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蓬莱阁》峻青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4-23 17:37:45
登蓬莱阁 峻青 壬戌之年,仲秋八月,我来到了渤海之滨的蓬莱县,登临蓬莱阁。 说来惭愧,身为胶东人,我的家乡海阳县,与蓬莱近在咫尺我却竟然没有到过这大名鼎鼎的蓬莱阁。难怪今儿个这里的主人对此有...
登蓬莱阁
峻青
壬戌之年,仲秋八月,我来到了渤海之滨的蓬莱县,登临蓬莱阁。
说来惭愧,身为胶东人,我的家乡海阳县,与蓬莱近在咫尺我却竟然没有到过这大名鼎鼎的蓬莱阁。难怪今儿个这里的主人对此有些惊讶了。
确是名不虚传,蓬莱阁不止是以山海之势,建筑之雄而名闻遐迩,更以那绮丽雄伟的的带有一种虚幻缥缈的神秘色彩,而给人以仿佛是身临仙境之感。
是的,蓬莱这座风光优美的登州古城,千余年来,就一直有仙境的美名。蓬莱二字,自古就和神话联系在一起,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就是方丈、瀛洲、和蓬莱。据说,秦始皇东巡,就曾到这儿来寻求过长生不老之药。以后,汉武帝又接踵而来,寻仙觅宝。
他们当然是空手而回,但是,这仙境的美名,却一直久传不衰。
记得童年在学校读《幼学琼林》时,就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蓬莱弱水三千里,非飞仙不可渡。……
教师在讲解时,还加以发挥说:
“那三千里弱水,连鸡毛都要沉底,船舶就更是浮载不起,所以只有神仙才能飞渡。”
也曾读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有两句:
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富于幻想的童心,每每随着这些优美的神话传说,去神游那蓬莱仙境,飞渡那弱水三千。
如今,当亲眼看这山、这海、这阁的时候,那虚幻神秘的色彩,仍不稍衰。
我站在这蓬莱阁上,向北眺望,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这一天,天气半晴半阴,当云开日出时,可以看到长山列岛中的一群岛屿,象一颗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碧蓝的大海之中;而当海上飘浮着一片白的云雾时,那些岛屿就在这云雾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这时候,蓬莱阁也裹在那白的云雾之中,时隐时现迷离缥缈。一阵风过处,这阁显出了它雄伟的姿态,□飞高翘,朱栋流云,象要凌空飞去的样了;一阵烟涌来,这阁就隐没在烟雾之中,影影卓卓的,现出一片朦朦胧胧的影子,这就更增加了虚幻缥缈的感觉,神秘荡摇的色彩。在这种时刻,这岛,这阁,这山,这海,每每使人想起了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在蓬莱,被称为“神仙现市”,是蓬莱有名的八大景之一。而蓬莱之被称为仙境,和这儿的海市蜃楼有很大关系。
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这儿每年的春夏秋三个季节,常有海市出现。这出现的方向,是在蓬莱阁北面的大海之中。当海市出现时,只见北面海天相连之处,原先浮在海上的岛屿消失不见了,海面上突然出现一片从未见过的景致,有时是奇峰突兀,山峦相绵;有时是古木参天,荒村野寺。有时是劈面出现一座城市,城市中楼房林立,街道纵横,车马行人,熙熙攘攘……
这种虚幻的奇景,风靡了多少游人。多少人慕名而来,希望能有幸一睹为快。今天,我也是不住地眺望北面的大海,希望能看到这一奇景。可是,它却始终没有出现。这种机缘,实在是太难得了。
人们告诉我:有一个电影厂的摄影师,为了拍摄海市,每天拿着摄影机,到蓬莱阁上去等待,他等了好几个月,海市一直没有出现。后来,他等得不耐烦了,准备回厂了,还在他忙于整理行装时,海市突然出现了。当他闻知后,拿着摄影机跑去时,海市已经消失了。他连连地跺着脚,悔恨不迭。
据说,直到现在,还没有那个电影厂拍摄下海市的奇景。原因就是它出现得得太突然,而又消失得太快。但也有例外,文化局张局长告诉我:一九八一年七月十日下午出现的一次海市,竟延续了四十分钟之久,为历史上所少见。那一天,天气晴朗,远处的海面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薄雾。两点四十分,对面庙岛南侧的海面上,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两个小岛,十分钟后,这小岛的轮廓越来越清楚。岛上的山峰、树木道路,还有掩映在树木丛中的楼阁以及行人、车辆,都清晰可辨。这一天,在蓬莱阁上游览的五百多人,都看到了这个奇观。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一天的游客们有福了。
最有趣的还是我们的那位苏东坡老先生。
他在宋神宗元年(公元1805年),从黄州调至蓬莱,只干了五天登州知府,就又奉调进京。他听说这儿常有海市,就渴望一睹为快。可这时已是冬天,早过了出现海市的季节,于是,这老先生心血来潮,竟然仿效韩愈游南岳遇雨而祈神开云的故事,裨求海神,赐他海市一观。这当然是白费心机,可他居然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写出一首《登州海市》的诗。诗云: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寒岁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
……
这首诗,前面还有个小序:
予闰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尝出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天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褥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
说得活灵活现,煞有介事。其实,苏东坡并未真地看到过海市,他对海市的描绘,只不过是人们的传说和自己的想象罢了。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许多传说和神话不就是这种浪漫主义的产物吗?
还有一种更浪漫的说法是:这海市,是从大蛤蜊精嘴里喷出的气化成的。所以苏东坡的诗中,就有着“岂有贝阙藏珠宫”之句。但这种传说,也和蓬莱这个得天独厚的海域中盛产种种珍贵的贝类海味有关。在庙岛以北的海面上,有一个地方叫珍珠门。由于海流及地形的关系。珍珠门以内,产生许多别处罕见的珍贵海味,比如海参,这儿的海参是海参中最好的品种——刺参。鲍鱼,这儿的鲍鱼也是别处所没有的紫鲍。还有一种制造干贝的美味——扇贝。这儿的扇贝特别多,特别大,特别美丽,那扇子形贝壳上,布了红玛瑙似的条形花纹,贝壳张开,露出了白玉般的肉柱。所以人们说它能吐气成云,幻为海市。这些罕见的珍品,只须在珍珠门以内生长,而珍珠门外,却很难看到。这样,珍珠门也就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了。
八仙过海的神话,也产生在这里。
在蓬莱阁上,一位名叫柳妍的年青姑娘——蓬莱文管所的讲解员,把这个神话传说,讲得有声有色。她说:#p#分页标题#e#
“……我们都听说过八仙醉酒的故事。传说,他们就是在这蓬莱阁上喝醉了酒过海的。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神通,就不乘船,而凭着各自的宝物漂洋过海。蓝采和手里擎着一只花篮,他是八仙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当时才十五岁;汉钟离的宝物是蒲扇,他躺在这蒲扇上,凌波破浪;韩湘子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的侄子,他的宝物是一只洞箫,他把洞箫一吹就随着那悦耳的乐声飞过了海洋;吕洞宾是八仙中的头头,他的宝物是宝剑;何仙姑是八人中唯一的女性,她手里擎的是一枝荷花;铁拐李的宝器是个葫芦;曹国舅的宝物是云板;张果老的宝器是渔鼓,这怪老头儿,喜欢倒骑毛驴,日行万里。据说,河北的赵州桥上,还有他骑驴留下的脚印呢。好,他们就这样各自拿着自己的宝器,破浪出海了。有个成语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典故就是由此而来。其实呢,这八个人,根本就不是什么神仙,而是八名囚犯。古时候,这蓬莱对面的庙岛,名叫沙门岛,是专流放囚犯的地方,有些古典小说和戏曲中说‘发配沙门岛’,就是这个庙岛。有一次,沙门岛上有几个囚犯,趁着黑夜,抱着门板、葫芦等物件,漂过大海,逃走到了蓬莱,于是,人们就把他们说成是神仙,越传越神。从此就产生了八仙过海的神话。”
越狱的囚犯,演绎成了神通广大的神仙,这是人们对于这些反抗封建官府的囚犯们的同情,也是对他们的勇敢行动和冒险精神的赞赏。这想象力,是够丰富的了,也够浪漫了。据说,有一家电影厂,还在蓬莱拍摄过关于“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片呢。
这一些,恐怕都是蓬莱被称为仙景的原因吧。
但是,我觉得:来到蓬莱阁上,除去使人感到它的风光优美和神秘色彩之外,最明显的,还是那一股强烈的火辣辣的爱国激情,直在人们的心头汹涌。
正是这优美的风光,大好的河山,使人感到祖国的可爱,而这儿的历史、人物,和它的地理环境,就更加激发着人们的爱国热情。那雄伟的水城和抗倭名将戚继光一门忠勇的事迹,正是这蓬莱阁的另一光辉,也是它的骄傲。
这水城建筑在丹崖山下,蓬莱阁东侧,这个雄伟的军事设施,它的前身,是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建置的刀鱼寨,是为了巡守海防而建的。明时倭寇猖獗,不时从海上登陆骚扰。于是,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在这儿设立登州卫,垒土筑墙,名“备倭城”,以后又几次修建,使得它更加雄伟坚固,结构巧妙。它周长约三华里,那坚固的城墙,从丹崖山顶,蓬莱阁东侧,蜿蜒而下,一直伸展到山脚下面,形成倚山临海之势。水城的水,是从北面的大海里引进来的,设有两个水门,水门上设有巨大的水闸,平时闸门开放,船舶可以*出入;一旦有事,关上水闸,就可切断海上通道。水门外面的东西两侧,各有炮台一座,互为犄角,控制着附近海面。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曾在这儿,凭着这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水城,守卫着西到莱州,东到宁海的千里海岸,进行抗倭斗争,也凭着这构造巧妙形势险要的水城,训练水师,加强战备。
戚继光,就是这蓬莱人。他出生于将门之粗,祖辈六代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个从水就在忠心保国抗御侮的家庭熏陶下一成长的将门之子,十六岁就担任了登州指挥佥事之职,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小筑惭高枕
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
挥尘从谈兵
云护牙签满
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这是戚继光的一首五律明志诗。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民族英雄的伟大抱负和爱国激情。戚继光因战功卓著,官至太子太保、左都督,后又加封少保。而他却不慕功利,一心念着抗倭的大业,国家的靖平。“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多么崇高的情怀啊!
他的另一首七律《过文登营》,更抒发了他的这种一心为国崇高情怀:
冉冉双帆渡海涯
晴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
独有长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
潮平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图微茫外
未敢忘危负的华
戚继光时刻没有忘记的倭寇的猖獗,他未负年华,十六岁袭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二十六岁又晋升为署部指挥佥事,担当起防御山东沿海倭寇的重任。全一面率部与倭寇作战,一面在水城操练水师,加强战备。经过多次战斗,山东沿海的倭患终于平息。而东南沿海的倭患又起。于是,他又被调任浙江都司佥事,镇守宁波一带海面,并以农民和矿工,组织一支骁勇善战的戚家军,屡挫倭寇,一次就歼战五千多名,终于把倭寇赶出了浙江沿海。以后,当福建又有了倭寇骚扰时,戚继光又奉命援闽,迅速荡平了横屿、牛田、林墩三大倭寇巢穴。不久,东南沿海,也告靖平了。
这位在中华民族的抗御外侮的史书上,写下了光辉一页的战功显赫的民族英雄,到老年时,遇到了奸臣的弹劾,又回到了老家蓬莱,在水城旁边的蓬莱城里,度过了他的残年。一个传说是,最后他还是死于权臣的阴谋暗杀之中。我曾看一过香港拍的一部电影《密杀令》,写的就是戚继光怎样被权臣的毒药毒死的。看过后,心情一直沉重了好多天。
为了纪念这位抗倭名将,人们在戚家祠堂旁边,修了一座高大的牌楼:“父子总督”坊。这牌楼,至今还巍然耸立地蓬莱城里,激励着千百万游人的爱国热情。
站在这蓬莱阁上,远眺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辽阔海域,俯瞰这气势雄伟构造巧妙的水城,怎能不使人缅怀那过去的伉倭英雄,激发起今天的爱国激情呢。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年冯玉祥将军在登临蓬莱阁时题下的“碧海丹心”四个大字,正是这种心情的抒发。
那是一九三四年五月,冯玉祥怀着抑郁的心情,从泰山来到了蓬莱。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猖狂侵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浪潮。做为爱国将领的冯玉祥先生,力主抗战,并与*合作,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进行了举国闻名的察哈尔抗战。但却因遇到了蒋介石的破坏和日寇的进攻而失败,冯玉祥*息影泰山,忧愤难平。在来到蓬莱的当天,他就去瞻仰了戚继光的祠堂,并写了一副对联,刻在戚祠。这对联是:
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
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p#分页标题#e#
以后,他又在蓬莱阁上,疾挥巨笔,写下了:“碧海丹心”四个大字。
这字,苍劲凝重,充分表达了冯玉祥的爱国激情,也充分流露出他心中的抑郁悲愤之忱。
是的,当我们看着这刻石时,完全可以想见当年冯玉祥登临蓬莱阁的心情:东北沧陷,全国人民的抗日激情,象火山爆发;而他却*隐居山林,以读书习字打发光阴,而当他站蓬莱阁上,纵目远眺,望着大海那边的东北大地上,敌骑纵横,妖气四起,而他地被束住了手脚,无能为力。他还不能“继前贤”,象戚继光那样的“驱劲敌”,而却只有向着这万顷碧海,表抒他的一片丹心了!
这是冯玉祥将军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当然,这悲剧的历史,如今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这蓬莱阁的风物,却永远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激情。我看到,就在这蓬莱阁上,当人们听到讲解员讲解上面我写到了那些历史事实时,许多人的脸上,都表现出了激动的神色。有一位身着军服的海军战士,站在“碧海丹心”的刻石旁边,默默地用食指在他的胸前用力地写下了“碧海丹心”四个大字,然后,转回身去,高高地抬起头来,仰望着水天一碧的茫茫大海,脸上的神色,是那么庄严肃穆。
我深深地理解他的感情。
他是要把这“碧海丹心”四个大字,牢牢地刻在他那火热的心中。这,不也正是所有的人的共同情感吗?
是的,如今,当我们站在蓬莱阁上,看着这仙境优美风光,眺望着水天苍茫一碧无垠的辽阔海域,缅怀着先烈们御侮卫国的英雄业绩时,怎能不倍加感到我们祖国的可爱,民族自豪,自己的神圣职责呢?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上海
峻青
壬戌之年,仲秋八月,我来到了渤海之滨的蓬莱县,登临蓬莱阁。
说来惭愧,身为胶东人,我的家乡海阳县,与蓬莱近在咫尺我却竟然没有到过这大名鼎鼎的蓬莱阁。难怪今儿个这里的主人对此有些惊讶了。
确是名不虚传,蓬莱阁不止是以山海之势,建筑之雄而名闻遐迩,更以那绮丽雄伟的的带有一种虚幻缥缈的神秘色彩,而给人以仿佛是身临仙境之感。
是的,蓬莱这座风光优美的登州古城,千余年来,就一直有仙境的美名。蓬莱二字,自古就和神话联系在一起,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就是方丈、瀛洲、和蓬莱。据说,秦始皇东巡,就曾到这儿来寻求过长生不老之药。以后,汉武帝又接踵而来,寻仙觅宝。
他们当然是空手而回,但是,这仙境的美名,却一直久传不衰。
记得童年在学校读《幼学琼林》时,就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蓬莱弱水三千里,非飞仙不可渡。……
教师在讲解时,还加以发挥说:
“那三千里弱水,连鸡毛都要沉底,船舶就更是浮载不起,所以只有神仙才能飞渡。”
也曾读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有两句:
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富于幻想的童心,每每随着这些优美的神话传说,去神游那蓬莱仙境,飞渡那弱水三千。
如今,当亲眼看这山、这海、这阁的时候,那虚幻神秘的色彩,仍不稍衰。
我站在这蓬莱阁上,向北眺望,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这一天,天气半晴半阴,当云开日出时,可以看到长山列岛中的一群岛屿,象一颗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碧蓝的大海之中;而当海上飘浮着一片白的云雾时,那些岛屿就在这云雾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这时候,蓬莱阁也裹在那白的云雾之中,时隐时现迷离缥缈。一阵风过处,这阁显出了它雄伟的姿态,□飞高翘,朱栋流云,象要凌空飞去的样了;一阵烟涌来,这阁就隐没在烟雾之中,影影卓卓的,现出一片朦朦胧胧的影子,这就更增加了虚幻缥缈的感觉,神秘荡摇的色彩。在这种时刻,这岛,这阁,这山,这海,每每使人想起了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在蓬莱,被称为“神仙现市”,是蓬莱有名的八大景之一。而蓬莱之被称为仙境,和这儿的海市蜃楼有很大关系。
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这儿每年的春夏秋三个季节,常有海市出现。这出现的方向,是在蓬莱阁北面的大海之中。当海市出现时,只见北面海天相连之处,原先浮在海上的岛屿消失不见了,海面上突然出现一片从未见过的景致,有时是奇峰突兀,山峦相绵;有时是古木参天,荒村野寺。有时是劈面出现一座城市,城市中楼房林立,街道纵横,车马行人,熙熙攘攘……
这种虚幻的奇景,风靡了多少游人。多少人慕名而来,希望能有幸一睹为快。今天,我也是不住地眺望北面的大海,希望能看到这一奇景。可是,它却始终没有出现。这种机缘,实在是太难得了。
人们告诉我:有一个电影厂的摄影师,为了拍摄海市,每天拿着摄影机,到蓬莱阁上去等待,他等了好几个月,海市一直没有出现。后来,他等得不耐烦了,准备回厂了,还在他忙于整理行装时,海市突然出现了。当他闻知后,拿着摄影机跑去时,海市已经消失了。他连连地跺着脚,悔恨不迭。
据说,直到现在,还没有那个电影厂拍摄下海市的奇景。原因就是它出现得得太突然,而又消失得太快。但也有例外,文化局张局长告诉我:一九八一年七月十日下午出现的一次海市,竟延续了四十分钟之久,为历史上所少见。那一天,天气晴朗,远处的海面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薄雾。两点四十分,对面庙岛南侧的海面上,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两个小岛,十分钟后,这小岛的轮廓越来越清楚。岛上的山峰、树木道路,还有掩映在树木丛中的楼阁以及行人、车辆,都清晰可辨。这一天,在蓬莱阁上游览的五百多人,都看到了这个奇观。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一天的游客们有福了。
最有趣的还是我们的那位苏东坡老先生。
他在宋神宗元年(公元1805年),从黄州调至蓬莱,只干了五天登州知府,就又奉调进京。他听说这儿常有海市,就渴望一睹为快。可这时已是冬天,早过了出现海市的季节,于是,这老先生心血来潮,竟然仿效韩愈游南岳遇雨而祈神开云的故事,裨求海神,赐他海市一观。这当然是白费心机,可他居然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写出一首《登州海市》的诗。诗云: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寒岁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
……
这首诗,前面还有个小序:
予闰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尝出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天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褥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
说得活灵活现,煞有介事。其实,苏东坡并未真地看到过海市,他对海市的描绘,只不过是人们的传说和自己的想象罢了。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许多传说和神话不就是这种浪漫主义的产物吗?
还有一种更浪漫的说法是:这海市,是从大蛤蜊精嘴里喷出的气化成的。所以苏东坡的诗中,就有着“岂有贝阙藏珠宫”之句。但这种传说,也和蓬莱这个得天独厚的海域中盛产种种珍贵的贝类海味有关。在庙岛以北的海面上,有一个地方叫珍珠门。由于海流及地形的关系。珍珠门以内,产生许多别处罕见的珍贵海味,比如海参,这儿的海参是海参中最好的品种——刺参。鲍鱼,这儿的鲍鱼也是别处所没有的紫鲍。还有一种制造干贝的美味——扇贝。这儿的扇贝特别多,特别大,特别美丽,那扇子形贝壳上,布了红玛瑙似的条形花纹,贝壳张开,露出了白玉般的肉柱。所以人们说它能吐气成云,幻为海市。这些罕见的珍品,只须在珍珠门以内生长,而珍珠门外,却很难看到。这样,珍珠门也就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了。
八仙过海的神话,也产生在这里。
在蓬莱阁上,一位名叫柳妍的年青姑娘——蓬莱文管所的讲解员,把这个神话传说,讲得有声有色。她说:#p#分页标题#e#
“……我们都听说过八仙醉酒的故事。传说,他们就是在这蓬莱阁上喝醉了酒过海的。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神通,就不乘船,而凭着各自的宝物漂洋过海。蓝采和手里擎着一只花篮,他是八仙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当时才十五岁;汉钟离的宝物是蒲扇,他躺在这蒲扇上,凌波破浪;韩湘子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的侄子,他的宝物是一只洞箫,他把洞箫一吹就随着那悦耳的乐声飞过了海洋;吕洞宾是八仙中的头头,他的宝物是宝剑;何仙姑是八人中唯一的女性,她手里擎的是一枝荷花;铁拐李的宝器是个葫芦;曹国舅的宝物是云板;张果老的宝器是渔鼓,这怪老头儿,喜欢倒骑毛驴,日行万里。据说,河北的赵州桥上,还有他骑驴留下的脚印呢。好,他们就这样各自拿着自己的宝器,破浪出海了。有个成语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典故就是由此而来。其实呢,这八个人,根本就不是什么神仙,而是八名囚犯。古时候,这蓬莱对面的庙岛,名叫沙门岛,是专流放囚犯的地方,有些古典小说和戏曲中说‘发配沙门岛’,就是这个庙岛。有一次,沙门岛上有几个囚犯,趁着黑夜,抱着门板、葫芦等物件,漂过大海,逃走到了蓬莱,于是,人们就把他们说成是神仙,越传越神。从此就产生了八仙过海的神话。”
越狱的囚犯,演绎成了神通广大的神仙,这是人们对于这些反抗封建官府的囚犯们的同情,也是对他们的勇敢行动和冒险精神的赞赏。这想象力,是够丰富的了,也够浪漫了。据说,有一家电影厂,还在蓬莱拍摄过关于“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片呢。
这一些,恐怕都是蓬莱被称为仙景的原因吧。
但是,我觉得:来到蓬莱阁上,除去使人感到它的风光优美和神秘色彩之外,最明显的,还是那一股强烈的火辣辣的爱国激情,直在人们的心头汹涌。
正是这优美的风光,大好的河山,使人感到祖国的可爱,而这儿的历史、人物,和它的地理环境,就更加激发着人们的爱国热情。那雄伟的水城和抗倭名将戚继光一门忠勇的事迹,正是这蓬莱阁的另一光辉,也是它的骄傲。
这水城建筑在丹崖山下,蓬莱阁东侧,这个雄伟的军事设施,它的前身,是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建置的刀鱼寨,是为了巡守海防而建的。明时倭寇猖獗,不时从海上登陆骚扰。于是,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在这儿设立登州卫,垒土筑墙,名“备倭城”,以后又几次修建,使得它更加雄伟坚固,结构巧妙。它周长约三华里,那坚固的城墙,从丹崖山顶,蓬莱阁东侧,蜿蜒而下,一直伸展到山脚下面,形成倚山临海之势。水城的水,是从北面的大海里引进来的,设有两个水门,水门上设有巨大的水闸,平时闸门开放,船舶可以*出入;一旦有事,关上水闸,就可切断海上通道。水门外面的东西两侧,各有炮台一座,互为犄角,控制着附近海面。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曾在这儿,凭着这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水城,守卫着西到莱州,东到宁海的千里海岸,进行抗倭斗争,也凭着这构造巧妙形势险要的水城,训练水师,加强战备。
戚继光,就是这蓬莱人。他出生于将门之粗,祖辈六代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个从水就在忠心保国抗御侮的家庭熏陶下一成长的将门之子,十六岁就担任了登州指挥佥事之职,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小筑惭高枕
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
挥尘从谈兵
云护牙签满
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这是戚继光的一首五律明志诗。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民族英雄的伟大抱负和爱国激情。戚继光因战功卓著,官至太子太保、左都督,后又加封少保。而他却不慕功利,一心念着抗倭的大业,国家的靖平。“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多么崇高的情怀啊!
他的另一首七律《过文登营》,更抒发了他的这种一心为国崇高情怀:
冉冉双帆渡海涯
晴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
独有长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
潮平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图微茫外
未敢忘危负的华
戚继光时刻没有忘记的倭寇的猖獗,他未负年华,十六岁袭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二十六岁又晋升为署部指挥佥事,担当起防御山东沿海倭寇的重任。全一面率部与倭寇作战,一面在水城操练水师,加强战备。经过多次战斗,山东沿海的倭患终于平息。而东南沿海的倭患又起。于是,他又被调任浙江都司佥事,镇守宁波一带海面,并以农民和矿工,组织一支骁勇善战的戚家军,屡挫倭寇,一次就歼战五千多名,终于把倭寇赶出了浙江沿海。以后,当福建又有了倭寇骚扰时,戚继光又奉命援闽,迅速荡平了横屿、牛田、林墩三大倭寇巢穴。不久,东南沿海,也告靖平了。
这位在中华民族的抗御外侮的史书上,写下了光辉一页的战功显赫的民族英雄,到老年时,遇到了奸臣的弹劾,又回到了老家蓬莱,在水城旁边的蓬莱城里,度过了他的残年。一个传说是,最后他还是死于权臣的阴谋暗杀之中。我曾看一过香港拍的一部电影《密杀令》,写的就是戚继光怎样被权臣的毒药毒死的。看过后,心情一直沉重了好多天。
为了纪念这位抗倭名将,人们在戚家祠堂旁边,修了一座高大的牌楼:“父子总督”坊。这牌楼,至今还巍然耸立地蓬莱城里,激励着千百万游人的爱国热情。
站在这蓬莱阁上,远眺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辽阔海域,俯瞰这气势雄伟构造巧妙的水城,怎能不使人缅怀那过去的伉倭英雄,激发起今天的爱国激情呢。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年冯玉祥将军在登临蓬莱阁时题下的“碧海丹心”四个大字,正是这种心情的抒发。
那是一九三四年五月,冯玉祥怀着抑郁的心情,从泰山来到了蓬莱。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猖狂侵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浪潮。做为爱国将领的冯玉祥先生,力主抗战,并与*合作,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进行了举国闻名的察哈尔抗战。但却因遇到了蒋介石的破坏和日寇的进攻而失败,冯玉祥*息影泰山,忧愤难平。在来到蓬莱的当天,他就去瞻仰了戚继光的祠堂,并写了一副对联,刻在戚祠。这对联是:
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
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p#分页标题#e#
以后,他又在蓬莱阁上,疾挥巨笔,写下了:“碧海丹心”四个大字。
这字,苍劲凝重,充分表达了冯玉祥的爱国激情,也充分流露出他心中的抑郁悲愤之忱。
是的,当我们看着这刻石时,完全可以想见当年冯玉祥登临蓬莱阁的心情:东北沧陷,全国人民的抗日激情,象火山爆发;而他却*隐居山林,以读书习字打发光阴,而当他站蓬莱阁上,纵目远眺,望着大海那边的东北大地上,敌骑纵横,妖气四起,而他地被束住了手脚,无能为力。他还不能“继前贤”,象戚继光那样的“驱劲敌”,而却只有向着这万顷碧海,表抒他的一片丹心了!
这是冯玉祥将军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当然,这悲剧的历史,如今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这蓬莱阁的风物,却永远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激情。我看到,就在这蓬莱阁上,当人们听到讲解员讲解上面我写到了那些历史事实时,许多人的脸上,都表现出了激动的神色。有一位身着军服的海军战士,站在“碧海丹心”的刻石旁边,默默地用食指在他的胸前用力地写下了“碧海丹心”四个大字,然后,转回身去,高高地抬起头来,仰望着水天一碧的茫茫大海,脸上的神色,是那么庄严肃穆。
我深深地理解他的感情。
他是要把这“碧海丹心”四个大字,牢牢地刻在他那火热的心中。这,不也正是所有的人的共同情感吗?
是的,如今,当我们站在蓬莱阁上,看着这仙境优美风光,眺望着水天苍茫一碧无垠的辽阔海域,缅怀着先烈们御侮卫国的英雄业绩时,怎能不倍加感到我们祖国的可爱,民族自豪,自己的神圣职责呢?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上海
上一篇: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
下一篇: 《落日》林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