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野的一生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不愿入仕为官?
古代因为仕途不顺而心灰意冷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数,他们中的部分人选择远离沉浮不定的官场,另辟蹊径。陶渊明躬耕垄庙,收获了自在与逍遥;孟浩然归隐山林,得到了潇洒与悠闲。北宋时期也有这样一位世外高人,他克服了世人所有的功利心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的孤独感,一生都隐居于外人打扰的乡间野外,他就是魏野。
魏野,字仲先,原是蜀地人,后迁居陕州并在此定居,世代都务农。魏野从小就十分刻苦努力的学习,学业极佳,他的诗名很早就远传,很多有名之士很早就知道他的存在,有些人甚至还来主动与他结交,其中就包括宰相寇准。魏野虽有才,但是他并不热衷于功名利禄,他的一生都没有踏入仕途。
魏野一直居住在陕州东郊,他在土崖边凿洞,取名为“乐天洞”,又在洞前亲手盖建草房,取名为“草堂”,并自号“草堂居士”。他还在草堂的四周开垦田地,亲自耕种庄稼、植竹栽树,还凿引泉水从堂边流过,不仅能够自给自足,环境也十分有趣清幽。农闲时间,他就在草堂、竹林间弹琴吟诗,饮酒娱乐,享受着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对于前来拜访的宾客,不论是士大夫还是文人百姓,魏野不分贵贱都以礼相待。
受到居住环境与心境的影响,魏野的诗风十分清淡朴实,带着大自然的气息,却不存在艰涩与苦瘦,在当时深受士大夫们的喜爱,甚至俘获了辽国契丹皇帝的芳心。辽国皇帝派遣使者来到宋朝都城,向宋真宗求取《魏野诗集》下半部以求配全。宋真宗深受感动,认为魏野为国争光了,就请他入仕为官。魏野以“糜鹿之性,顿缨则狂,岂可瞻对殿墀”为由,拒绝了宋真宗的邀请,依旧生活在田林之中。他认为在田地中耕种,即使再贫穷,也是神仙的日子,这也是他一生的理想与追求。田间生活是一种享受,比起凶险万分的朝堂,种田虽然辛苦但是不痛苦,宁静淡泊的生活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这也是他不愿入仕为官的根本原因。
寇准被罢京官后,被贬为陕州知州,他曾经亲自拜访魏野,那时的魏野年近50岁,他认为自己通晓历史,已经看透了世态炎凉,便赠诗劝寇准:“好去天上辞将相,归来平地做神仙。”
天禧三年,魏野的表兄去世,他十分悲伤,在六天后也无疾而终。第二年,宋真宗下诏旌表,称之为“陕州处士”,追赠秘书省著作郎。
魏野宁可清贫耕种也不随波逐流,入仕为官,他的这种看破世俗的精神为后人赞颂,他居住过的草堂山庄被誉为陕州八景之一——“草堂春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微星mini-ITX规格RTX2070显卡曝光:单风扇设计
下一篇: 要不我把裤子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