当然,这与他自身的实力是分不开的。后来,宋朝派兵攻打北汉国都太原的时候,潘美认识了杨业,他们共同守护着边境。不知后人为什么要编排潘美陷害杨业?恐怕,还是对历史的曲解。
还原历史真相,杨业的失败和去世的确发生在北伐。本来军队在潘美的带领下,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是,这个时候事态发生了逆转,曹彬被击败了,于是,潘美和杨业的军队成了孤军。形势顿时变得严峻起来,按照当时的境况,他们是必须要撤军的。
然而,就在此时杨业却提出了一个方案,不知为何,被监军王侁否定了。由于监军王侁是皇帝的代表,谁反对监军就等于是反对皇帝,因此,潘美也没有提出什么意见。可能,就是因为此事,后人对潘美产生了这么大的怨气,才会把他扭曲成了一个奸佞小人。
并且,王侁说:“杨将军一直号称‘无敌’,看到敌人却犹豫不前,难道有别的心思吗?”在这种情况下,杨业只能带兵主动出击,让潘美和监军王侁在谷口接应他们。本来一切都很顺利,但是,监军王侁看见辽兵兵败撤退,就没有执行他们先前的约定,下令士兵都撤了回来。此时,潘美也不能反驳监军王侁的意见,这可是要掉脑袋的事情,他不得不带兵走人。
就这样,杨业没有了接应,势单力薄,就被对方给抓了,最终,他绝食三天而死。在潘美的心中,对于杨业的去世也是非常难过的,一起并肩作战的将军就这么没了,对他的打击也是非常大的。并且,宋太宗听说杨业殉国后,十分痛心,潘美还被削秩三级,责授为检校太保。第二年,潘美就病逝了,终年六十七岁。
杨业之死是谁的责任?
在当时的作战局面中,表面上看上去潘美是主帅,却对杨业见死不救,明知其有危险却不设法援助而是自己回朝,但其背后的真相却并不是这么简单。潘美想救杨业,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与宋朝的军事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宋朝的军事制度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黄袍加身,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宋皇帝。由于大唐末年藩镇割据现场严重,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而五代十国中军阀混战朝代更迭的原因也是军队将领权势过大引起,于是赵匡胤对于武将手中的权利深深忌惮。经过“杯酒释兵权”之后,整个宋朝对于武将限制重重,重文轻武之风十分严重。
宋朝的军事制度简单来说主要由枢密院和三衙构成。枢密院是全国最高的军政管理机构,掌管军队调动之权,却没有军队的指挥权。而三衙是宋朝最高的军队统领机构,对军队有指挥权,却没有调动的权利。而在实际作战时,每支军队的将领都是皇帝临时委派,并不对士兵长期指挥。
更为严重的是,宋朝对每支军队都会派出监军。所谓监军其实就是皇帝指派的太监,相当于钦差大臣,没有指挥权,却有极大的监督权,能与统帅相庭抗礼,甚至还有权处死有不轨之心的统帅。可以说监军的权力甚至超过了统帅。
杨业之死的真相
根据史料中的记载,潘美与杨业并不存在什么直接的利益冲突。实际情况也应该是这样,杨业是北汉降将,对于很早就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打下大宋*的潘美根本够不成任何威胁。因此,演义中的潘美心怀嫉妒蓄意杀害杨业之事纯属子虚乌有。而在那场战役中,潘美其实和杨业的作战理念是一样的,只是监军王侁的态度让潘美深深忌惮。监军王侁坚持让杨业出战,并且在其出征后因为急着回朝争功而提前撤兵,以致于杨业战死当场。潘美对此即使再有异议却也无法违抗,北宋历史上统兵之帅被监军太监逼死或陷害之死的事也常有发生。
因此,潘美对于杨业的战死完全是无能为力的。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杨业去送死,却毫无办法。并且此事之后,潘美被赵光义降职调任,后郁郁而终,完全不是小人得志的故事,而是在宋朝的军事制度下,武将们郁郁不得志的真实写照。因此,潘美是实打实的当了一回背锅侠,他是替大宋的皇帝背的锅,是替宋朝重文轻武的军事制度背的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