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宽厚的朱元璋长子,朱标最后怎么去世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标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在登基即位的同时,朱元璋册封自己的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洪武三年(1370年)春,朱元璋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其余得封侯、伯等爵位者近百人,都赐予誓书铁券,允其世袭。然而仅仅二十年后,这些曾经追随朱元璋征战天下的功臣宿将们,开始一个个的被送上断头台,从此拉开了洪武末年大杀功臣的序幕。对于父亲的这些举动,身为皇太子的朱标曾极力劝阻并反对,他认为父亲刚猛太过,应该宽和以待有功之臣,然而这位对兄弟有爱,对臣下宽和的皇太子却没有等到自己继位的那一天。
朱标,明太祖朱元璋第一个儿子,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建文帝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异母兄。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从小就被父亲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即便弟弟们犯有过错,朱标也是第一时间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因此在诸皇子中威信最高。为了培养儿子,朱元璋让宋濂等名儒为师授其经学等各种知识,因此朱标的性格和自己的父亲截然不同,与父亲的刚猛杀伐不同,朱标是一个宽容仁慈之人。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并立朱标为世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之后成为一代明君,朱元璋教导朱标说:““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俭,成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长富贵,习于安乐。外出时应沿途查访,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以知我创业的不易。”
洪武元年(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标被立为太子。朱元璋对朱标极其爱护,命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并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太子。东宫的官属人员可以称得上是大明王朝精英中的精英。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这样的豪华阵容可以看出老朱对于太子的重视和期望。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更是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以增长太子的理政能力。除此之外,他让诸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并挑选国子监学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多个才俊青年伴读。在教学中,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礼法行事。朱元璋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训导太子,要他明白创业的不易,守成的艰辛。朱标尽管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绔之习。他生性聪颖、忠厚,颇能领会,而且还尽心受教,长大后,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
洪武十年(1377年),朱标二十二岁,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并告诫说:“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要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一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我从作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著办,才能保得住天下。”从此,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对于一些不法勋贵采取严厉的做法,朱标表示反对,劝说朱元璋不要杀人太多,他每每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但多因与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难行其道。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朱标病薨,时年仅三十七岁,谥“懿文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并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朱棣即位以后复称懿文太子)。朱允炆即位仅仅四年就在靖难之役中被击败,从此不知所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centOS上的基础文件操作
下一篇: 达梦数据库备份与还原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