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杀子之仇,曹操还去接纳张绣的原因是什么?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杀子之仇理应不共戴天,为何曹操却放过了张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痛失长子曹昂、爱将典韦、侄儿曹安民,加上最心爱的丁夫人因为这件事和自己分道扬镳,当再次面对张绣时,想必曹操的心情也十分不好受。然而当张绣再次选择投降时,曹操没有把愤怒挂在脸上,当场把张绣处死为亲人们报仇,而是亲切地拉着张绣的手,一起参加盛大的宴会,甚至为儿子娶了张绣的女儿,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曾经能为了父亲的死向徐州进军,为何在张绣来投时曹操能放下杀子血仇甚至和张绣结为亲家呢?
一、雄踞宛城,倒戈一击
张绣出身武威郡张氏,为凉州豪族,因为英武有又有气概,为人很讲义气,张绣得到本郡民众的拥护,成为凉州豪杰。张绣的季父张济曾是董卓部将,在董卓死后为割据的军阀之一,张绣来投奔后对自己的侄儿非常好,张绣也因为军功加上叔父的萌阴下升至建忠将军,封宣威侯。然而好景不长,“张济饥饿,出至南阳,攻穰,战死”,张济的部队被张绣接管。南阳郡在荆州境内,属于刘表的管辖范围,在收编完叔父的军队后张绣并没有立刻向荆州牧刘表报仇,而是收兵退出穰城,刘表也向张绣表达歉意,两人结成联盟,刘表将张绣安排在宛城,而张绣也答应作为门户替刘表抵御外敌。
建安二年(197),曹操南征,军队驻扎在淯水,张绣率众投降。就在这时,曹操因为轻易得胜而忘乎所以的老毛病又犯了,在看到漂亮的张济遗孀邹夫人后,曹操不仅脚都站不住了,还纳了她为妾。这让张绣怒火中烧,毕竟张济一手将张绣提拔起来,还对他多加照顾,曹操这番行为无疑是对他和叔父的羞辱,因此怀恨在心。在听闻张绣不太高兴的时候,曹操也有的慌了,就打算秘密杀掉张绣。那时的曹操虽然已经有四十三岁了,但还是难过美人关,导致他和张绣反目成仇,“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
二、毒士之谋,明哲保身
张绣之所以如此反复也和其手下的谋士贾诩有关,张绣能够放弃仇恨选择与刘表联手,就是贾诩的建议。贾诩的这个建议无疑是非常好的,此时的刘表早已胸无壮志,又害怕北方正在冉冉升起的曹操,张绣善武,能够成为刘表的第一道防线。而张济曾为董卓手下,名声自然也不怎么样,也只有好养士的刘表愿意收留张绣。而在曹操北伐时劝张绣立刻投降,是因为此时的曹操刚刚迎回汉献帝,被封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哪怕东汉已经名存实亡,但曹操依然代表朝廷,锋芒正盛的他是张绣不能正面交锋的,一开始就投降不仅能避其锋芒、博得曹操的好感,同时还能保存实力,一举多得的事,和刘表的联盟关系破裂了也无关紧要。
当得知曹操要秘密除掉自己时,之前劝自己投降的贾诩又站了出来,帮张绣“坑”了曹操一把,打退了曹操。在得知曹操回援许都后,张绣不顾贾诩“不可追也,追必败”的劝阻,和刘表又联合起来夹击曹军,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此时贾诩又站出来表示可以追击了,得胜后贾诩解释道:“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曹操之所以放过张绣是因为这时袁绍打算袭击许都,就在曹操积极准备对付袁绍时,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再次选择向曹操投降,得到曹操的重用。
三、自食其果,祸福相依
曹操在宛城的战败主要原因是自己的见色起意,在处理和张绣的矛盾也没有做好,导致自己当成后继人培养的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死于乱军之中。而且因为曹昂是为曹操断后而死,其养母丁夫人和曹操大吵一架,然后诀别,这件事在曹操心中一直都是个疙瘩,直到临死之前曹操还念念不忘,“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修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但事已至此,此时的儿女情长远不如袁绍的威胁大,因此在张绣来投后,曹操吸取教训,不仅冰释前嫌,还结为亲家。
曹操这么做也是有他的目的,张绣骁勇,可为抗击袁绍的将军,同时稳住张绣,不仅是稳住了自己的后方,不至于两线开战,还能向世人展示:我曹操用人不拘一格,真心来投就能获得我的信赖。同时,曹操也有自己的优势,正如贾诩所说:“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通过一系列行动,曹操收获了张绣的忠心,也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张绣因为杀了曹操的长子、侄儿和爱将,两人有着深仇大恨,然而能够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两人自然也是拿得起放得下。张绣投靠曹操而不是袁绍,最为重要的是那时的袁绍强盛,看不起曹操,自然也看不起锦上添花的张绣,但曹操正在生死存亡之际,哪怕心里不愿意也得善待张绣。而曹操也肯定不想重蹈覆辙,况且张绣身边还有一个爱出“馊主意”的贾诩,万般无奈的曹操只得接受张绣的投降,稳定后方的同时收获一员猛将,可以说是两人都可以接受的双赢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第一章 程序设计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