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后周太祖郭威,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4-18 15:22:26
很多人都不了解后周太祖郭威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郭威在历史上是个非常特殊的帝王,因为关于他的身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根据《新五代史》记载:郭威本是邢州尧山人,他的生父名叫郭... [详细]...

  很多人都不了解后周太祖郭威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郭威在历史上是个非常特殊的帝王,因为关于他的身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根据《新五代史》记载:郭威本是邢州尧山人,他的生父名叫郭简,是后晋时期的顺州刺史。后来幽州节度使刘仁恭攻入顺州,杀死了郭简,郭威和母亲王氏一路逃亡,打算去潞州投奔姨母韩氏。不料王氏死在了半路上,郭威独自一人来到潞州,在姨母韩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

  这个说法,有个漏洞,就是郭威的母亲(王氏)和姨母(韩氏)为何不同姓?也有史学家认为,她们或许不是亲姐妹,而是表亲,但这也是猜测。

  而《旧五代史》的说法则更加离奇,据《旧五代史·周太祖本纪》记载:

  “或云本常氏之子,幼随母适郭氏,故冒其姓焉。”

  意思是说,郭威的生父本来姓常,因为父亲去世,母亲带他改嫁给了郭简,因此才改姓郭。

后周太祖郭威,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这个说法,可信度不高,给大家举个例子,北宋名臣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带着襁褓中的他嫁给了继父朱文瀚,继父给他取名为朱说,后来范仲淹考中进士,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潸然泪下,主动改回本姓,并回范家祭祖,这才有了大家熟知的“范仲淹”这个名字。

  在唐宋时代,血脉传承是大事。范仲淹中进士后尚且要改回本姓,相比而言,郭威后来称帝,他并没有改姓“常”,说明郭威姓常的可能性非常小。

  所以说,和其他皇帝比起来,这种连出身都有较大争议的皇帝,的确特殊。

  二、少年侠气,四易其主

  郭威的成长环境是一个乱世,他3岁的时候,唐朝就已经灭亡了,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而郭威早年失去父母,虽然在姨母家长大,但仍然缺乏许多关爱,这也让他形成了非常火爆的性格。

  史书记载,郭威小时候经常打架、赌博、酗酒,而且,他在脖子上纹了一只麻雀,人称“郭雀儿”,平时喜欢打抱不平,颇有“少年侠气”之感。

  公元921年,李克用的孙子李继韬前往潞州募兵,李继韬见郭威孔武有力,便招募他为亲兵护卫。当时朱温已经建立了“后梁”,唐朝虽然灭亡,但李继韬仍然沿用唐朝年号,所以说,郭威也算是唐朝之臣。

  郭威很快得到了李继韬的信任,例如郭威偶尔在军中打架,李继韬也并不责怪他。

  当年年底,李继韬率军驻守上党,城内有一位屠夫平时十分嚣张,平时欺压百姓,甚至霸占民女。郭威听闻后,打算把他教训一番。一日,郭威喝完酒,假装去买肉,要求屠夫亲自给自己切肉,并且说风凉话斥责屠夫切得不专业,屠夫明白眼前的这位大汉是来“消遣”自己的,于是提刀来战郭威。最后的结局是:

  帝(指郭威)即剚其腹,市人执之属吏,继韬惜而逸之。(出自《旧五代史》)

  意思是,郭威剖开了屠夫的肚子,有人要将他捉拿到官府,李继韬爱惜人才,将郭威藏了起来。

后周太祖郭威,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这个故事,后来经过改编,成为了《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原型,被后世广为传唱。

  公元923年,李继韬的伯父李存勖建立后唐,李继韬试图发动兵变,结果失败,被李存勖斩杀,郭威因此被李存勖收编,成为了后唐皇帝的护卫。

  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长子,他虽然建立了后唐,开疆辟土,建立不朽功业,但同时,他也沉迷于酒色,并不善于治理国家。于是,公元926年,李存勖的义弟李嗣源发动兵变,李存勖在*在被杀,李嗣源继位,是为唐明宗。

  李嗣源继位后,做了两件事,第一是将李存勖的亲信全部解散,郭威便在其中。第二是遣散了李存勖时期的所有宫女贵人,而这其中,有一位宫女,后来成为了郭威的结发妻子,她就是柴氏。

  柴氏是豪族之女,入宫为宫人,在遣散回乡的途中,他遇到了身材高大的郭威,柴氏对郭威一见钟情,便要以身相许。而郭威此时正好失业,一无所有,非常落魄。女追男,隔成纱,郭威很感激柴氏,同时,也重新振作起来。柴氏也不含糊,把自己娘家陪嫁给自己的巨额财产全部拿给郭威,希望郭威能干出一番事业。

  当时天下大乱,郭威的去处也不多,经过一番深思熟路,郭威决定去投奔石敬瑭。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当时石敬瑭并未称帝)。在石敬瑭军中,郭威再次受到重用。约10年后,石敬瑭起兵*,建立后晋,郭威也因此成了一员大将。只是,郭威并不归石敬瑭直接管理,郭威的顶头上司是是石敬瑭的亲信、后晋名将刘知远。

  关于石敬瑭此人,笔者不多做介绍,此人对辽人自称“儿皇帝”,主动献出燕云十六州,是华夏民族的败类。后来,石敬瑭去世后,辽国挥师南下,灭掉后晋,但辽人不善管理中原,随后北撤,留下了大片真空地带。刘知远看着其他人在各地建立了许多小政权,非常眼馋,他的部下于是怂恿刘知远建立自己的国家,刘知远假意推辞,后来一咬牙,决定称帝,建立后汉。而郭威则成了开国功臣,担任枢密副使兼检校司徒。这个职位,相当于军事统帅,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从18岁参军,郭威历经李继韬(唐)、李存勖(后唐)、石敬瑭(后晋)、刘知远(后汉),此时的郭威,已经45岁。历经四朝,且每一朝都能获得重用,郭威此人,不简单。

  三、我本忠臣,无奈*

后周太祖郭威,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郭威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遗憾,例如,在自己落魄时,一直支持自己的结发妻子柴氏病逝,这让郭威非常心痛。因柴氏没有为郭威诞下儿子,郭威为怀念柴氏的情分,将柴氏的娘家侄子柴荣过继而来,改名郭荣,视如己出。不仅如此,郭威后来称帝,也未再立皇后。

  公元948年,在位仅一年的刘知远去世,年仅54岁,临终前,他召来四位大臣,让他们辅佐年幼的儿子刘承祐。这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郭威、弘肇、王章、苏逢吉。

  自古以来,凡是顾命大臣,很少有善终者,原因是随着新皇帝的成长,这些大臣逐渐成了新皇帝的成长的阻碍。举个例子,清朝时期,顺治帝驾崩前也给康熙留下了四位顾命大臣,待康熙长大,若想独掌朝纲,必须要铲除鳌拜等人。

  同理,刘承祐虽然年幼,但他不喜欢被顾命大臣压着,于是,刘承祐决定除掉这些“老东西”。

  当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刘承祐便派郭威前去平叛,按照刘承祐所想,若郭威能取胜当然好,若不能胜,必然以平叛不力杀掉郭威。谁知郭威“运气”好,竟然打败了叛军。

  刘承祐看到郭威等人威望越来越高,于是按捺不住,趁郭威出兵在外,他迅速将弘肇、王章两位顾命大臣抄家灭族。与此同时,他还下令让郭崇、李弘义两位将领在半路上杀掉郭威。不料,李弘义和郭威关系较好,他悄悄将消息透露给王峻,让王峻火速告诉郭威。

  郭威当时正领兵在外,为后汉王朝披肝沥胆,得知皇帝要杀自己,一时间非常茫然。

  当时,郭威的心腹建议他立即*,推翻忘恩负义的刘承祐,但郭威没有这么做。他认为是皇帝身边有奸臣,他应该规劝,于是他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回京,打算杀掉奸臣。《旧五代史》云:

  愿入朝,面自洗雪,除君侧之恶,共安天下。

  被逼到这一步,郭威还是不想*。

  在前往京城的路上,郭威怕刘承祐误会,还特地给刘承祐写了一封感人泣下的奏折:

  “臣发迹寒贱,遭遇圣明,既富且贵,实过平生之望,唯思报国,敢有他图!今奉诏命,忽令郭崇等杀臣……若以臣有欺天之罪,臣岂敢惜死;若实有谮臣者,乞陛下缚送军前,以*军之意,则臣虽死无恨。今托嵒脱附奏以闻。”

后周太祖郭威,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郭威说自己出身寒微,在刘知远的麾下终于出人头地,他对后汉忠心耿耿,现在皇帝要杀他,他宁愿赴死,但麾下三军将士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安抚。如果到京城后,皇帝还要他死,他便自缚于马下,等着皇帝来杀。

  郭威的这番话,并没有让刘承佑感动,刘承祐干脆把事情做绝,他立即下令将郭威留在京城的家人全部杀光,妇孺小儿,一个不留,惨不忍睹,《资治通鉴》云:

  铢极其惨毒,婴孺无免者。

  接下来,刘承祐派大军主动攻击郭威,郭威率领部下反抗,刘承祐兵败,打算逃出京城,在半路上,郭威看到了刘承祐的天子旗,还要下马跪拜刘承祐,只是等他下马,刘承祐已经跑远了,可见,郭威虽然被逼入绝境,还是想向刘承祐解释自己的清白,他并不想*。

  可是,郭威不想*,时势推着他走这一步,因为刘承祐被他的亲信杀死了,郭威失去了效忠的对象。

  注意,郭威没有*,刘承祐也不是郭威杀的,但此时的郭威,退路已经不多了。

  接下来,郭威入京见李太后,让李太后临朝听政,并且建议李太后重新挑选一位宗室成员为帝。可是,事情还没结果,契丹军南下入侵,郭威只得率军北上,在路过澶州时,郭威的部下为他身披黄袍,登基称帝,这一下,郭威没有了任何退路。

  郭威本是忠臣,被一步一步逼上绝境,最终无路可退,只能宣布自己要取代后汉,建立后周,史称后周太祖。

  有人认为,郭威入朝觐见李太后其实是假意试探李太后,当时他就准备登基称帝了。笔者认为,其实不管郭威是不是试探李太后,这并不影响郭威是“被逼*”的结论。因为在此之前,刘承祐做得太过,郭威已经仁至义尽。

  四、统御之劳,英伟之量

  郭威生于乱世,历经四朝,一朝成为帝王,他并没有表现出许多农民帝王促狭的一面,史载,郭威有“有统御之劳,显英伟之量”,显然是个好皇帝,他的一系列做法,对后世的宋朝影响很大,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郭威崇尚节俭,爱护百姓。

  从唐朝中期开始,各地每年都要向朝廷进献各种珍宝,唐朝灭亡后,这个传统还是被延续下来,尤其在五代时期,各军阀为了搜刮民财,这种风气更盛。郭威登基后,天下虽然没有统一,但他立即废除了这项法令,郭威云:

后周太祖郭威,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凡为帝王,安用此!”

  众人以为,郭威只是做做样子,直到有一次,郭威当着众人的面把下面进献的珍宝打碎,大家才明白,他的节俭,是发自内心的。

  第二,郭威拜谒孔庙,以儒治天下。

  自唐末以来,各地军阀战乱不止,且多次内乱都由武将造成,郭威深刻意识到文治衰弱,因此他逐渐重用文臣,重新修订礼乐。郭威亲自到山东曲阜拜谒孔子,并下令修缮孔庙,表示要尊崇圣人,后世要以儒治天下。

  郭威经常给大臣们说:“我们这些人,大多是行伍出身,若想把国家治理好,还得靠那些有才德的文臣,因为只有当国家的话语权落在文臣手中,百姓才能真正安居乐业。”

  第三、郭威体恤百姓,为百姓让利。

  郭威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把无主的土地发放给饥民,并且减免赋税,郭威还不顾众人反对,坚决下令废除了“牛租”。

  所谓“牛租”是五代时期的特有产物,当时为了方便管理百姓,朝廷要求所有的耕牛归国家所有,每年百姓需要从朝廷手中租耕牛来耕地,据《搜采异闻录》记载:

  而用主牛者,取其六,谓之牛米。

  意思是说,百姓租赁朝廷的耕牛,要把自己收成的百分之六十交到朝廷,称为“牛租”,再加上其他苛捐杂税,百姓能拿到手的粮食,不过十分之一。

  很明显,“牛租”制度,是封建制度下最残酷剥削的体现,更是一种“富国”不“富民”的举措。郭威说:“一个朝廷,只有不断地让利给老百姓,才能山河稳固。”

  郭威果断废除“牛租”,对解放社会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也体现了他体恤百姓之心。

  第四,郭威改革弊政,解放生产力。

  除了废除“牛租”以外,郭威还改革了许多唐末以来的弊政。例如,五代时期,凡是犯重罪的人,都要株连九族,郭威认为这太残忍,应该废除。

后周太祖郭威,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五代时期,各军阀混战,盐、铁、皮革都是管制物品,例如,牛皮是做盔甲的主要材料之一,当时法律规定,百姓若收藏一寸牛皮,就要判处死刑。郭威登基后,下令复苏经济,开放盐、铁、矿、牛皮等的民间买卖,还鼓励民间商业发展,因此,后周的商业逐渐有了复苏的景象。

  五、天不假年,功在千秋

  有些人认为,郭威贵为天子,他的改革,或许是轻而易举的。其实,不管在任何时代,改革都意味着要撬动某一部分人的利益,皇帝也不能轻易这么做。所以,郭威的做法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很大的决心。

  我们站在历史的河流上逆流而望,在唐末乱世,郭威的一系列作为,其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说:

  郭威的改革,是对唐末沙陀人的野蛮统治进行重新反思,他以民为本,让在暴政和战火之下的百姓,看到了新的希望。

  郭威固然伟大,然而,老天留给他的时间实在太短,公元954年,51岁的郭威驾崩,仅仅在位5年。他死后,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内侄柴荣,纵观史册,把皇位传给外姓人的开国皇帝,郭威是唯一一个。这也能看出他超凡的胸襟。

  事实证明,郭威的眼光非常独到,柴荣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继任者,无奈英年早逝。

  郭威去世那年,一个叫赵匡胤的将领,正担任开封府马直军使,多年后,他效仿郭威的“黄袍加身”,取代了后周,建立了宋朝。

  其实,赵匡胤窃取的,并非只是后周的政权,因为他同时继承了后周的许多制度,而这些制度,大多是郭威的政治遗产。

  宋朝重文轻武,和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些基调,早在郭威时期就已经萌芽了。

  宋朝重视儒家,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文治一度达到中国古代史的顶峰。而这一现象,早在郭威时期,就有了雏形。

  宋朝民间商业发达,贸易种类繁多。这种繁盛,在郭威时期,已经开了一个好头。

  笔者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要看这个人对历史的发展,有没有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站在政治的角度来说,郭威是一个政绩斐然的开国君主。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说,郭威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有长远性影响的正面人物。他所留给赵匡胤的政治遗产,终宋朝三百多年,都享用不尽。

  回到本文开头,当宋太宗赵光义说郭威“阴谋处事”、“国不能长久”的时候,是多么滑稽的一个场面。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里说过:

  “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意思是,有人嘲笑别人缺了一颗牙齿,却不知道自己张开嘴笑的时候,缺了好几颗,比别人更可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