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数据库理论——范式的分类与判断
一、数据库设计的目标(从合理组织数据加以存储的角度):
1).数据的冗余度小;
2).共享性高;
解决方法:
对模式进行分解,分解成一组关系模式,每一关系模式对应一个基本表;使用时,将多个关系模式进行自然连接,构成完整的关系模式。
二、关系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呢?
以描述学校的数据库为例,属性如下:
学生的学号(sno)、所在系(sdept)、系主任名字(dname)、课程名(cname)、成绩(grade);
关系模式 Student (sno, sdept, dname, cname, grade);
语义:一个系有若干学生,一个学生只属于一个系;
一个系只有一个主任;
一个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一门课程有若干学生选修;
每个学生选修的每门课程都有一个成绩;
1)数据冗余度大;
例中:每一个系主任的名字重复出现;
2)插入异常(即:该插的数据无法插入到表中);
例中:如果一个系刚成立,尚无学生,我们就无法将该系及系主任信息存如数据库;
3)删除异常(即:不该删除的对象,不得不删);
例中:如果某个系的学生都毕业了,在删除该系学生信息时,把这个系及系主任信息也删除了;
4)更新/修改异常;
例中:某系更换系主任后,需要修改与该系学生有关的每一个元组;
总结:student关系模式不是一个“好”的模式,由于模式中某些属性之间存在依赖关系,需要通过分解关系模式来消除其中不合适的依赖;
三、那么分解关系模式遵循什么样的要求呢?
——规范化:定义一组关系模式应该符合的要求(范式);这样的关系模式就不存在某些操作异常,且减少了数据冗余;
范式的分类:(要求越来越严格)1NF——> 2NF ——> 3NF——> BCNF ——> 4NF
1NF : 如果一个关系模式 R 的每个属性都是不可再分的基本数据项,那么称 R 为一范式;
2NF: 在 R 属于一范式的基础上,满足每一个非主属性都完全依赖于 R 的候选码,那么称 R 为二范式;
3NF: 在 R 属于二范式的基础上,满足不含非主属性对候选码的传递依赖,那么称 R 为三范式;【即,消除了非主属性的传递依赖】
BCNF: 在 R 属于三范式的基础上,满足每一函数依赖的决定因素都包含候选码,那么称 R 为 BC范式;【即,消除了主属性的传递依赖和部分依赖】
总结:即使关系模式达到BCNF,消除了主属性对码的部分依赖和传递依赖,在函数依赖的范畴类解决了数据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但仍可能存在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
4NF: 在 R 属于BCNF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出现的非平凡的多值依赖K→→A
,K→→B
,分表。【即,消除多值依赖,只允许函数依赖】
四、补充:多值依赖
多值依赖是属性之间的一对多关系,记为K→→A;
平凡的多值依赖:全集U=K+A
,一个K可以对应于多个A,即K→→A
。此时整个表就是一组一对多关系。
非平凡的多值依赖:全集U=K+A+B
,一个K可以对应于多个A,也可以对应于多个B,A与B互相独立,即K→→A
,K→→B
。整个表有多组一对多关系。
例:关系模式WSC(W,S,C)
,W表示仓库,S表示保管员,C表示商品
假设每个仓库有若干个保管员,有若干个商品;每个保管员保管所在的仓库的多个商品;每个商品会被多个保管员保管。这张表满足W→→S
且W→→C
。这就是非平凡的多值依赖。
欢迎交流与指正!*~* *~*
上一篇: 05 shell编程之正则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