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李世民登基之后没有选择大肆清理功臣的原因是什么?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4-24 12:32:58
对李世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慈不掌兵、善不治国。在封建政治生态下,面对绝对权势、丰厚利益的诱惑,人的自觉性和道德意识是很不靠谱的;统治者若依靠仁慈维持秩序,... [详细]...

  对李世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慈不掌兵、善不治国。在封建政治生态下,面对绝对权势、丰厚利益的诱惑,人的自觉性和道德意识是很不靠谱的;统治者若依靠仁慈维持秩序,结果只有一个:害人害己,南梁武帝萧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而杀人这种方式,对皇帝来说是最简单粗暴的,但也是最低级的。李世民对待功臣,一不*,二不架空,甚至还继续对他们委以重任,原因只有一个:他有足够的能力。

  能文能武又年轻,没必要妒贤嫉能

  开国皇帝大肆*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不外乎两个原因:

  其一,对方的某些能力与自己不相上下,或者比自己强,掌控起来有心无力;

  其二,自己搞得定这些*湖,不过担心接班的儿子太嫩、被对方欺负(司马懿就是这种对象)。

  当初刘邦急着除掉韩信等人、朱元璋大规模*功臣,基本都是出于以上考虑:这些人太能干了,而且大部分比自己还年轻,留着对子孙是个祸患。

  但李世民并没有这两方面的困扰。

李世民登基之后没有选择大肆清理功臣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说到打仗,好像没人比得过他,“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大唐夺取天下过程中的那些硬骨头,比如薛举父子、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刘个黑闼,哪个不是他亲自带军拿下的?

  其次,李世民以打仗闻名,但并不意味着他的文化水平差。《资治通鉴·唐纪十三》中有这样的记录:

  上好文学而辩敏,群臣言事者,上引古今以折之,多不能对。

  不仅文采了得,而且思维敏捷、擅长辩论,与众大臣博古论今,经常驳得对方哑口无言。

  也就是说:李世民不仅比这些功臣们能打,甚至还比他们有文化,哪里有必要通过杀人来增强自己的自信?

  况且李世民还有个更明显的优势:年龄。他当皇帝时,年仅28岁,比绝大部分功臣都年轻得多,哪里有必要替自己的太子清除能人?

  当然,有一个例外。李世民去世前,对于最不放心的李世勣,他玩弄了一手权术:自己将其外贬、让儿子李治将其召回,一压一抬之间,给了这位名将一手下马威;而政治觉悟一流的李世勣也第一时间领悟了这一用意,表现得让李氏父子极其满意。

  一系列的制度约束

  李世民虽年纪不大,但由于出身贵族世家,加上常年在一线浴血奋战,具备了比较强大的气场: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

  为了让群臣敢跟自己正常交流,他不得不刻意和颜悦色待人。

李世民登基之后没有选择大肆清理功臣的原因是什么?

  当然,光靠气场是不能管理国家的,为了维持政权稳定、避免南北朝时期常见的权臣篡位的现象,李世民在位时强化了一系列的制度:

  对府兵制进行优化,全国634个军府中,261个设置在统治腹地关中;同时还每个月替换不同地区的府兵轮流进京宿卫;

  将宗室分封为诸侯,提高李氏抗风险能力:“重任不可以独居,故与人共守之。是以封建亲戚、以为藩卫”;但为了避免藩王*过大、出现西晋八王之乱那样的情况,李世民的套路是“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忧乐是同。”即数量多,但每股力量都不大;

  以法令约束功臣们的行为,不以私扰法。对于李世民个人而言,最大的功臣当属尉迟敬德,这位名将不仅战功赫赫,甚至曾两次救了自己的性命、帮助自己在玄武门夺权。但对这样的心腹,他也是有底线的。

  公元632年,李世民大举宴会招待群臣,居功自傲的尉迟敬德跟人抢座位,甚至还打伤了前来调解的任城王、宗室名将李道宗。对此李世民很是不悦,他以汉高祖刘邦*功臣的例子对尉迟敬德提出了严厉警告:

  朕见汉高祖诛灭功臣,意常尤之,故欲与卿等共保富贵,令子孙不绝。然卿居官数犯法,乃知韩、彭菹醢,非高祖之罪也。国家纲纪,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无贻后悔!

  即:自己以刘邦为反面例子,希望与诸功臣共享富贵,但没想到你竟然居功多次犯法,看来汉高祖杀人,责任也不全在他。国家自有法令,不要以为我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对你法外开恩。最好守规矩,以免到时后后悔莫及。

李世民登基之后没有选择大肆清理功臣的原因是什么?

  这段话简直是杀气腾腾,尉迟敬德从此极为规矩,甚至不敢乱出门。

  任何时代,若想依靠仁慈、魅力、关系、人情来维持秩序,都是不现实的;设立相应的规则、不允许存在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群体,既是对政权的保障,也是对功臣的保护。

  大唐的事业没有止境,不会“飞鸟尽”

  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是指当任务完成后,之前的干将们失去了自身的价值。所以那些*功臣的行为,大多是新的王朝建立后,开国皇帝要安心下来治国、享福,担心那些打天下的能人们闲着没事干、无事生非,所以将他们除之而后快。

  但在李世民这里,对事业的追求好像没有止境:大唐稳定下来,自己就会失去进取心、安心作威作福?不存在的:

  建立新秩序、休养生息、恢复国力,需要功臣们继续出力;

  收拾突厥人,需要精兵强将;

  突厥被灭了?那还有吐谷浑、高昌、薛延陀、高句丽...

李世民登基之后没有选择大肆清理功臣的原因是什么?

  不自满、不知足,积极拓宽中原的生存空间,安史之乱前,大唐对外基本上一直保持着主动攻击的姿态。在这样的国策下,对那些人才们来说,别怕没事干、就怕能力不够,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狡兔死、飞鸟尽”的情况的。

  当然,李世民也并非没有杀功臣,凌烟阁名单里的侯君集、张亮都身首异处。但二人并非无故被杀:一人站队太子、阴谋政变;另一位收了500个干儿子,并且向江湖术士咨询天命,不得不让人对其意图深表怀疑。总之,这两人就是踩了红线。

  但说到底,封建时代的皇帝要想坐稳位子、防止人*,无论是杀功臣,还是搞权谋、设条条框框,说到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要想长治久安,只有一个办法: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守卫国境,让百姓安居乐业、各级官员人尽其才;若达到这个境界,就算有个别阴谋家想*,也不会有人搭理他。而李世民在位时,大唐确实实现了这一理想状态,“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这才是李世民不杀功臣的真正底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