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勒索病毒肆虐看:金融科技的未来在哪里?
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何在?从不同的角度,这个问题也许有多种不同的答案,但是有一个答案越来越清晰,那就是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必将是重要的方向之一。
从各方面的信息看,高层对此已经高度重视。
在日前刚刚闭幕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国家主席*在发表主旨演讲时专门提出:“要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央行日前宣布成立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以“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研究规划,统筹协调监管”。
“金融科技”作为从“互联网+金融”发展过来的一个概念,自2015年末才出现在报道中,时间虽短,但已然炙手可热。每逢科技盛会,“金融科技”这一议题必被重点凸显。据了解,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慧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影响。
此次央行并未明确指出金融科技委员会将研究或关注的对象,也还没有公开金融科技委员会结构以及运作模式。不过据专家分析,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未来可能发展成一个类似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机构,工作核心是议事协调,做一些前瞻性的、总体性的探讨和把握。专门成立委员会并不多见,如此看来,金融科技在央行视野中规格甚高。
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之所以引起高层注意,缘于企业界富有活力的探索,这方面中国企业已经走在世界前沿。
近几年,腾讯、百度等企业都提出了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发展战略,并结合各自企业基因,推动相关新型金融业务落地。而蚂蚁金服则更进一步,确定未来要专注于科技,从Fintech(金融科技)向Techfin(科技金融)转型,这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实际上反映出互联网界的前沿思考:Fintech是用技术让金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但本质上还是金融属性,而Techfin的出发点则是要追求其技术公司基因,用技术去服务金融机构伙伴(而未必是颠覆传统金融机构),这实际上也契合高层指出的“深度融合”方向。同时,用技术方法来解决商业问题,这与金融方法也有本质不同。
中国的实验很受国际金融界的瞩目,例如IMF总裁拉加德日前就指出,在“一带一路”相关开发中要注意利用金融科技的力量,并特别举例“在中国,像北京、杭州这样的城市,人们可以通过使用在线支付平台来完成支付”。
整体来看,科技正在不断提升整个金融体系的服务能力,目前的发展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升触达能力,二是降低服务成本,三是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四是可能降低风险。随着各种技术研发的快速推进,科技对金融的改变将更加深刻。
所以,如果要对科技与金融的关系展开一番思辨,那就是,在各产业(包括金融)中,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在“促进科技与产业、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这个语境里,科技为主,产业是客。套用*同志的一句话来表达,可谓“科技将是金融的第一生产力”。
当然,凡有金融属性就意味着监管必须不能缺位。恰巧,近日蠕虫病毒“WannaCry”攻击用户并勒索比特币,把比特币这一具有强烈金融科技属性的民间电子货币推向风口浪尖,也引起了对电子货币监管的再度热议。央行在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的新闻稿中提出,要强化监管科技(RegTech)应用实践,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这也是科技对金融业的一种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