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固亭——江南随得笔》袁鹰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4-23 17:43:11
北固亭——江南随得笔 袁鹰 每一次来镇江,总要登一回北固山。每一次在山头那“*第一亭”上纵览长江,也总要想到苏东坡“大江东去”的名句,想起古往今来的许多人,许多事。真个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北固亭——江南随得笔
袁鹰
每一次来镇江,总要登一回北固山。每一次在山头那“*第一亭”上纵览长江,也总要想到苏东坡“大江东去”的名句,想起古往今来的许多人,许多事。真个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着滚滚江水,不由得首先想南宋伟大的爱国者和诗人辛弃疾。
辛弃疾同镇江渊源并不太深,只在晚年来镇江当过二年的知府。在镇江,他不曾留下象甘露寺刘备招亲之类的传奇,但却留给我们几首在北固山上写的诗词,和充溢在这些诗词里的满腔悲愤,一片豪情。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那正是强寇当前、国势日蹙的年代。江淮千里,敌骑纵横,而临安城里,却是“熏风吹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派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空气。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南宋小朝迁的统治集团里,有的苟且偷安,有的消沉懈怠,有的屈膝求和,有的私通外国。正直的人受排挤,忠诚的人被亲置,坚决主张抗敌的人更被罢黜。嚣嚣尘上的,全是妥协、退让、屈辱的议论!
在这样的时候,辛弃疾登上北固山,面临着浩荡长江,想到长江以北大片大片国土沦于敌手,请缨无路,欲战无从,怎能不使地凭栏长叹呢?
那北固山下的试剑石,原不过是牵强附会的传说罢了,然而它却使辛弃疾想起了在江东建立功业、准备北伐曹魏的孙权。那南朝的宋帝刘裕,只是在史书里有几句记载说是镇江人,然而他的北征也被辛弃疾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些人物和事迹,都来到诗人笔下,这就是那首千古传诵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妈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诗人辛弃疾,从没有忘记青年时代的斗争岁月:“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六十多岁的高龄,战斗的意志却丝毫不减当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可惜的是他那老而益壮以身许国的志愿,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在这“满眼风光”的北固亭上,老去的英雄只能对长江浩叹,只能感慨“可怜白发生”。不久以后,他终于带着未酬的素志,含恨离开了人间。
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们常说“*依旧,人事全非。”其实,岂仅是换了人间,就喧哗千古*也变了样子。这北固山周围,林树葱葱,不再是当年荒萧瑟的景象。大江中心,涌现出一大块一大块的沙洲,那儿有个江心人民公社。隔江北望,在天朗的气清的日子,可以看到苏北一望无际的沃野,望到扬州城的烟树。回头再望镇江城里,那“寻常巷陌”间,竖起了烟囱,开拓了公路,建起了新楼。在豪情似火、壮志如虹的人民眼里,偏安江东的孙权、刘裕,当然算不了什么英雄;南宋小朝迁中那班权辱国、认贼作父的君臣,更是世世代代遭到唾骂。人民对大义凛然、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斗争、维护民族尊严和民族气节的英雄志士,总是永远怀着崇高的尊敬。
北固亭上,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客心洗流水”,下联是“荡胸生层云”。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对联是很贴切的。昼夜不息江水,涤荡着人们的心怀,也激动人们的遐思。纵横三百里,俯仰二千年,真如层云在胸,盘旋不已,使人忘却正置身寺北固亭上,猛听得一声浑厚的汽笛,从下游来的一艘长江大轮,正逆风破浪地驶过焦山。
1962年10月底,镇江。
作者简介:袁鹰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田钟洛。江苏省淮安县人。生于1924年。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当过中学的语文、地理、历史教员。1945年加入中国*以后,分配在学过、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在上海《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文丛》等报刊工作,担任过《新民报》的特约记者。1949年上海解放后,到《解放日报》任记者、编辑、总编室政治秘书和文教组织长等职。这年加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社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非洲的火炬》(与闻捷合着)、《悲欢》;诗集《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在美国,有一个孩子被杀死了》、《我也要戴红领巾》、《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保卫红领巾》、《五封信》、《在*身边长大》,散文集《胡伯伯向你们问好,》儿歌集《唱一唱北京》。
袁鹰
每一次来镇江,总要登一回北固山。每一次在山头那“*第一亭”上纵览长江,也总要想到苏东坡“大江东去”的名句,想起古往今来的许多人,许多事。真个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着滚滚江水,不由得首先想南宋伟大的爱国者和诗人辛弃疾。
辛弃疾同镇江渊源并不太深,只在晚年来镇江当过二年的知府。在镇江,他不曾留下象甘露寺刘备招亲之类的传奇,但却留给我们几首在北固山上写的诗词,和充溢在这些诗词里的满腔悲愤,一片豪情。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那正是强寇当前、国势日蹙的年代。江淮千里,敌骑纵横,而临安城里,却是“熏风吹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派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空气。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南宋小朝迁的统治集团里,有的苟且偷安,有的消沉懈怠,有的屈膝求和,有的私通外国。正直的人受排挤,忠诚的人被亲置,坚决主张抗敌的人更被罢黜。嚣嚣尘上的,全是妥协、退让、屈辱的议论!
在这样的时候,辛弃疾登上北固山,面临着浩荡长江,想到长江以北大片大片国土沦于敌手,请缨无路,欲战无从,怎能不使地凭栏长叹呢?
那北固山下的试剑石,原不过是牵强附会的传说罢了,然而它却使辛弃疾想起了在江东建立功业、准备北伐曹魏的孙权。那南朝的宋帝刘裕,只是在史书里有几句记载说是镇江人,然而他的北征也被辛弃疾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些人物和事迹,都来到诗人笔下,这就是那首千古传诵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妈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诗人辛弃疾,从没有忘记青年时代的斗争岁月:“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六十多岁的高龄,战斗的意志却丝毫不减当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可惜的是他那老而益壮以身许国的志愿,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在这“满眼风光”的北固亭上,老去的英雄只能对长江浩叹,只能感慨“可怜白发生”。不久以后,他终于带着未酬的素志,含恨离开了人间。
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们常说“*依旧,人事全非。”其实,岂仅是换了人间,就喧哗千古*也变了样子。这北固山周围,林树葱葱,不再是当年荒萧瑟的景象。大江中心,涌现出一大块一大块的沙洲,那儿有个江心人民公社。隔江北望,在天朗的气清的日子,可以看到苏北一望无际的沃野,望到扬州城的烟树。回头再望镇江城里,那“寻常巷陌”间,竖起了烟囱,开拓了公路,建起了新楼。在豪情似火、壮志如虹的人民眼里,偏安江东的孙权、刘裕,当然算不了什么英雄;南宋小朝迁中那班权辱国、认贼作父的君臣,更是世世代代遭到唾骂。人民对大义凛然、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斗争、维护民族尊严和民族气节的英雄志士,总是永远怀着崇高的尊敬。
北固亭上,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客心洗流水”,下联是“荡胸生层云”。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对联是很贴切的。昼夜不息江水,涤荡着人们的心怀,也激动人们的遐思。纵横三百里,俯仰二千年,真如层云在胸,盘旋不已,使人忘却正置身寺北固亭上,猛听得一声浑厚的汽笛,从下游来的一艘长江大轮,正逆风破浪地驶过焦山。
1962年10月底,镇江。
作者简介:袁鹰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田钟洛。江苏省淮安县人。生于1924年。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当过中学的语文、地理、历史教员。1945年加入中国*以后,分配在学过、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在上海《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文丛》等报刊工作,担任过《新民报》的特约记者。1949年上海解放后,到《解放日报》任记者、编辑、总编室政治秘书和文教组织长等职。这年加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社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非洲的火炬》(与闻捷合着)、《悲欢》;诗集《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在美国,有一个孩子被杀死了》、《我也要戴红领巾》、《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保卫红领巾》、《五封信》、《在*身边长大》,散文集《胡伯伯向你们问好,》儿歌集《唱一唱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