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临终前安排了四位重臣,为何下场却都不好呢?
1735年,雍正皇帝在圆明园驾崩,雍正帝似乎对自己的这一天有所预料,所以早已经安排了后世,留下了四位重臣辅佐新皇乾隆,这四位顾命大臣最后命运究竟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雍正帝在临终前召见了一批亲王和朝廷重臣,并任命他们为顾命大臣,辅佐年轻的乾隆皇帝一同办理军国大事。雍正指定的顾命大臣共有七人,其中有四人为核心成员,他们是: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非核心成员三人,分别是领侍卫内大臣(侍卫亲军统领,正一品)丰盛额、讷亲,内大臣(协助领侍卫内大臣掌管侍卫亲军,从一品)兼户部侍郎海望。
由于受到秘密建储的限制,乾隆一直没有太子的名号,也因此无法培植自己的羽翼,更谈不上掌握什么*。包括乾隆继承大位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仍然没有充分的人事任免权,对于政权和军权缺少足够的掌控力,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乾隆对四大臣,与其说是信赖,不如说是依赖。
随着乾隆地位的渐渐稳固,他和四大臣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首先就是和庄亲王允禄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不愉快。其中最明显的事情就是允禄所分管的宗人府,作为皇帝的乾隆竟然无从插手,无权干涉,但乾隆此时还只能隐忍,不便发作。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之后,乾隆发现这四位重臣中,皇叔们虽说是宗亲,却远不如鄂尔泰张廷玉来的忠心,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乾隆借口三年丧期将满,将允禄和允礼排除在军机处以外,鄂尔泰和张廷玉二人得到重用,讷亲也成为军机大臣,此外还增加了海望、纳延泰、班第三人,使得军机大臣的数量达到六人,与雍正朝相比,增加了一倍。
重权在握的两位皇叔,其自身情况有很多的不同。允礼因为长期患病,对于权力没有表现出欲望,在乾隆进行人事调整的前后,他恰好染上足疾,行走不便,所以他的心思全在自己身上,王大臣一职被削夺后,正好是一种解脱,于是他安心回家养病。乾隆三年,这位康熙帝的皇子、当今的皇叔病逝,算起来是四大臣中结局稍好的一位。
庄亲王允禄情形完全不同。允禄在康熙朝就一直受宠,雍正朝继续得到恩遇,到了乾隆朝更是位高权重。此外,乾隆和允禄还有一层特殊关系,康熙六十年时,乾隆曾被康熙带入宫中抚养,生活上就一直由允禄的母亲密妃照顾,因此,乾隆和这位皇叔的感情非同一般。
就是这层关系害了允禄,他自认为自己的地位特殊,对于宗室的事务干涉过多,引起了乾隆的不快,最终没能在人事调整中进入权力中枢军机处,从此后允禄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从此之后,允禄渐渐变得前瞻后顾,唯唯诺诺,生怕招惹出什么事情来,可让人意外的是,正是允禄这种避祸心态竟成了日后被惩罚的罪证。不久,乾隆指责允禄遇事不肯承担责任,不知为国分忧。
乾隆在之后给他列出的另一项罪名是结党营私,私下与弘皙、弘升等宗室成员密切交往。因此允禄受到了严厉打压,被罚俸五年,虽然之后允禄也曾被授予议政大臣,但始终被乾隆所防备,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允禄病逝,享年73岁。
而作为非宗室的两大核心人物鄂尔泰和张廷玉,在军机处中是一对死敌,这对乾隆来说是也是他所需要的,在没有培植出自己的亲信之前,乾隆只能表现出安于现状的架势,乐得周旋与两党之间。
但忍耐也是有限度的,乾隆七年(1742年)二月,乾隆帝对鄂尔泰的不满达到了顶点,他严厉斥责鄂尔泰即不善于选择门生,又不能教育好儿子,而且犯有结党营私之过。而此时的张廷玉一党落井下石,门生故吏们纷纷弹劾鄂尔泰的种种不法。
经过这场变故之后,鄂尔泰威风扫地、颜面尽失。至于鄂党,失去了往日的强势。乾隆九年(1744年)冬,鄂尔泰患病卧床,在与病魔抗争了一段时间后,在第二年春天病故。而在十年之后,因为胡中藻一案,鄂尔泰家族再次受到牵连,鄂尔泰的两个儿子被逼自尽,鄂家从此一败涂地。
至于张廷玉,熟悉的人就太多了,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时受到乾隆的种种羞辱,最终被夺爵罢免配享太庙的资格,死后乾隆又考虑到雍正帝的遗诏以及张廷玉的种种功绩,才不情不愿地恢复了他的配享资格。
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在自己的政权得到高度集中后,对于雍正留下的这几个顾命大臣一一进行了打击清洗,不知此番作为会不会有鸟尽弓藏的嫌疑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下一篇: 网站优化推广仅仅只是发软文吗?你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