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战神的李牧,真的是战无不胜吗?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为了扩大疆界、广纳贤良异士,因此当时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人才。白起、李牧、廉颇、王翦是战国的四大名将,他们骁勇善战、勇猛无畏,将英雄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剖析了战国名将廉颇在长平之战后的境况,他的结局终究也是如辛弃疾文中所写“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实在是令人感到惋惜。李牧呢,他指挥过多次作战,屡战屡胜,在他的作战史上就没有“失败”二字。后人将其称作“战神”,来缅怀纪念他。
01只守不攻,隐藏实力
战国时期的赵国,处境是很复杂的,它是离匈奴距离最近的国家,稍不注意就会让匈奴有机可乘、进犯赵国。赵也是运用各种方式来抵御匈奴,保卫领土。李牧就是同匈奴斗智斗勇的将领之一。
李牧当时还不是有名的军事家,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小将领,他普通到什么程度呢?同在朝廷中工作的官员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他不仅没有军功,作战方式也“畏首畏尾”,让人瞧不起。
李牧对待多次进犯的匈奴一直采取只守不攻的作战方法,他在赵国与匈奴的交界处附近修筑了烽火台,派遣士兵时刻注意匈奴的一举一动。他对士兵说:“只要匈奴进攻,你们就赶快回来,不许和他们打起来,谁要是与匈奴去硬拼,我会先杀了你。”
士兵们听从了李牧的指示,只要匈奴进犯,就点燃烽火台,从不去迎战。双方就这样和平相处了数年,李牧的部队几年来没有损伤一兵一卒。他的这种作战方式,让匈奴人的气焰增长,他们认为李牧胆小怕事,从不把他放在心上。
其实李牧的一直在隐藏自己的实力,他清楚地知道,当时的赵国无论兵力还是火力,都无法与家大业大的匈奴相抗衡。就算谋策到位,将匈奴击退,自己的部队也难免不会有损失。
后来,赵王认为李牧没有能力,将他撤职后,派去了一个有经验的将领。新的将领致力于与匈奴火拼,但每次作战都是战败而归的结果。那时候百姓活得苦不堪言,边疆一直处于危险之中,这件事也足以说明李牧之前的做法是正确的。
02数次击退秦军
公元前246年以后,赵国大将蔺相如逝世,廉颇出走他乡,朝中没有可用的人才,赵王无奈之下只能将自己的大国希冀寄托在李牧身上。此后几年李牧成功攻打燕国,占领了一座城池。而秦国趁此机会迅速夺得魏国大批领土,以此为要挟,让魏国来对抗赵国。
赵王刚开始派出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与之对抗,结果惨败,痛失了十万兵力。在这情况危急之下,赵王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李牧,他运用自己独特的作战方式,大破秦军十万余兵力。
这次战争后赵王对李牧刮目相看,给予他武安君的封号。第二年,秦国再次进攻赵国,李牧出战,虽然这次赵军损失不小,但也给了秦军重重的一击。
通过这几次失败后,秦军知道有李牧在赵国就很难攻打,他开始联合其他的国家一同对付赵国,可李牧怎会让他如愿?他先后多次击退秦军,其中秦国将领桓齮被李牧打的改名换姓。
03屡战屡胜,惨遭陷害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野心很大,想要统一六国,建立强大的秦帝国。在秦朝逐渐强盛之时,他将目光看向了赵国,派遣精兵良将攻打赵国。在此之前,秦军有着精密的作战计划,可进击到番吾时,时值作战的是李牧,秦军迟迟没有突破这座城池。
李牧知晓秦军的作战计划,准备采用北攻南守的战策,想集中自己的兵力逐个击破多方*。在攻打一方时,其余部队只守不攻,尽量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在李牧的指挥下,他重创了想要北进远程侵犯的一方秦军,获得胜利之后,又迅速回到邯郸与司马尚将领合力攻击南路进军的秦军。秦军在得知李牧已经打败北路军后,觉得这场战争很难取得获胜,稍不留神还会损失惨重。思虑再三,秦师决定撤军回城,再作打算。
李牧在任命大将军的数年间,指挥过大大小小几十次的战争,每次战争都获得了胜利。他当时被赵国的子民们认为是不败战神转世,对他有着崇高的尊敬。赵王也是十分信任他,将多次重要战役都交托于他。
秦国将领王翦知道要想攻打赵国,要先将李牧除去。王翦重金收买了奸臣郭开,两人合力设计李牧,让他要背叛赵国的消息想方设法传入到赵王耳里。赵王听到这些后,不顾事实的真相,就布置陷阱引李牧进入,随即斩杀。
04总结:
李牧勤勤恳恳保卫赵国数十载,只因小人的几句谣言,赵王就被迷惑,杀害了他,真的是让人无比地心寒啊。转念一想,李牧有如此结局也是必然的局面,他的军事能力很强,面对战局不急躁,能够稳得下性子,打胜一次次战争。这样优秀的他怎能不招人嫉妒呢?
后人知道李牧战无不胜的事情后,多多少少都觉得有些神化了,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失败过。其实,在我看来李牧也不过是被封建时代束缚得一个平凡又悲壮的可怜人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