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揭秘北魏人口大迁移,北魏历史上发生了几次?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4-17 09:49:58
北魏王朝是由我国的少数民族鲜卑人拓跋氏建立起来的一个正统王朝,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386年建国,先期定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来,398年又迁都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拓跋氏一脉自从... [详细]...

  北魏王朝是由我国的少数民族鲜卑人拓跋氏建立起来的一个正统王朝,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386年建国,先期定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来,398年又迁都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拓跋氏一脉自从定都平城前后,曾从北方各地往京畿平城附近大规模地迁移人口。据《魏书》记载,从拓跋猗卢定居径北(今雁门关以北),至孝文帝拓跋元宏迁都洛阳之前,总计170多年的时间里,大的人口迁移就达到十八次,迁移人口总计多达百余万。这种大规模地迁移人口,在我国历史上实属少见。

  北魏的这种人口大迁移,不仅对北魏的统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也促进了各民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同时,通过这次人口大迁移,使平城附近广大的地区被开发利用,一段时期,使平城成为我国北*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虽然也搞过强制性的人口迁移,但规模不大,一般也只是开发荒地,开发边疆。而拓跋氏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同历代王朝不同,既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也又特殊的社会原因,主要的原因,就是其政治因素大于经济因素。

  拓跋氏是鲜卑族,它是继匈奴、乌桓之后在我国北方又兴起的一支少数游牧民族。早在东汉时,鲜卑族就曾与汉族接触,并一度南下今大同地区。西晋时,部分鲜卑族开始定居雁北、大同地区,并与晋朝友好往来。

揭秘北魏人口大迁移,北魏历史上发生了几次?

  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当时的鲜卑族首领拓跋猗卢应并州刺史刘琨的请求,出兵支援,两次大破匈奴人刘渊,受到西晋王朝的感谢,并封拓跋猗迤为大单于代公,从此,鲜卑族就占据了雁门关以北之地。

  由于西晋把雁门关以北之地给鲜卑族,他们便把这里的居民迁移到了雁门关以南的地带,使得径北之地人口锐减,田园荒芜。拓跋猗卢要巩固和发展*,就必须补充这一地区的人口。所以,拓跋猗卢占据径北之地后,首先把十万户的鲜卑族移居到了大同地区。

  这次的人口迁移,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是拓跋氏往今雁北、大同地区的第一次人口大迁移,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为以后拓跋氏建都平城,进而统一北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前,考虑到这里人口不繁,先期进行过两次人口大迁移。一次是登国六年(391年),拓跋珪把凉州地区的三千余家匈奴降民迁移到马邑(今山西朔州市);第二次是天兴元年(398年)初,拓跋珪攻打后燕后,把山东六州及徒河、高丽民吏及杂夷、百工伎巧十万余口,迁移到了平城。这两次人口大迁移,为平城地区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揭秘北魏人口大迁移,北魏历史上发生了几次?

  拓跋珪建都平城后,又共进行了十五次人口大迁移,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统治和发展经济。鲜卑族本来是游牧民族,进入我国的北方后,逐渐地接触到了先进的农耕文明。拓跋氏要把征服后的北方各国统一起来,就必须接受这一地区的先进生产关系。

  因此,拓跋氏把征服后的各地官吏、人民、能工巧匠们迁移到平城和京畿地区,一方面便于控制和统治,防止降民*;另一方面,可以把发达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京畿地区,以便开发京畿地区。而这种人口大迁移,完全是军事掠夺性的,和其它封建王朝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完全不同。

  通过史料的记载来看,在这多达上百万的人口中,少数民族的人口约占了一半多,主要的少数民族有鲜卑、高车、匈奴、丁零及高丽等。

  这么多的民族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平城地区也就成了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衔接带,在这里,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汇,大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依存,通过通婚,逐渐自然而然地彼此融合为了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