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王莽政治上的失败以及人生的悲剧?他的政治思想是怎样的?
王莽,字巨君,新朝开国皇帝,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古代史学家对他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白居易有首诗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在古代文人笔下,王莽一直都是批判的对象,是“伪善者”,是“野心家”,是和董卓、曹操一路的人(董卓、曹操也是后人极力批判的对象,批得是否合理,姑且不论)。
这些人批判王莽,因为在他们眼中,王莽为臣不忠,他篡夺了汉朝的*,自己做了皇帝。在后世的所谓儒家正统观念里,王莽就是一个“乱臣贼子”,所以不但他本人背负了千古骂名,就连他所建立的新朝,也不被史家所承认。
但是,我们仔细分析王莽一生的行为,特别是做了皇帝后所进行的“改制”,其实可以发现,王莽一直是儒家思想的忠实拥趸,也是儒家思想的坚定践行者。也正是由于对儒家思想的坚信,才最终导致了他在政治上的失败以及人生的悲剧。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家权倾朝野,在西汉一代,是最为显贵的家族。王莽年轻时候,就与众不同,《汉书》记载:“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当时的王家子弟,个个奢侈无度,只有王莽因父亲早死而家境贫寒。他清贫自守,甘于简朴;他为人谦恭,勤奋好学,拜儒者陈参为师,学习《礼经》;他服侍母亲以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
安贫,好学,孝亲,这是典型的儒家道德要求,年轻的王莽按照这种标准,严格地规范着自己的行为。后世儒家却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是虚伪的体现,就像白居易诗里所说的那样。
对此,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凡是作伪之人,必然是有所图的,而王莽代汉称帝所图达到之后却并无改变,一生作为如一,又如何能称其为伪?
王莽此时的行为是不是虚伪的,是不是在沽名钓誉?他的内心如果并不认同这些儒家道德规范,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用现代人的说法,那就是在“装”。但是,一个人的目的一旦达到,往往就不再“装”了,就会露出本来面目。王莽无非是为了获得权势,那他获得了权势之后又怎样呢?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莽出任大司马,执掌朝政,他的生活却更加俭朴了,得到的钱物都用来款待名士。有一次,百官公卿来探望他的母亲,见到王莽的夫人衣着简单破旧,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也许有人会说,这时王莽的地位还不稳固,目的还没有彻底达到,他还在“装”。那等他做了皇帝后,这下目的是彻底达到了,他不用再装了吧,但王莽做了皇帝后,依然生活很俭朴。也许又有人会说,他是装给臣子百姓看的。这就很难说得清楚了,但一个人坚持做了一辈子的事情,我们怎么能轻易断定他是在“装”呢?
其实,后世儒家断定王莽虚伪,只是因为他后来夺了汉朝的权柄,自己做了皇帝。这是由事情的结果推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唯结果论的一种体现。当然,王莽的为人和品性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他有缺陷和不足,但他还是一直以儒家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的。
王莽通过“禅让”的方式取代汉朝天子做了皇帝。“禅让”本是儒家所崇奉的一种制度,后世儒家在这一点上批判王莽,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王莽不是让天下给别人,而是接受别人的让,不符合儒家“恭让”的要求。但是,在孔子、孟子的思想里,固然赞扬那些“让”天下的人,却并没有说接受天下就是不道德的,舜和禹都是接受别人禅让的,孔孟也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如果他们得到作为最高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机会,我想也是不会推辞的。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汉朝皇帝“禅让”给王莽,是*的,不是发自真心的。就有人说了,王莽若忠实于儒家道德,就不应该以下犯上,以一个臣子的身份谋夺皇位。这是不忠,是不臣,是对儒家思想完完全全地违背。
其实,这种“为一家一姓尽忠”的思想是后世儒家的思想,是和先秦、西汉的儒家思想不一样的。孔子虽然讲究“君君臣臣”,但前提是“君”要像“君”,“臣”才是“臣”;如果“君”不像“君”,“臣”也就不再是“臣”了。所以孔子会周游列国,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不会死抱住鲁国国君抑或周天子不放。孟子说武王伐纣,“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就是说,君王如果无道,臣子不仅可以改投他方,也可以取而代之。这和后世的“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纯奴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而到了西汉中后期,变法禅让的思想已经被许多儒生所信奉。所以,王莽代汉,是有儒家的理论基础的,也是得到当时的大部分儒生的认可的。
在王莽代汉之前,社会情况如何呢?《汉书·食货志》里记载:“(老百姓)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当时的汉朝,政治腐败,朝廷奢华无度,大小官员对百姓肆意搜刮。最严重的是,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使得老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经济凋敝,人心惶惶。
王莽登上帝位,当然不能完全排除实现个人野心的成分在内,但他是诚心想要改变现实,想要解决社会矛盾的。他做了皇帝后,不是只顾自己享乐,而是马上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坚信儒家思想,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政通人和,因此他企图通过恢复周礼来达到治国安天下的目的。
总之,王莽做了皇帝,这不能代表他违背了儒家思想。柏杨在《中国人史纲》里说:“王莽是儒家学派的巨子,以一个学者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中国历史上仅此一次。他夺取政权的目的与刘邦不同,刘邦之类只是为了当帝当王,满足私欲。王莽则有他的政治抱负,他要获得更大权力,使他能够把儒家学说在政治上一一实践,缔造一个理想的快乐世界。”
在当时的情况下,王莽要想改变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把权力攥在手中,就必须登上帝位。吕思勉先生在《大中国史》里说:“人家一定说:他(王莽)后来做了皇帝,所以见得他起初都是伪的。我要请问,在从前那种政体之下,一个人有了非常的抱负,要行非常的改革,不做君主,是否能始终贯彻?为了贯彻自己主张的缘故,事势上皇帝又可以取得到手,是否可取来做一做,以实行自己的主张?还是应当遵守君臣之义,专做一姓一家的奴隶,听凭天下的事情,一切败坏决裂?”
王莽把自己所创立的朝代称为“新”,意思是“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汉书·王莽传》)。西汉后期在天人感应的五德终始学说支配下,社会上有新德代替旧德的思想,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希望自己能代替汉朝完成社会的革新。
王莽称帝的每一步也是按照儒家的方式来进行的。汉平帝即位后,有人提议,皇帝年幼,应让王莽“行天子事,如周公”(《汉书·王莽传》)。平帝生病后,“(王)莽作策,请命于泰畤,戴璧秉圭,愿以身代,藏策金縢,置于前殿。”(《汉书·王莽传》)这是在模仿周公为武王请命而作金縢的故事。后来,“(王莽)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汉书·王莽传》)。称帝前一直在模仿周公(周公是儒家崇奉的又一位“圣贤”),称帝则仿照尧舜的“禅让”方式。——当然,这免不了作秀的嫌疑,王莽毕竟不是周公尧舜,他是有私心的(周公尧舜有无私心,后人也有不同的说法,姑且不论)。——但是,王莽对儒家思想的崇奉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他夺取权力,仿的是儒家的先例,用的是儒家的方式。
后人责骂王莽的另一个理由是“鸩杀平帝”事件,但这件事情《汉书》里没有记载,最早是翟义写在反对王莽的檄文里的,反对者的话,未必准确。后来颜师古为《汉书》做注时引用《汉注》,描述了王莽鸩杀平帝的经过,《资治通鉴》沿用了这种说法。汉平帝是否王莽所杀,这事难下结论,依此来批判王莽,不够公平。
登上帝位后,王莽所作的一切改制,是严格按照儒家所崇奉的“周礼”来执行的。
儒家讲究“法先王”,他们认为古代的制度是最好的。孔子十分崇尚“周礼”,在《论语》中多次谈到了对西周礼乐的向往:“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
王莽可以说是孔子这一思想的坚决执行者,他所推行的新政,大都是在仿照西周的制度,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山林川泽收归国有,改革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等等,他想在当时的社会上建立一个新的“周礼模式”。
针对土地兼并问题,王莽建立了“王田制”。他宣布全国土地为朝廷所有,称为“王田”,王田不得任意买卖。他恢复西周的“井田制”,限定男丁八口以下的人家,占田不得超过一井(九百亩),超过的土地必须分给宗族乡邻,没有土地的农民由*授予田地,“一夫百亩”。针对大量贫民变成奴婢的问题,他禁止奴婢买卖,推行私属制。
儒家思想历来“重农”,“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从孔子到汉儒的一贯认识。从汉武帝开始就在施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王莽进一步设立了“五均六筦”制度。“五均”就是把盐、铁、酒、货币、山林川泽等五类收归国有,以控制经济,平衡物价,增加国库收入。五均官还针对渔、猎、畜牧、巫、医以及养蚕、纺织等行业,收取所得纯利的十分一,称“贡”,这就像现代的所得税。“六筦”就是六管,就是前面的“五均”与“贡”六项所得由官府管理,对每一项制定条例与处罚。
王莽还先后五次改革了货币制度,他牵强地附会周代铸大钱的说法,加铸契刀、错刀、大钱与汉代五铢钱共为四品。
王莽根据《周官》《王制》,对官制进行了改革。在*官职中,改大司农为“羲和”,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等等;在地方上,太守改为大尹(或卒正、 连率),都尉改为太尉,县令(长)改为县宰等等。此外,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官职,在*新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等;在地方上,州置牧副,部置监副等等。他还更改了秩禄的名号,按照传说中的周制,大封五等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由于封得太多,其中很多人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封地,每月只能领到几千钱。
总之,一系列的复古改制措施全面地施行了开来。但是,王莽理想中的“周礼”社会没能建立起来,反而很快就全面崩溃。
他的失败,除了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等性格因素,用人不当以及推行时手段和方法的不正确等原因之外,主要是因为儒家所崇奉的西周的社会制度根本不能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过:“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古今不同,从西周到汉朝,社会已然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王莽这些源自古制的新法,违反了历史规律,失败势属必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里说:“他(王莽)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
王莽是儒家思想的忠实拥趸,是儒家思想的坚定践行者,也是一个脱离现实的政治家,他所崇奉的西周“礼制”的社会模式,在当时是根本行不通的。
王莽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先秦以来许多仁人志士的共同想法。而新朝的覆灭,王莽的失败,实际上代表了儒家复古思想的彻底破灭。先秦儒家建立大同世界的理想,西汉儒家变法禅让的政治理论,从此消失,而帝王万世一统的思想逐渐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