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无成的曹参为啥被人称赞,被视为贤相?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汉朝宰相曹参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用今天的职场作类比会更直观:假设咱们身在一个刚从大动荡中平稳下来、正步入正轨的企业,某天迎来了新一任职业经理人。你是希望他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加折腾,还是更愿意他继续稳定局面、带领众人和气生财?
相信正常人都会选择第二种;而这也是曹参担任宰相时的定位。
在不同时期,同一个组织面临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完全相同,对于体系内的人员要求也随之变化。一个优秀的从业者,总能与时俱进、找清楚自己的定位,并且在岗位上最大化展现自己的价值。在《史记》中,曹参之所以能与萧何、张良、陈平、周勃共同跻身世家之列,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能力。
秦末大起义爆发前,曹参和萧何一样,都是沛县的公务人员。他的职务是狱掾,通俗点理解就是管*的。这一职务看似不起眼,但在那个时期连续出了好几位大人物:除了曹参,还有后来被项羽封为塞王的司马欣。
在当时,曹参的职务比刘邦高,名声也不小:“居县为豪吏矣”,是沛县有头有脸的著名官员,可见在他这一岗位上表现得很不错。
刘邦带领沛县老乡们起事后,当时各路诸侯的主要任务就是推翻秦朝统治、在乱世中谋求生存发展,此时急需的人才主要有两种:运筹帷幄的谋臣、征战沙场的将领。*管理人员出身的曹参,很快找准定位、及时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一位威名赫赫的将领:
在进入关中之前,曹参跟随刘邦四处征战,爵位经历了中涓、七大夫、五大夫、建成君,杀进关中后,被封为建成侯,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位居列侯,履历让人佩服。
楚汉相争期间,曹参被封将军,担纲主力参与平定三秦;公元前205年起,他跟随韩信征伐魏、赵、齐等地,击败龙且率领的楚军,同时还消灭了原齐国王室的多名田氏勋贵。 垓下之战期间,他留守齐地,“平齐未服者”。
公元前201年,刘邦重新分封列侯。曹参的战功被整理如下:“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因此,群臣都认为他的功劳应名列第一。但出于制衡军功集团的考虑,刘邦把留守关中负责政务的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则排第二,被封平阳侯、食邑1万多户。
总而言之,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身经百战的曹参逐渐成长为沛县元老中的头号将领;更重要的是,在韩信独领一军后,曹参几乎一直如影随形,成功的帮助刘邦把这支军队牢牢掌控在手中,这就是刘邦能够多次畅通无阻进入韩信军营夺取兵权的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曹参并不是碌碌无为的庸才,而是学习能力极强的宝贵人才。
而在治天下的阶段到来后,刘邦团队的主要任务随之变化。当时西汉王朝对内面临着两大任务: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正常发展,平衡皇权与相权、维持政权稳定。而曹参作为核心元老,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但他的对策很简单,总结起来只有两个词:清静无为、萧规曹随。
在史学界看来,直到汉武帝即位时,西汉王朝一直采取的是无为而治的方针,而根据史料记载来看,首个明确运用这一治国哲学就是曹参。
根据史料记载来看,曹参在齐地采取清静无为之术,好像是事出偶然。
起初,曹参担任齐国的相国,辅佐刘邦的长子刘肥,但他俩都没什么治国理政的经验。鉴于齐地向来是儒学的热土,于是曹参“尽召长老诸生”,召集了一百多位齐地儒生,向他们请教治国方略。
但很遗憾,那时的儒生们擅长的事打嘴炮,对于怎么治国也没什么主意,他们众说纷纭、意见形形色色,曹参差点被他们搅晕了脑袋:“参未知所定”。
正在头疼时,有人说胶西盖公有治国大才,于是曹参花大价钱请来这位高人。对方认为“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从此曹参决定采用道家的黄老之术治理齐国,并且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但实际上,这一选择背后有着现实的考虑。
从《史记·吕太后本纪》我们可以发现,在曹参担任齐相的同年,齐王刘肥入朝时,差点被吕后用毒酒毒死;其后他听从内史的建议,以“为鲁元公主提供汤沐邑”为名,把辖区内的城阳郡献给朝廷,这才安然返回了齐地。
但这并不代表着刘肥从此就高枕无忧了。首先,他是刘邦的长子,但不是吕后所生,理论上仍会威胁汉惠帝的帝位;其次,他的封地齐国向来以“有钱”闻名,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富甲天下。两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想要吕后彻底放松对齐地的警惕谈何容易。
如果刘肥遭殃,作为齐相、功臣的曹参,自然也没有好果子吃。因此,当时听了那些儒生的话后他看似“未知所定”,实际上应该是不满意才对,儒家的治国理念带有积极入世的色彩,显然会刺激到吕后;只有采用清静无为之策,才能维持*与藩国的关系、保住曹参本人的地位和性命。
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原本征战沙场的军事家曹参,摇身一变成了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政治家;终其一生,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处理君臣关系,他都遵循了这一理念。
萧何死后,曹参入朝接班,也开始了自己韬光养晦、明哲保身的全新阶段。他的主要思路就是我们熟知的“萧规曹随”。
对于怎么处理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当初的萧何树立了正确的榜样,并且因此得到了吕后的认可。那么,曹参的最好办法,就是延续萧何的所有做法,“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首先,古往今来所有政治家/领导最反感的,莫过于被人认为自己无能、只会捡前任的现成;于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感,几乎都会“新官上任三把火”,既展现能力、又能扶植嫡系;而曹参一反常态,丝毫不忌讳沿用曾经的对手萧何的所有政策,给人造成一种自己没有野心、能力平庸的印象;
其次,作为军功集团的头儿,曹参用碌碌无为、照搬旧政向吕后等人表明,自己这些老伙计并没有扩大利益、改变权利分配的图谋,而是坚决围绕在以吕后、惠帝为首的皇室周围,为实现汉朝廷事业的蒸蒸日上而共同努力。
因此,当汉惠帝埋怨曹参不干活、试图通过曹窋(曹参之子)表达不满时,曹参会痛打儿子200大板;面对汉惠帝的进一步追问,曹参甚至搬出了刘邦和萧何,以惠帝和自己不如这两位前辈为由,成功掐断了对方破坏现有稳定格局的苗头。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既是西汉初年的客观需要,也是曹参等功勋集团明哲保身的聪明选择。在这个过程中,皇权与以相权为代表的的“臣权”达成了暂时的平衡共存,百姓也得到了难得的恢复机会。
因此,虽然曹参在相位上“混”了三年、天天喝酒,但在他死后,民间对他的歌颂不绝于耳:“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不瞎折腾,不搏出位,这样的政治家\领导者,古往今来都很难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下一篇: 这,帝王般的享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