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裤子有没有裤裆?为何注重跪坐之礼
古人裤子有没有裤裆?为何注重跪坐之礼?
春秋战国奉行周礼,时人对礼节十分考究。
在周礼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一套以跪坐之礼为基础的礼仪制度。现代人喜欢坐在凳子上,将双腿随意垂在地上,这种姿势被古人称为“箕踞”,是一种相当不礼貌的动作。据说,钟会在召见嵇康时,嵇康便随意地“箕踞而坐”,此举被钟会视作失礼,嵇康也因此遭到报复枉送性命。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传统的礼仪中,怎么坐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跪坐是汉族古时的居坐的一种方式,即:正坐,也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也就是现在日本人的坐姿。这种坐姿初学之时不宜久坐,才不致坐伤筋骨。而至祭祀宴请时,正坐姿势稍有变化,即臀部离开脚踝,上身挺直,以示庄重。
也因此,直到凳子出现前,中国人实行的都是分餐制。聚餐时,人们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席地而坐,俎案而食。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五个人一人一案,是典型的分餐制。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现,奠定了围坐吃饭的物质基础,人们逐渐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顺应的改变为合餐制。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采用“跪坐”这种坐姿呢?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服装习惯。
古人的裤子大多没有裤裆,袍服中大多是“真空”的,所以“箕踞而坐”往往会露出器官,极其不雅。
说起来或许有些匪夷所思,但这是有据可考的。
2017年八月,我国考古人员在塔里木盆地的洋海古墓发掘了两条裤子。这两条裤子可谓大有来头,其历史起码有三千三百年。不过,这并不能证明中国人穿裤子的历史比较早。三千三百年前的*居住着游牧民族,游牧的本质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居无定所,人们带着牛羊骡马逐水草而居。
在当时的中原地区,人们大多穿着长袍。然而,对于游牧民来说,长袍却是极为不便的。若在骑马时穿着长袍,大腿内侧的肌肉会频繁地与裸露在外的大腿肌肉摩擦,用不了多久便会鲜血淋漓。因此,游牧民族发明了裤子,也就是后来的“胡服”。
在“胡服骑射”过后,汉人也开始穿裤子。不过,穿裤子的仅限士兵,不骑马的普通百姓仍习惯于穿长袍、穿裙子。很多人受影视剧的影响,认为秦汉时期的人有裤子可穿,实则不然。当时的裤子与现在的裤子大为迥异,名为“胫衣”,比小孩穿的开裆裤还要简单。这种胫衣没有裤腰,就只有两根裤管,套在小腿上,再用绳子捆扎起来。
既然是开裆,自然无法保护要害。其实,不只是“关键部位”,胫衣连大腿都遮不住。之所以人们会穿这种胫衣而不是死裆裤,是因为在便溺时解开长袍再解裤子过于麻烦,为了方便穿着胫衣后,只需撩起长袍即可方便。就像前文所说的那样,虽然,古人长袍中穿着开裆裤,但只要他们保持正确的坐姿,是不会有暴露的风险的。
在《拾遗记》中收录了这样一则故事:
东周时期的苏秦、张仪是勤学之人,平时出门在外若遇见了什么值得一记的典故,便撩开袍服将其记录在大腿上。显然,如果苏秦张仪穿的是裤子而不是胫衣,那么,他们就无法在大腿上记录信息。在没有纸张的年代,竹简亦非随处可见的文具,所以此二人只能用这种方式随时随地的抄写文字。
《礼记》有云:“劳毋袒,暑毋褰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从事劳动时千万要注意着装,不能暴露下体。就算是炎热的夏季,也不能随手撩开下裳,否则,难免会“走光”。由此可见,古人极少在大庭广众的情况下跳街舞,在宴席中更要保持端正的坐姿。难怪那些在正式场合动作幅度较大的人都会被视作失礼,因动作过大使真空的袍服中某些身体器官被暴露出来,这种行为着实有些粗俗。
《韩非子》中亦有一则诙谐的故事:
话说在东周时期,齐国有个偷鸡摸狗的盗贼,他每天都会披着狗皮,装成大狗四处行窃。盗贼的儿子年龄尚幼,不知父亲的行为不检点,还向其他小朋友吹嘘:“你们瞧,我的父亲长着尾巴!”有个小伙伴的父亲因获罪被斩去小腿,这个小朋友不以为然地说道:“有尾巴算什么?我爸爸在冬天都不需要穿绔。”绔,就是胫衣。古人习惯穿袍服,冷风难免从裳的下面钻进来。
所以,人们发明了胫衣,用来避寒。
在当时,丝绢是一种稀罕玩意,普通老百姓自然买不起这种衣料。所以,能穿得起丝绢制成的胫衣的人,都是家境殷实的富人。丝绢胫衣,是为“纨绔”。在现代汉语中,常常会将那些不务正业的富二代称作“纨绔子弟”,这个词的起源便在此。
其实,现代人总会有这样的错觉:四川人自古以来便开始吃辣椒,男人素来穿裤子。实际上,在悠久的中华历史中,中国人吃辣椒和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